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麗 廖文秀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隆昌 642150)
國家體育總局在2017 年頒布的《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能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助力新型城鎮化和健康中國建設,以運動休閑為主題打造的具有獨特體育文化內涵、良好體育產業基礎,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空間區域、全民健身發展平臺和體育產業基地。通過對內江市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路徑研究,有利于服務產業、旅游業穩步提升,使年輕人能返鄉就業,達到社會與個人雙贏的目的,以點帶面,使鄉鎮體育振興和全民健身事業深度融會貫通,為鄉鎮建設發展賦能。
尚騰新村建設的目標始終朝向“精品鄉村文化休閑旅游”,入圍了國家首批運動休閑基地名單,先后獲得過 “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四川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從這些榮譽中不難看出,尚騰新村發展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融合為主,緊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村里建設的休閑旅游項目如表1 所示。

表1 尚騰新村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項目一覽表
賽事舉辦有利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引導道路規劃、服務行業等科學發展,比賽場地后期可以投入到全民健身事業中,也可以采用收費方式對外開放,進行循環利用,帶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尚騰新村具體賽事舉辦狀況如表2 所示,從統計中可看出,尚騰新村舉辦過的賽事不多。

表2 尚騰新村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賽事舉辦一覽表
眾所周知,我國在小鎮建設方面近些年來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涉及到小鎮類的旅游在建筑風格、飲食等方面有“千篇一律”的感覺。當代交通便利,網絡發達,想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必定要融合本土文化特色,以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為發展目標的背景下,尚騰新村將馬術俱樂部、草原運動場、自駕露營地三項作為了自己的特色發展項目。
內江是孔子之師萇弘和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同時尚騰新村是以著名長壽書畫家晏濟元先生的故居“尚騰山莊”而命名,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大千苑”中,有藝術展覽、書畫體驗、農耕文化體驗等項目,相信參與其中的旅客會被其藝術氣息所熏陶。文化對人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之間,利用好歷史文化特色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游客的“回頭率”。
近些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為發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表3),做好了頂層設計和要求,這不僅有利于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更有助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健康快速發展。
由于成渝雙城經濟圈概念的提出,四川和重慶兩地與國家戰略對接緊密,近些年來有聯絡線、公路、鐵路、空港等交通樞紐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未來將當地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打造出特色和名氣,將會是城鄉融合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尚騰新村的特色旅游項目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體育旅游資源,二是文化旅游資源。根據該村舉辦過的賽事來看,當地沒有完全發揮本土優勢。釣魚大賽發揮了垂釣基地的作用,但還有其他三個特色項目沒有展示舞臺,針對這三項進行打造和營銷,有望在未來可以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手段。
國外運動休閑小鎮的發展較早,如大家熟知的法國依云小鎮、德國波恩小鎮,英國溫布爾登網球小鎮等,這些小鎮開發的相關產業融合、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運營管理模式都較為完善,同時與當地風土人情進行了結合。這些國家依托小鎮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積極的社會影響,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這些發展經驗為我國建設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在歐洲,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在建筑肌理、人文風情、商業形態、傳統工藝、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都代表著一種精神象征和文化傳承。Robert Madrigal(1995 年)指出特色小鎮的建設必須符合群眾的意愿,只有當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特色小鎮才能有人氣、有活力,進而獲取成效;Carlos Costa(2001 年)重點研究特色小鎮的規劃,在技術和理論相結合的視域下,統籌考慮旅游和建設規劃,通過構建建設模型的方式,使得特色小鎮的建設更為規范和合理;Clare Munphy(2015 年)研究特色小鎮時發現,當地政府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并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通過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帶動經濟發展,從而進一步提高了社會效益;Robinson, Robert(2017 年)在研究中指出利用小鎮當地居民共同關注的興趣點——足球,可以使小鎮的建設更加穩定。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主要通過對小鎮發展模式的成因和歷史脈絡進行梳理,論證此發展模式的實用性,在發展中注重傳統工藝和精神的傳承,需要當地居民的支持和擁護,打造重點在于精。
目前對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研究主要有:具體小鎮剖析、營銷模式、空間布局和資源現狀四個方面。李書豪、劉蓓、王東杰、杜承陽從具體小鎮剖析視域出發,全面分析了小鎮的發展現狀,提出了體育產業規模小、發展水平較低、產業集聚水平不高、建設運行成本高、體育服務能力有限等問題。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四川省體育特色小鎮培養路徑。
