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帆
(唐山師范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2)
乒乓球在國內的普及度極高。從運動項目特征來看,乒乓球對于小肌肉群的控制要求較高,青少年初學者群體,由于身體尚處于發育階段,加之注意力容易分散,使得他們在訓練中經常面臨著協調性問題。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訓練方法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自主訓練時,較易出現技術動作偏差等問題。鑒于此,有必要引入新型的訓練輔助設備進行調整。
同時,乒乓球作為一項高強度、高速度的球類運動,對運動者身體協調性、反應速度和技術要求都非常高。其中轉腰動作是乒乓球打擊的核心,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伴隨著成長期的身體機能提升,更需要在技術訓練中注重轉腰動作的練習,究其原因:首先,乒乓球的打擊力量并不僅僅來源于手腕或手臂,真正的力量是由腰部轉動帶動上半身產生的。通過有效的轉腰,運動員可以確保每一擊都有足夠的力量和速度;其次,正確的轉腰動作可以確保擊球的穩定性和準確性。當身體、腰部和手臂形成一個協調的整體時,擊球的方向和角度都會更加準確;再次,轉腰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身體動作,它還涉及到上下半身的協調。對于青少年運動員來說,這是培養身體協調性的關鍵。
但目前,國內關于青少年訓練大多采用傳統的訓練方式,如基礎體能訓練,即在進行專項技術訓練之前,通常會對運動員進行基礎體能訓練,包括跑步、跳繩、深蹲等,以增強腰部和腹部的肌肉力量,較少采用輔助器械進行訓練。
乒乓球固肘轉腰器是一種教學輔助裝置,其主要組成部分為可調節的伸縮桿和網狀漏勺。通過為肘部提供一個穩定的支點,以便學員在正手攻球的練習中,確保肘關節位置穩定,同時,該設備還提供了在尾部和肘部位置增加魔術貼的選項,以進一步增強其穩定性。因此,固肘轉腰器一方面有利于強化腰部力量和技術。固肘轉腰器迫使運動員在手臂完全缺乏自由度的情況下進行擊球,這種局限性使得運動員必須依靠腰部的力量來發力。這不僅有助于增強腰部肌肉,還能讓運動員更加專注于腰部的正確使用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糾正錯誤動作。青少年運動員在技術成型期容易養成依賴手臂發力的習慣,固肘轉腰器通過限制手肘活動,迫使運動員改變這一習慣,從而更快地糾正錯誤的擊球動作。此外,固肘轉腰器還可能增強身體協調性。使用固肘轉腰器的訓練,要求運動員在特定的身體限制下完成擊球動作,這種訓練方式能有效增強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性,尤其是上下半身的協調性。鑒于此,為進一步推進青少年群體乒乓球訓練效果,實現乒乓球訓練方式的多元化,本文將圍繞乒乓球固肘轉腰器對青少年訓練效果的影響進行研究,為乒乓球訓練提供一定的經驗啟示。
利用固肘轉腰器訓練能夠提高青少年乒乓球訓練的效果。
研究對象選取山東省兩所乒乓球青少年俱樂部中無乒乓球基礎的80 名青少年(40 名男生,40 名女生);為確保實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參與者年齡范圍在11-13 歲之間、健康狀況良好。被試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被試對象基本情況
對兩所俱樂部進行為期18 周,每周一節課的教學,每節時長為45min。
(1)選取測試指標。
具體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及乒乓球訓練相關教材設置指標內容,選取乒乓球學習效果的具體測量指標。
①身體形態與素質。包括身高、體重、50m 跑三項;
②球感。以30s 顛球數量為測量標準;
③乒乓球技能指標。包括技術命中率、落點準確性兩項。
先秦諸子雖都論辯,但縱橫家的論辯更有影響。《隋書·經籍志》載:“縱橫者,所以明辯說,善辭令,以通上下之志者也。”縱橫之術即縱橫家所奉行的游說權謀之術,縱橫的實現主要依靠外交活動,從事縱橫外交者,無不長于游說,善于辭令。《鬼谷子》是縱橫家在理論上的總結和概括,實際運用則主要反映在《戰國策》中。《戰國策》雖然記錄了當時一些人們書信往還的文獻資料,但記載最多的還是人們面對面述說爭辯的場面,“這些場面雖經后人用文字加工整理記錄下來,依然帶有一些抹不掉的口頭論辯色彩,成為《戰國策》中論辯藝術的突出特征”[4]。策士游說的實戰技巧豐富了先秦諸子口傳理念的寶庫。
