摘 要:弘仁作為清初“四僧”之一,不但藝術成就突出,也是銜接元、明、清三個朝代山水畫文脈的重要紐帶。其山水畫在摹古畫風盛行的清代畫壇中極具獨創精神,作品中具有幾何化圖式、計白當黑、章法嚴謹等構圖特征。他開創的新安畫派在清代畫壇中也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對繼承傳統和推動后世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以弘仁山水畫的構圖為研究內容,主要對其構圖特點、成因及對后人創作的影響進行研究。
關鍵詞:弘仁;山水畫;構圖;清初“四僧”
弘仁是明末清初的畫家,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明亡后出家為僧,釋名弘仁,號漸江學人,又號無智,死后人稱梅花古衲。尤擅山水,初學宋人,晚法蕭云從,風格近似黃公望,受倪瓚影響最深,與汪之瑞、孫逸、查士標并稱“新安四家”。
弘仁生活在明清更迭之際,所以精神、思想深受所處的時代背景影響。其構圖獨具個人風格,章法嚴謹和山石的幾何化是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其繪畫作品的藝術形式和精神思想在清代已經是非常前衛,筆者認為他創造的構圖圖式今天也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弘仁開創的新安畫派不僅豐富了清初畫壇,也推動了整個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本文主要圍繞弘仁山水畫的構圖展開探討,并結合現有的資料分析弘仁山水畫構圖形成的原因及其特點。
一、弘仁山水畫構圖的形成原因
(一)時代背景
在明清易祚之際,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而清人入關,身為明代遺民的弘仁內心充滿苦悶。社會格局的動蕩不安和明末的腐朽衰敗,讓弘仁心中的理想和抱負難以實現,在這種背景下,他形成了孤逸、冷峻的性格。為了發泄內心的不平,他只好借作品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幾何山石和用線的方折是他找到的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使得畫面表現出厚重感、方硬感。在對明政權和反清事業徹底失望后,他拒絕為清朝統治者服務,也擔心被清迫害,所以選擇為避亂而入武夷山,開始了“逃禪入凈”的生活。受到佛學的影響后,其心靈變得越來越純凈,進入了“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禪境。弘仁的遺民情結深深地影響著他的思想,孤冷蕭索的遺民生活和內心的空寂也讓他的作品表現出幾塊幾何圖式靜靜地立在畫中的景象,有著寂靜和冰冷之感。據《弘仁傳》記載,弘仁“少孤貧,性狷僻,以鉛槧養母”。這個“鉛槧”,結合當時徽州刻書業的發達來看,應當是和刻書業有著很大關系的營生,所以弘仁山水畫中的線條也受到了版畫的影響。
(二)師法古人
在師法方面,弘仁取法了多家的筆法和構圖。清代著名山水畫家馮仙湜在《圖繪寶鑒續纂》中言,弘仁“初師宋人,及為僧,其畫悉變為元人一派,于倪、黃兩家,尤其擅長也”,由此可知弘仁師法了宋人和元人。在弘仁作品中,我們確實能找到宋畫中剛勁挺拔的線條、嚴謹的章法、平靜的用筆,以及元畫的筆墨與結構風骨。對于元四家,弘仁是取他人之法為己所用,特別是倪瓚和黃公望。弘仁不僅是早期的構圖和筆墨受黃公望的影響,其成熟期的作品也受到影響。
至于師法倪瓚,周亮工在《讀畫錄》中寫,弘仁“喜仿云林,遂臻極境”。弘仁是學習倪瓚十分成功的一位畫家,倪云林疏放和秀逸的藝術風格深刻反映在弘仁的山水畫中。雖然其作品中構圖類似倪云林的較少,只有在畫江景的作品中帶有倪云林的構圖形式,但是弘仁既學習倪,也變于倪。弘仁借鑒了倪云林的代表性構圖,即“一河兩岸”構圖中計白當黑的構圖特點,但他將畫面的留白多用在山石的幾何團塊中,這是弘仁對倪構圖審美經驗的繼承和發展。
弘仁也受同時期畫家,如蕭云從的影響。蕭云從與弘仁有著相似的時代背景,二者的畫風亦有些類似。在弘仁的《黃山圖冊》題跋中,可知弘仁嘗師事蕭云從,文中“漸公每為我言其概”,說明弘仁與蕭云從有著密切關系。兩人的畫面也有些相似,都注重用筆,在表現山石時都是方折用筆,少皴擦,變化多,石塊結構多是幾何形體。不過弘仁筆墨更純,畫面構圖洗練,這是他在學習蕭云從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和變化而形成的自己的風格。
弘仁是在吸收和學習前人繪畫經驗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筆墨、思想而形成了審美趣味和構圖形式,從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山水畫圖式。
(三)師法自然
