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艷,丁曉琛,李紀鵬,2
(1.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外科 陜西 西安 710032;2.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外科 陜西 西安 710032)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高層次醫學人才的重要保障。繼 “內科學” “外科學” “臨床基本操作” “診療基礎” 等前置課程,聚焦臨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和專業技能訓練,突出強調理論知識的前沿性、臨床常用技能的實踐性, “臨床技能學” 是空軍軍醫大學發展建設一流研究生課程、深化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所開設的一門核心研究生課程。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需求與疾病譜的改變,實用性醫學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指出必須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其中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廣受關注[1],因此調研和分析當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建設和完善 “臨床技能學” 課程的關鍵舉措。
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的轉變,尤其是醫療衛生行業一系列醫療衛生行業問題的凸顯,使現階段醫務工作的臨床崗位勝任能力成了一個廣為關注的焦點問題。其中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影響因素,出現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患者對臨床醫生過高的醫術期望抑或臨床醫生自身臨床技能不扎實等,而絕大多數的原因是醫患之間缺乏正確的理解和有效的溝通[2-3]。如何提高醫學研究生的診療技能、醫患溝通能力,培養醫學生善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專業型醫學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本課程聚焦提升醫學研究生的崗位勝任力,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臨床溝通技能與臨床診療技能,其中臨床溝通技能包括掌握常用醫患溝通、與特殊患者溝通的內容和技巧、上下級醫生間的匯報與溝通、醫患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等;與此同時醫學生必須掌握過硬的診療技能,包括掌握疾病的診斷思路、實驗室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結果判讀與臨床應用、臨床常用器械及儀器的使用方法、門診及床旁常見臨床操作技能、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康復流程以及臨床常用檢查方法的選擇及急危重癥患者的應急處置流程等。本課程致力于提升學生臨床醫患溝通和臨床診療能力,真正做到個體化治療,把尊重、理解和人文關懷體現到醫療服務全過程中,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
“臨床技能學” 包含理論學習與實戰訓練。總體內容設計為總分結構,依照 “承前啟后,覆蓋面全” 的原則,整體內容為后續各個系統疾病的學習打下基礎。教學內容涵蓋八個部分。①新醫科背景下臨床技能的進展,重點介紹臨床溝通技能的重要性,臨床診治思路的培養及新醫科背景下臨床技能的發展。②醫文融合的醫患溝通技巧,重點介紹醫學人文的核心、醫患關系和醫患溝通的概念,掌握醫患溝通的內容和技巧。③新時代醫療健康模式下醫生應診技能訓練,重點介紹新時代醫療健康模式下特殊場景中的醫患溝通及醫護、醫醫溝通。④基于思維技能的臨床診治探索,重點介紹疾病的診斷思路、個體化治療原則以及 “以患者為中心” 的診療策略調整。⑤危重患者診療流程與常用醫療設備使用,重點掌握危重患者識別能力和基本救治能力,掌握常用搶救設備的使用。⑥巧用臨床實驗室檢查,掌握臨床各系統常規實驗室檢測方法;了解實驗室檢查結果初步判讀與臨床分析。⑦影像檢查的正確打開方式,重點掌握全身各系統常見疾病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影像檢查,如何開具影像檢查申請單,了解常見疾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⑧門診及床旁臨床操作應用與實踐,掌握系統查體和重點體格查體、掌握門診及床旁常用臨床操作的適應證、禁忌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2.2.1 以學員為主體的教學策略
①通過翻轉課堂提前進行 “信息傳遞” ,課前發現學員在理解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在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輔導。翻轉教學一方面有利于臨床課程學習中的 “實戰” 教學,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有效閉環,螺旋式提高教學質量。
②案例式教學的使用。充分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運用所學知識對病例進行分析的習慣,以獲得最終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2.2.2 以教員為主導的教學策略
①在教員的啟發、引導下,有意識讓學員達到 “學以致用” 的要求,根據 “臨床技能學” 中的相關基礎知識及基本操作方法,聯系臨床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培養學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引導學員堅定獻身軍隊衛勤事業的信念。注重臨床醫學與軍事衛勤結合,涉及軍事醫學內容的課堂講授中引入訓練傷、戰創傷等軍事案例,貼近基層,貼近實戰,培養學員為軍服務和為戰而學的意識。