a.技術命中率主要測量正手攻球、正手兩點攻球和正手發上旋球的基本情況,前兩項主要通過發球機進行發球,計量受試者擊球命中率;上旋球主要由受試者發球,教練進行判斷;
b.落點準確性主要測量固定區域落點情況,具體將設置三個落點區域,統計受試者在三個點的落點數量(每個落點區域擊10 球)。
(2)實驗前,分別對兩組青少年身體形態與素質、球感等方面具體標準進行測量,其中,身體形態與素質、球感測試旨在保證實驗組與對照組間無顯著差異,乒乓球技能指標旨在分析固肘轉腰器應用對于受試者學習效果的影響,測量的具體指標和工具見表2。

表2 測試指標與工具
(3)與兩組授課教練交流教學方案,繼而開展教學實驗,并在實驗期間對兩組教學實施進行及時跟蹤。
①實驗組青少年在開始階段已接受為期兩周的基礎訓練。隨后,在第3 周,實施了實驗前測,旨在評估他們的身體形態、基本素質、乒乓球的球感以及技術水平。在接下來的4 個月中,學員遵循固定的訓練計劃,每周兩次,固定在周四和周六。為了保證訓練效果,他們在此期間不參與其他乒乓球相關的訓練。訓練方式采用傳統模式:首先由教練進行示范,然后學員進行模仿。在教練的口令指導下,學員學習并掌握基本動作。當基本動作達到一定水平后,學員進入上臺多球訓練階段,學習如何正手攻擊不同線路的球,包括斜線球和直線球。接著,學員與教練進行單球練習對打,目標是達到連續七、八個回合。在此基礎上,學員進一步學習正手兩點攻球技巧,內容從簡單逐漸過渡到復雜,并在此過程中學習正手平擊發球技術。最后4 節課則選擇技術復習,鞏固前期學習的技術;
②實驗組青少年在初步測試后,首先要接受教練關于正手攻球技術的詳細講解,并學習使用固肘轉腰訓練器。在訓練的第一個階段,學員在前8 節課中使用輔助訓練器進行揮拍練習。這一階段被劃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重點放在動作學習上,而后半部分則側重于通過多球訓練來鞏固技術。在第二階段,學員在初步掌握正手攻球技術后,開始進行單球練習。在這一階段,固肘轉腰器的使用時間有所減少,學員同時開始學習正手兩點攻球技術。在第三階段,學員在基本掌握正手攻球和正手兩點攻球技術后,主要集中于學習正手平擊發球技術,并進一步減少輔助訓練器的使用。當學員在正手兩點攻球練習中能夠完成10 個回合的對打時,可以相應減少使用固肘轉腰器進行多球訓練的時間。
(4)實驗后,對兩組青少年進行技術命中率、落點準確率兩個方面的具體指標進行測量,以此與實驗前各項數據相對比。
對比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青少年基本情況發現(表3),各組在身體素質、球感、技術命中率和落點準確性上均無顯著差異,表明選取的實驗對象之間特征差異較小,可以展開后續實驗分析。

表3 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青少年訓練效果測試

表4 實驗前后實驗組青少年訓練效果測試
進一步對比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效果來看(表5),兩組之間在身體素質和球感方面并沒有顯著的差異,結合前文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也并未提高,說明可能短時間的乒乓球訓練對于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提升并不明顯。而球感方面,加入固肘轉腰器輔助訓練后,相較于對照組(T =0.157,P =0.135)而言,雖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兩組差異并不顯著,因此,后續可能需要進一步提高實驗樣本數量和訓練時間來探究加入固肘轉腰器對于青少年身體素質和乒乓球球感方面的影響。

表5 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青少年訓練效果測試
在技術命中率和落點準確性方面,加入固肘轉腰器后,均存在顯著差異,關于技術命中率,正手攻球(T =1.245,P =0.004)、正手兩點攻球(T=2.354,P=0.001)和正手發上旋球(T=1.257,P =0.000)均呈現實驗組高于對照組的對比結果,兩點正手攻球的效果更為顯著,固肘轉腰器對于青少年移動進攻技術提升的影響最大。關于落點準確性,區域1(T =1.286,P =0.005)、區域2 (T=1.357,P =0.005)和區域3(T =0.951,P =0.013)三個方面的實驗組也均高于對照組,且各區域的差異程度并不大,表明固肘轉腰器應用可以顯著提升青少年擊球的落點準確性。
因此,綜合上述對比分析結果來看,乒乓球固肘轉腰器輔助訓練的效果相較于傳統訓練方式而言,對于青少年的乒乓球訓練效果的提升更好。