在營銷模式方面趙宗恒、包含瑞等寫道:體育賽事是舉辦地進行品牌營銷的載體,通過體育賽事的舉行能夠增強產業間的融合,促使體育賽事產業成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新的經濟增長點。
付成君、李兆進等主要對小鎮的產業空間布局進行了研究,提出小鎮在發展路徑中要注意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利用區域資源特征、遵循市場規律等,將四川省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產業的空間布局概括為“一核(成都)一軸(成綿樂)和兩次軸(成渝經濟區次軸、攀西次軸)兩環線(九黃環線、川西環線)。
我國其他學者從小鎮旅游資源發展路徑出發,如魯志琴、岑加歡、李成龍等,論述了小鎮發展要利用好旅游資源,發展體旅融合。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特色小鎮建設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深化城鄉發展融合,提高城鄉發展的整體效益。根據《全國體育休閑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 年)》,中央提倡建設以運動休閑為主題的特色小鎮,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方向。其次,政策允許并鼓勵各地方政府采取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例如,對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投資建設的企業或個人,可以享受優惠稅率、免征地方各項費用、提供財政扶持等。這樣的政策旨在降低企業和個人的投資風險,激勵他們投入更多的資源和精力。
此外,政府還針對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運營提供專項支持。2018 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支持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和運營提供了專業化的指導。
在最近幾年的城市規劃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發展逐漸成為了焦點,這個由成都和重慶兩大城市組成的經濟圈,始終走在休閑文化的前沿,其規劃中不僅融入了產業經濟的發展,還附帶了一種新型的村鎮規劃模式——運動休閑特色小鎮。
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建設將能帶動區域的經濟活力增強。這種活力將能吸引更多的企業和創新團隊投資小鎮,打造出更豐富的運動休閑項目,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同時,有效釋放區域內消費潛力,促進經濟內循環,使年輕人能夠選擇返鄉就業,能進一步推動小鎮的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得到提升。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構建,意味著兩城間的交通、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將得到大幅升級。對于小鎮來說,這不僅意味著能夠更好地與外界交流,也是吸引游客和居民的關鍵因素。
人才流動性的提升也將推動小鎮的發展。隨著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形成,兩地間的人才流動性將得到提升。將進一步吸引更多人才選擇在小鎮中創業、經營、推廣運動休閑活動,塑造出獨特的小鎮文化。
從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角度來看,國外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小鎮特色。比如美國的韋爾,整個小鎮是一個圍繞著滑雪主題的度假勝地,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小鎮的建筑風格完美地融為一體。運動休閑小鎮的建設應該順應自然,揚長避短,突出特色,讓游客在其中能感受到“動”的魅力。
國外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注重休閑體驗的整體性。在德國的Garmisch-Partenkirchen 小鎮,游客可以體驗到從山地自行車、爬山、溜冰到冬季滑雪等一系列的運動休閑活動。這種按照季節和特色有序而有效的組織,展現了細致入微的休閑服務。對于尚騰新村的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而言,也需要打造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做好體驗的延續性,讓游客在體驗過程中感受到用心的服務和持續的樂趣。
國外運動休閑小鎮也高度重視環保理念的貫徹。如新西蘭的Queenstown 小鎮,該小鎮嚴格控制噪音污染,確保游客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享受到完美的休閑體驗。這種理念應被我們借鑒,以解決在休閑小鎮的建設中可能出現的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等問題,實現生態與發展的和諧共生,走好可持續發展道路。
體育的社會娛樂功能可以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繁榮鋪墊基礎。休閑運動,如騎行、徒步等,使得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找到安慰和放松的途徑。越來越多的人將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作為休閑和娛樂的去處,而尚騰新村已經打造了馬術、釣魚等休閑運動,國內在打造出名的馬術場館還有上升的空間,繼續圍繞這些項目進行宣傳、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小鎮的知名度與人氣。
體育的社會教育功能可以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深化內涵提供可能。一般在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中會舉辦各類運動訓練、健康講座等活動,通過體育活動引導居民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大眾進行運動知識科普和技能教育,也能進一步提升小鎮的活動內涵。
體育的社會經濟功能可以為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隨著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知名度與人氣不斷提升,各類體育賽事、運動旅游項目在此舉辦,能夠帶來商業機會和市場潛力,直接推動小鎮的經濟繁榮,所以尚騰新村可以在舉辦體育賽事方面投入更多研究。
重視體育的社會功能在小鎮的建設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能夠使小鎮具備娛樂、教育、經濟和社交等多維度的效應,成為現代人應對快節奏生活,向往健康生活的理想場所。這樣的趨勢將進一步推動我國運動休閑行業的發展,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
我國針對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研究并不少,但在發展中依然存在問題,還需繼續深入研究,想要得到真正的發展,還需國家、政府、居民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將國家政策、學者研究利用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