醫學研究生是支撐醫學事業的高層次人才,國家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高度重視,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2019)、《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2014)均強調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能力及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本課程以研究生核心課程、必修課的形式進行設置,突出國家人才培養戰略需求的理念。
通過前期調研、論證研討、實踐探索等方式,形成了 “四三二一” 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涵蓋 “四個模塊” ,授課方式注重 “三個融合” ,教學原則突出 “二個新穎” ,考核評估強調 “考評統一” ,緊貼醫學研究生培養的目標、規律及特點,最大限度地拓寬了醫學研究生的知識基礎、培育了專業素養、提升了診療能力。
①在課程內容上,設置 “四個模塊” 。課程內容及配套教材涵蓋臨床技能前沿知識、臨床溝通技能、臨床診治思路與臨床常用檢查四大模塊的知識內容。對應研究生開展臨床診療面對的主要問題,在知識架構上提供解決上述問題的理論支撐以及實操基礎,在內容布局上貼合醫學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和目標,體現課程內容的針對性。
②在授課方式上,注重 “三個融合” 。根據醫學科研的特點和規律,以培養臨床勝任力為目標,在授課時注重實現線上學習和課堂學習、床旁學習和模擬學習、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三個層次的融合,授課教師結合自身的臨床診療經歷,救治過程中必須注意的重點問題、采取的策略等,經驗結合教訓,案例生動,講授到位,以講座、教學研討會、病例分析、教學查房等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增強授課內容的指導性。
③在教學原則上,突出 “兩個新穎” 。教師努力探索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突出體現知識內容常新、教學手段資源更新的 “兩新” 教學原則。根據教學內容采用講授式、研討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授課教師則采取固定與特邀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與教學內容更新相匹配,課程教材、教學課件、教學資源庫等也要保持動態更新,為教學質量的提高發揮保障作用。
④在考核評估上,采取 “終結性考核與形成性評價相統一” 。臨床技能學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研究生扎實的臨床診療技術、嚴謹的臨床診療思維,要求研究生通過自身的學習實踐,潛移默化地提升綜合素質。由于課程內容實踐性較強、臨床邏輯思維判斷成分較多,因此在考核評估方面,我們采取了終結性考核與形成性評價相統一的考核評估策略,其中形成性評價占總成績的70%,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平時考核,形成平時成績:包括課后測試、病歷書寫、平時表現,課后測驗由教員出題考核,病歷書寫由教員根據學員書寫的病歷進行評定,課堂表現由帶教教員對學員上課的積極性、溝通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評價,主要考察學員的學習態度和完成度;另一部分為實踐考核,在課程結束后進行,基于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形式,設置考站進行實踐測試,共設6 個考站,涉及15 個考試項目,每個項目由考生隨機抽取考題應考;終結性考核則采用理論考試,以百分制評分,按30%折合計入課程總分。多種方式的考核評估,對動態優化課程內容及教學改革、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起到了有力的支撐[4]。
課程緊貼醫學研究生培養目標,牢記 “立德樹人” “為戰育人” 使命任務,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通過研討式、案例式等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5]。重點加強課程思政體系建設,通過有機整合課程思政與課程內容、優化布局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合理調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等方式,重點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突出課堂育德、典型樹德、規則立德,使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融入學生言行,增強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著力培養 “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 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為深入貫徹我國一流研究生課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核心課程指南(試行)等文件精神,針對本校的研究生培養目標,本文通過分析本課程建設的核心問題,科學制定課程教學計劃,從設置課程新理念、構建課程體系新模式、加強課程思政三方面探索課程建設路徑。目前,本課程作為新開設的研究生課程,還處于初級建設階段,今后還需要反復論證,跟蹤調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程評價,逐步完善臨床技能學核心課程建設,最終使醫學生逐步成長為具備臨床勝任力的合格臨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