乒乓球作為一項對技術要求極高的運動,對于初學者來說,技術動作的規范性和穩定性是訓練的關鍵。從實驗結果來看,乒乓球固肘轉腰器在提高青少年訓練效果上具有顯著的優勢。究其原因,在傳統訓練方法中,初學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手臂的不穩定性和腰部轉動的不協調性。其中,初學者由于手臂不穩定,常常出現抬肘、頂肘的現象,這會直接影響球拍的運動軌跡,從而導致技術動作的命中率大幅下降。同時,初學者在練習的初級階段,由于協調性較差,很難將轉腰的動作與手臂揮拍的動作完美結合,導致身體左右晃動,或是轉腰和揮拍的順序混亂,這都會影響到擊球的質量。
而乒乓球固肘轉腰器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它可以固定住學生的肘關節,從而大大提高手臂的穩定性。當手臂穩定后,球拍的運動軌跡自然會更加規范,這直接提高了正手技術的命中率。同時,固肘轉腰器還能幫助學生體會到轉腰引拍的感覺,減少用大臂引拍的動作,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正手攻球收前臂的動作。此外,乒乓球固肘轉腰器還能確保訓練者在揮拍擊球的同時能夠完成腰部的轉動。這種同步性使得初學者的技術動作更加流暢和協調,從而提高擊球的質量。而且,訓練期間,即使在臺下,學生也可以使用乒乓球固肘轉腰器進行揮拍的練習,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練習密度,加深了對正手技術動作的肌肉記憶,從而使技術動作更加穩定。
(1)結合實驗組實驗前后對比發現,采用乒乓球固肘轉腰器進行訓練后,對于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影響并不顯著,但能夠顯著提升青少年乒乓球球感、技術命中率和落點準確性,從而有利于提高乒乓球訓練效果;
(2)結合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比發現,相較于傳統訓練方式,采用乒乓球固肘轉腰器進行訓練后,對于青少年身體素質和乒乓球的球感提升效果對比并不顯著;技術命中率和落點準確性方面的提升則具有顯著差異,從而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訓練效果。
(1)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雖然乒乓球固肘轉腰器對所有初學者都有所幫助,但每個學員的身體條件和技術學習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教練需要根據每個學員的具體情況,制定包含固肘轉腰器在內的個性化訓練計劃。對于技術動作穩定性、協調性稍遜的學員,可以適當增加使用固肘轉腰器的訓練時間,以加速其技術的穩定和協調性的提升。同時,教練還應密切關注學員的進步情況,并及時調整訓練計劃,確保每個學員都能在安全和有效的環境中成長;
(2)創新與多樣化的訓練輔助工具開發。體育訓練輔助器材的創新對提高訓練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當前,乒乓球固肘轉腰器主要用于基礎動作的訓練,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運動訓練需求的多樣化,有必要開發更多功能豐富、針對性強的新型訓練器材。例如,可以設計出適用于不同乒乓球技術層面的輔助器械,如針對發球、接發球等更高級技術的專用設備,以此來全面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技術水平;
(3)平衡實戰訓練與輔助工具的使用。乒乓球固肘轉腰器在技術定型階段的效果顯著,然而,隨著學員技術水平的提高,單一的器械訓練已無法滿足全部需求。教練應逐步引導學員進行更多實戰訓練,如移動中的擊球練習、對抗性練習等,以培養學員在不同比賽情境下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通過實戰訓練,學員可以將在使用固肘轉腰器訓練中獲得的技術穩定性有效地轉化為比賽中的實際表現;
(4)持續評估并優化輔助工具的使用效果。任何訓練輔助工具的推廣都需要基于長期而系統的評估。應定期收集和分析使用乒乓球固肘轉腰器的訓練數據,包括學員的技術進步、身體條件改善、受傷情況等,以評估該工具的實際效果和可能的風險。基于這些信息,教練和相關研究人員不僅應不斷優化現有設備的使用方法,還應探索可能的改進方向,確保該輔助工具能夠持續有效地服務于乒乓球訓練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