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婷婷
前幾年,以鐘書閣、西西弗、言幾又等為代表的一批知名連鎖書店品牌的出現,讓國內各大城市的街頭巷角掀起一股讀書熱、書店打卡熱。而隨著這些商業氣息濃厚的綜合性書店熱度的褪去,如何讓閱讀在公共文化空間中始終保留一席之地,又成為大家思考的問題。2014年,溫州市圖書館首次提出“城市書房”概念。其獨特新穎的閱讀方式,閱讀環境和全新的管理理念,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公眾的廣泛認可[1]。為了豐富拓展公共文化空間領域,各大城市紛紛效仿溫州模式,結合自身城市的特點創新打造更符合本地需求的城市書房,并在全國多個地市級以上城市中構建了合作共享機制[2]。
城市書房依托RFID(無線射頻識別)、數據處理、數據通信等技術,打造了一種全方位的高端自助服務體系,是智慧圖書館的一種完美體現。去城市書房借閱時,讀者可以選擇刷身份證、辦理借閱卡或者人臉識別的方式進入,無論是借閱、續借還是還書,都可通過自助完成,并且24小時都可操作,實現了時間自由。這種身份識別的方式也是對書房安全保障的一種體現。
傳統的公共圖書館因開放時間短、輻射范圍小、位置偏遠、數量少等問題,使人們現今對公共閱讀空間的環境、功能、開放時長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書房則針對這些需求構建了起來,有了24小時城市書房,有了“15分鐘閱讀圈”。“城市書房永遠明亮,我們的城市就充滿希望”,這句充滿人文關懷的書房標語也體現了打造全民公共閱讀空間的決心。
城市書房設在市區街角、社區文化中心、公園景點,全天免費對市民開放,是一種公共文化服務形態的創新。以揚州的城市書房為例:有校園風格的振興花園學校城市書房,有自然生態風格的三灣城市書房,還有建在城市公園景觀塔里的工業風七里河城市書房等等。揚州市政府還與喜馬拉雅圍繞“聽見文都,想到揚州”為主題在聽書資源上開展了深度合作,不同主題的書房也各有特色有所區別,這些都讓來看書的讀者感到耳目一新。
在快節奏現代化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傾向于電子閱讀,使得本就“隱于市”的公共圖書館更門庭冷落,無人問津。而城市書房的建設是分散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社區、公園、景點、工業園區等等,都能看見它的身影數量眾多,24小時開放。作為圖書館的一種分館,城市書房的總分館之間還能通借通還,極大地促進了圖書館館藏文獻資源的流動,同時解決了市民借書還書困難的問題。此外,“散落在民間”的城市書房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加強與讀者的交流互動,廣泛聽取來自不同行業和階層讀者的建議,可以更好地更新館藏資源,對文化知識的傳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作為對公共圖書館空間時間的延伸的一種存在,城市書房并不是在原有場所上的簡單疊加,而是對城市閑余空間的有效利用。因建造的成本遠低于一座傳統的大型城市公共圖書館,所以數量可觀,密度夠大。其除了配備圖書文獻資源以外,還有與時俱進的智能系統,滿足了當今大數據時代下對圖書館提出的智能化要求。城市書房進入快速發展期以后,滿足農村和城郊居民的文化需求的行動也提上了日程。以溫州為例,為了實現“覆蓋全社會,服務均等化”的理念,作為城市書房的擴充和延伸的“百姓書屋”這一工程也建設了起來。[3]這些都是很大程度上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擴充。
城市書房建設的初衷不僅限于為群眾提供借閱服務,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在滿足部分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激發另一部分群眾對文化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水平。城市書房除供讀者在內學習閱讀以外,還可以組織開展講座、舉辦文藝活動等等,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青少年、兒童、老年人,都可以是開展社會教育的對象。并且城市書房以吸納志愿者為主來完成日常的管理維護,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樣的志愿服務讓自己的社會價值得到了提升。
城市書房隨處可見,這不僅為本地居民的生活增添了濃濃的書香氣息,更是一種城市形象的樹立,讓外來群眾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城市書房的擴散促進和加強了當地文化旅游的形成,既能通過融合當地特色文化,加強對當地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又能形成頗具特色的,能吸引外來群眾的文化空間。城市書房能樹立一個城市獨特的文化形象,是一張很好的宣傳名片。而作為全民閱讀的新型服務載體,城市書房無疑是傳統閱讀陣地的現代延伸和有益補充,會成為一座城市最具溫度的文化地標。
城市書房在當今的公共文化空間中已占有一席之地,適合中國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文化氛圍。但城市書房是否能長期健康地持續發展下去,是另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城市書房在國內的發展情況。
1.維護公民閱讀權利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是保障每個人都有書讀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推廣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圖書館和城市書房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為直接的作用就是向居民提供閱讀資源及平臺。
2.提升國民素質
閱讀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有助于擴大知識面、培養人們的思維能力和開拓視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養和認知水平,也可以推動社會進步,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推動文明平等和諧的社會建設。通過建設城市書店,可以為社會公民增加閱讀的平臺,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添磚加瓦。
1.閱讀推廣是城市書房發揮社會職能的需要