弘仁的山水畫構圖源于他對山川的深入觀察和寫生。其作品寫黃山、廬山與武夷山最多,其中黃山作品有五十幅,如《黃山天都峰圖》《黃山始信峰圖》等。構圖皆是在黃山實景的基礎上加以創作,幾乎每一張的形式都不同。弘仁深得黃山的傳神和寫生之妙,用多種構圖形式表現自然的真性情,如石濤曾言:“公游黃山最久,故得黃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黃山本色,豐骨泠然生活。”弘仁在回到家鄉歙縣后,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后又在不斷探索、游歷和取法黃山中逐漸完善自己。在黃山的深入寫生逐漸使弘仁對藝術布局更加得心應手和熟稔于心,畫面章法也奇異多變,可見弘仁的藝術成就離不開他對黃山的觀察和寫生。查士標亦有云:“漸公畫入武夷而一變,歸黃山而益奇。”可知寫生黃山對弘仁的構圖形式產生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弘仁山水畫的構圖形式
中國畫通過章法布局使畫面產生意境,位置安排的妙與不妙,決定了畫面意境表達的高低。弘仁在每一幅畫中都精心經營,通過對物象的布置、安排,使客觀的物理空間升華為心理空間,通過畫面的意境表達畫家的情感。弘仁構圖的形式語言,不僅吸取了前人的長處,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精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藝術符號。幾何圖式的山石是他顯著的特點之一,計白當黑是他師法倪瓚的構圖特點。與倪云林不同的是,弘仁的構圖更飽滿,且倪云林主要是用于“一河兩岸”的江面,弘仁則是用于山石的形體。
(一)截斷式構圖
截斷式構圖是中國畫中常用的一種構圖形式,弘仁在這種構圖中也加入了自己的構思,如《峭壁孤松圖》中體現得就非常明顯。這幅圖描繪了險絕陡峭的山峰只截剩山頭,還有逶迤而上的石階和一棵像蟠龍的古松扎根于壁縫間,松樹從山頂碎石中穿出倒懸而下。有趣的是,正到精彩的地方就截斷了。這種處理方法有著強烈的視覺效果,松樹、峭壁相間彰顯了黃山奇松蓬勃又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到黃山的真性情。截斷式構圖主要可用來明確主次關系,其畫面簡潔明朗,大部分留白引人無限聯想。弘仁主要是在松石題材中采用這種構圖,如《絕澗寒窠圖》等。
(二)邊角式構圖
在南宋時有“馬一角,夏半邊”的獨特構圖,指畫面內容多落于邊角位置,有著大面積的留白,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而弘仁在山水畫構圖中也注重對邊角的布局。如《黃海松石圖》,整幅畫構圖新穎,布局極富韻味,疏密有致,上下呼應,計白當黑,左右逢源,開合有度。作品運用簡潔概括的筆墨將黃山的險峰和古松表現出來,畫中左邊危巒陡峭,偉峻沉厚,四棵松樹中有兩棵向下垂倒,另外兩棵崢嶸而出;右上角大面積留白,給人空曠又意境深遠的感覺;右下角一高一低的山峰錯落有致地伸向天空。這幅畫不僅筆墨技巧嫻熟老辣,而且藝術構思巧妙,左邊的山石沖出畫面,松樹垂直而下,引領著觀者的視線看向右邊伸向天空的兩座山峰。畫面意境空悠,有著雄深挺拔的氣勢,將黃山的雄奇與靈秀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弘仁現存的作品中,還有不少邊角式構圖的作品,例如《西巖松雪圖》《古槎短荻圖》等,而且他不僅僅是在山水畫中運用此種構圖,在梅松竹等題材的作品中也有運用。
(三)組合式構圖
在弘仁的山水畫中,其并不只是運用一種構圖形式進行構圖,有時會出現兩種或多種的構圖形式,我們把這種稱為組合式。弘仁是一位善于觀察自然造化和開展藝術實踐的畫家,也善于學習前人的經驗,所以在運用多種構圖組合畫面時,使得畫面既和諧又統一,表現出在布局上高超的組合能力。弘仁在晚期的大型作品中多用組合式構圖,體現了其嚴謹、巧妙的構思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如《黃山始信峰圖》,作于他離世的前一年,也是能代表他山水畫構圖水平的作品。作品構圖飽滿,布局嚴謹,構思精妙,讓畫面富于變化,引人入勝。整體左低右高,峰脈呈“之”字形。畫面基本上沒有皴擦,山石錯綜復雜、疏密有致,通過不同形狀的幾何形體的疊加組合表現峭壁、平臺、緩坡之間的空間關系。畫中右下方使用了截斷式構圖,使畫中的山峰態勢構成“之”的布局形式。在這幅作品中,弘仁將“之”字形、幾何式和截斷式三種構圖巧妙結合在一起,使得畫面變化豐富,也畫出了始信峰神奇的造化天工。
三、弘仁山水畫構圖的影響及借鑒意義
(一)弘仁山水畫構圖的影響
弘仁獨特的山水畫構圖在當時影響巨大,打破了主張復古的畫壇格局,以獨特的構圖特征躍出清初畫壇。同時期的畫家對弘仁也十分推崇,尤其是新安畫派畫家們,他們在造型和構圖上都深受弘仁的影響。弘仁推動了新安畫派的形成和發展,在他的帶動下,新安畫派的畫家們繼承了弘仁的山水畫構圖形式,以黃山為師,取前人之筆墨精髓,這對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山水畫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新安畫派影響了清代畫壇中的一些其他畫派,如興盛于乾隆年間的揚州畫派等。弘仁還影響了后世的名家,如黃賓虹等人。黃賓虹對新安畫派的研究,是基于他的創作理論和新安畫派的畫品相契合而選擇的結果。
