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雅瑋 牛宇
(1.黑龍江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2.北大荒集團黑龍江紅衛農場有限公司)
土地是農業的根本,在任務體系中規模格田替代一般農田有著重要意義,規模格田與一般農田相比規模化水平更高,更有利于保護性耕作、智能化農機、精準變量施肥等農業技術的推廣及經營體制機制的改革,全方位促進黑土的保護。目前,標準化格田改造正在三江平原大規模開展。
本文以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區3600畝水田為研究區,研究區于2020年進行標準化格田改造,標準化整治后田塊的規模擴大,農業生產效率穩步提升,但該做法目前處于起步發展期,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及數據較少,多數標準還在靠經驗判斷,需及時用已知的實踐經驗總結歸納,進而更加科學地評價標準化格田改造技術。
紅衛農場有限公司水田智慧農業先行示范核心區3600畝,全面積進行本田標準化改造,配套建設疊盤暗室育秧車間1處、智能化超級育秧大棚36棟、田間智能灌溉系統1套,各類高端智能農機24臺,區域內實現5G網絡全覆蓋和物聯監控設備全覆蓋。
試驗區優勢主要有:
一是以綠色、有機示范基地為載體,構建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持續優化各項農業技術標準的實施水平,輻射帶動全場種植戶標準化生產能力,集成應用建三江分公司重點推廣的22項節本增效新技術中的17項內容,形成可復制的標準化節本增效種植模式,為加快實現農業降本、提質、增效提供解決方案。
二是全方位、全鏈條加快農業數字化優化升級,將現有智慧育秧管理平臺、智能軌道控制平臺、智慧灌溉平臺、蟲情監測管理平臺等平臺與建三江數字農業管理云平臺進行全面融合,打造系統互通、數據共享的一體化平臺,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預警和智慧植保體系,重點攻關秧田無人化管理和本田智慧植保,率先實現全環節少人、無人化作業,擴大智能農機作業面積,建設數字農業樣板區。
三是積極落實“六個替代”和“六個全覆蓋”,以示范區為窗口,展示本田標準化改造、綠色農藥統防統治等系列農業創新技術及措施的應用效果和優勢,突破耕地保護與作物豐產豐收之間的“瓶頸”,同時以校企合作為契機,精準發力開展白漿土改良試驗,以學促產,建設黑土保護先導區。
四是示范區依托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水利規劃建設,實現通過平臺遠程控制機井、泵站的啟停和智能閘門的升降,達到統一治水、聯合治水、規范治水、科學用水,智能灌溉的目標。
五是充分發揮示范區基礎條件優勢,挖掘旅游觀光潛力,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對觀景臺進行擴建,修建190米的觀景棧道;以“砥礪奮進的五年”和“稻鄉環游記”為主題制作稻田畫2幅,總面積達120畝;打造特色果蔬采摘園,以36棟育秧大棚為基礎進行二次利用,種植特色瓜果蔬菜30多個品種。通過多種形式融合,進一步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六是打造系列稻米專屬基地,示范區種植品種主要以食味值較高的優質米和糯稻為主,核心區種植龍墾2021面積1400畝,龍粳1525面積1000畝,龍粳57面積900畝,特色品種展示300畝。通過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合作,開展品種聯合審定,由高校提供種質資源,繁育和審定一體化,助力公司培養本土育種人才。
七是以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為試點,由公司自主經營,借鑒推廣“北安模式”,探索完善水田規模化家庭農場生產經營方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制試驗區。
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示范區標準化格田改造后,有效插植面積提高4%左右,增加糧食產量20~30公斤/畝,畝增效50~80元。此外,格田改造后便于機械作業,可提高作業標準、縮短作業周期,作業效率平均提高15%~20%以上,畝節本約15元,實現綜合畝增效135~165元。示范區標準化格田改造成本具體分析見表1。

表1 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示范區標準化格田改造成本分析表
當前紅衛農場有限公司2023年秋季標準化格田改造工作已經開始,申報以戶為單位,但現有種植戶的種植規模及地理條件多數不合理,基于單獨種植戶的格田改造規劃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在制定改造工程建設規劃中,首先,堅持系統性統籌性原則,對于改造工程項目,盡可能堅持整地號整區域推進,特別加大自然條件與農業生產條件等基礎條件較好區域地塊的規劃,對于地塊應該確保具備較好的新增耕地潛力,保證改造工程實施后耕地面積的有效增加。其次,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實際需要科學合理布局好田間溝渠、耕作道路、土地平整、地力培肥、高效節水等水利和農業措施建設內容。同時,加強與國土、水利、發展改革等部門項目的銜接,提高項目規劃的合理性、可行性。
重點包括:一是在格田改造工程方面,要結合具體的地形條件、水資源條件、土壤條件等來進行格田改造工程的規劃布局,合理設計條田的長寬,合理調整填挖方數量,對于多余土方可以用于溝渠堤壩修筑。二是在灌溉排水工程技術施工方面,要結合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及水稻種植需求,確定灌溉水利用系數。排水標準要結合具體的自然條件、洪澇災害等明確排澇標準,結合實際綜合確定降漬、防洪及水質標準,合理地規劃和拆建泵站。三是在田間道路工程方面,由于田間道路工程直接關系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運輸,要充分利用原有池埂進行改進完善。四是在土壤改良工程方面,重點確保有效土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土壤全氨、土壤有效磷等指標滿足相應技術要求。五是在農田防護和生態環境保持方面,對于農田防護和生態系統應結合農田水利工程和田間道路進行相應的布置,合理地布局農田生態防護林。
即以“一地一況”“一項目一價”為基礎制定,可歸集若干地塊按工程項目進行招投標管理,針對格田改造項目的申報、計劃、實施、竣工等不同環節,從嚴把關。一是注重加強格田改造項目的有關制度建設,尤其是落實格田改造項目的法人制度、項目招投標和監理制度、項目實施合同管理制度,在具體的項目開展實施過程中,對于格田改造項目的參與單位需嚴格按規定采取招投標或政府采購的方式進行確定。二是在格田改造項目實施前,對于格田改造項目應及時發布有關情況公告,主動接受外部監督,監理單位嚴格對格田改造項目的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特別是做好格田改造項目工程實施過程中的跟蹤監督,以確保格田改造項目耕地質量。三是在格田改造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在確保格田改造數量及質量基礎上,還應強化生態效益研究,積極探索通過表土剝離回填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水平。
綜上,標準化格田改造措施不僅是在溝渠、路、林三網整體布局的前提下,把影響農田耕作栽培的渠埂、高崗、低洼等障礙因素統一納入規劃改良范圍,形成一條路貫穿其中,路兩側為格田,四周布水渠的農田規劃模式,不僅是一項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耕地治理措施,更是藏糧于地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