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強化多邊雙邊及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對外開放向縱深拓展。通過海外進出口市場的開拓,加大加快對外人員、物資、文化的交流,學習國外先進的“城鎮”建設文化,生活文化,提高自己的城鎮生活的品質,建設好屬于自己的“新城鎮”。
城市書房要擺脫實體建筑架構和發展空間的束縛,有效發揮自身的社會職能,就應從周圍的環境和自身的客觀情況出發,勇于創新,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積極宣傳社會閱讀,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和溫馨愉悅的閱讀環境,提升親和力與吸引力,讓越來越多的人主動走進圖書館、書房,使社會閱讀群體得到進一步擴展,從而實現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社會職能的目標。[4]
2.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
倡導社會閱讀,開展讀書活動是城市書房進行繼續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開展閱讀推廣,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全民閱讀活動,是以保障讀者權益、實現信息公正為核心內容而展開,有助于社會閱讀風氣的樹立,也是我國倡導建立學習型社會的客觀需要[5]。
城市書房以其時間、空間輻射范圍的優勢彌補了傳統公共圖書館的缺點,滿足了市民讀者的閱讀需求。城市書房實行免費開放與服務提供,在此基礎上,可以設置滿足群眾實際需求的增值服務,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增加了運營的可持續性。
1.城市書房建設是響應國家號召的一項重要舉措
城市書房解決了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在輻射范圍向農村城郊蔓延的同時,優化了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推動了城鄉公共文化空間進一步更合理化,完善了原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對國家提出的“全民閱讀”活動的強有力的執行與支撐。
2.聯合了各種社會力量,提供多元化文化服務
城市書房從前期的選址、設計、文獻調撥,到后期的日常管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企事業單位、社區、志愿者等各界社會力量的參與,形成了更加廣泛豐富的文化利益共同體[6],改變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體,也讓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接地氣。城市書房不僅可以提供借閱服務,滿足市民閱讀需求,也可以聯合社區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如展覽、講座、針對特殊群體的活動等等,讓城市書房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也是對社區文化實力的提升。
3.可行度高,可效仿可復制
從目前多地建設城市書房的情況來看,城市書房在市民反響、社會影響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截至2021年底,溫州已建成112家城市書房,接待讀者1400余萬人次,流通圖書1280余萬冊次。揚州已先后建成城市書房60余家,接待讀者700萬人次,圖書流通570萬冊次。星羅棋布的“城市書房”已然成了一個城市的“精神地標”[7]。上海嘉定、河南洛陽、重慶南岸等地也陸續將城市書房納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
1.促進全國城市書房在共享機制基礎上的協同創新
充分利用數字化智慧化圖書館概念,加強城市間的交流合作。集合城市書房的各類資源,建立聯合數據庫,實現資源互補;通過實地探訪學習,教育培訓,對成員單位進行更廣的知識與技術的覆蓋;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開展成員單位間的經驗交流活動,及時發現對方單位工作中的特色與優勢,對自身進行及時地補充修正與優化,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為當地城市書房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2.強化政策的保障與扶持
經費保障是城市書房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前提。規范資金使用制度,讓資金更加專業的使用在業務上。并且要明確資金管理主體間的權責,公開項目業務在運行過程中的財務狀況和經費使用狀況,確保專項資金正當合理地使用在城市書房建設發展的項目上。2020年,溫州市出臺《城市書房扶持補助辦法》,規定了城市書房建設及免費開放過程中的資金補助標準。作為“前驅者”的溫州市城市書房無疑給各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板和參考案例。
3.用科技創新,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
如今,RFID技術的運用,使公共圖書館的決策和運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8]。而已有的技術與服務能否有更多的拓展,也是公共圖書館事業繼續探索的一項課題。例如對讀者在圖書館、城市書房內閱讀的圖書種類、閱讀的時間進行統計分析,建立讀者信息數據庫,將讀者進行群體細分,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服務。由于鄉鎮、貧困邊遠地區的公共圖書館服務依舊比較薄弱,所以,在服務創新方面,可將重點放在特殊區域、特殊人群上,讓公共圖書館事業在空間、時間、服務對象等方面的輻射范圍越來越廣,服務內容越來越細。
如今的城市書房正努力做到為讀者提供最溫馨舒適的閱讀空間、最專業的閱讀服務。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和障礙,我們要保持初心,思索不止,探索不止,才能發現更多的可能,讓它更好更持久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希望來過城市書房的讀者都會漸漸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