(二)弘仁山水畫構圖的借鑒意義
弘仁的構圖形式和創新思想在當代是具有啟發意義的,當代也有不少作品里運用了幾何圖式和計白當黑的構圖特征進行構圖的作品。弘仁大膽的構圖和積極探索自然的能力讓筆者的思想也深受影響。其《黃山始信峰圖》給筆者的創作提供了畫面構圖方面的啟發,在這幅作品中,山石大小分布極具巧思,且山石相互交叉、疊加,讓畫面具有錯落之感。
筆者在作品中借鑒了弘仁山水畫幾何圖式的構圖特征,也運用了弘仁作品中大大小小的山石相互交錯的表現方法來豐富畫面。在創作期間,筆者研究了弘仁的構圖,觀看了大量現代優秀的山水畫作品,將現代元素和弘仁的構圖特征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筆者的作品采用全景式構圖,山石走向呈“S”形,畫面主要以山石組合進行表現。作品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象,整體采用了暖色調,使得畫面有著寂靜之感。總之,對于弘仁山水畫的構圖圖式還需要開展更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學習其構圖的精妙,筆者在今后的學習中也會更加深入地研究弘仁的構圖精髓。
四、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了弘仁山水畫的構圖,這不僅是我們全面了解弘仁繪畫藝術成就的重要環節,也是發展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必經之路。通過對弘仁山水畫構圖特點、形成因素和借鑒意義的分析,筆者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弘仁,感悟到了他的簡淡用筆和幾何形態的山石相結合所具有的魅力。弘仁在吸收前人技法的基礎上發展出獨特的審美形式和筆墨趣味,又以自然為師,感悟其審美規律,最終在構圖方面得心應手,善用多種構圖方法。弘仁在構圖中大膽探索,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史上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筆者創作作品時亦借鑒了弘仁山水畫的構圖圖式,結合當代的處理方法和對弘仁繪畫藝術的理解進行創作。
參考文獻:
[1]史瑞杰.漸江山水畫作品分析及其啟示[J].青春歲月,2018(14):60-61.
[2]孫彤彤.清初四僧山水畫意境解析[J].大觀(論壇),2022(9):21-23.
[3]孟憲偉.禪宗與弘仁的山水畫風[J].美與時代(下),2009(8):67-68.
[4]邱才楨.勝景、送別與隱居山水:弘仁山水畫的圖式、時空與意涵[J].中華書畫家,2016(6):10-74.
[5]周安慶.寄情山川 詩畫金陵:清代畫僧石濤及其《金陵懷古圖》冊解析[J].收藏界,2014(10):7.
[6]周華.弘仁山水畫:禪宗美學的圖式呈現[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6):133-135.
[7]舒富妹,胡勁峰.從《始信峰圖》管窺弘仁山水畫之圖式規則[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4):93-98.
[8]劉泉.淺析弘仁山水畫圖式的“簡逸美”[J].新美域,2022(8):7-9.
[9]朱萬章.嘉瓠樓藝譚·弘仁的人物畫簡論:以《長松羽士圖》為中心[J].藝術品,2021(4):86-87.
[10]蔡穎凝.弘仁山水畫裝飾意趣芻議[J].美術教育研究,2021(14):14-15.
[11]盧明珠.弘仁畫意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1(4):16-17.
[12]譚金平.弘仁山水畫幾何圖式的由來[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20(3):126-128.
[13]亓曉琳.以弘仁為例淺析傳統山水畫中的抽象構成表現[J].愛尚美術,2023(1):42-45.
[14]劉飛.弘仁山水畫的線性構成圖式初探[J].今傳媒,2018(7):164-165.
[15]肖雅丹.極簡幾何形體在中國畫畫面構成中的運用:《春時疊彩》創作談[J].中國書畫,2022(6):122-123.
[16]許志廣.“精謹簡約,清疏冷逸”:弘仁山水畫筆墨與意境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9.
[17]李勇.弘仁“禪意”畫風初探[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白赫,中國計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