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文軍 吳芳* 萬宏
(1.成都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59;2.成都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院四川成都 610041)
2020年5月28日,我國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在新時代人才培養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厘清了課程思政干什么、找準怎么干、落實誰來干的一系列關鍵問題[1]。由于體育課程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專業知識體系教育的內容載體也不同,這也從根本上寓意著體育學科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和實踐對策略有所不同。筆者根據理工科學科特色,選取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5 所理工院校,將理工類高校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視作一個完整的系統體系,著眼于系統整體性,通過各要素有序銜接,協同、高效實踐,發揮部分功能,強調優化整合,形成體育課程思政健體育魂的巨大功效,進一步構建體育課程思政實踐體系,全面提升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深度發展。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在高等學校教育中的建設,教師是關鍵,需要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以促進課程思政在高等學校教育中的建設[2]。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發展中,體育思政建設能力和思政素養是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師所必備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對教師的認知能力、挖掘能力、執行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的培養和建立需進一步提升,以適應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需求。
在意識形態上,通過走訪調查發現,5 所高校的部分教師對體育課程思政的認識理解存在誤區,甚至解讀出現偏差。一部分是對課程思政理念理解不透徹造成的體育課和思政課“兩張皮”現象;另一部分是對體育課程思政涉及的內容了解甚少,認為與常規大學體育課程沒有本質區別,或者格式化地將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進行生硬拼接。究其原因,由于我國高校體育教師在學生階段便已成為專業運動員或體育特長生,在學訓矛盾尤為突出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缺少對文化課程的學習和理解,對思政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入,且缺乏體育思政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整合能力。因此,面對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現實要求,體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和意識仍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提升。
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是否深入、全面,最直接地取決于教學內容所涵蓋的思政元素和資源是否全面和豐富。縱觀5 所理工類院校,在體育課程思政元素上整體挖掘不夠充分,簡單地根據運動項目特點而引申出相應思政元素,比如籃球戰術教學中突出團隊配合精神,武術教學中突出武德、保家衛國等個人品質和愛國情懷,田徑教學中突出敢于拼搏、力爭上游的積極向上等不同課程思政元素,但在挖掘理工類特色元素和資源時,這5 所高校未注重科技革新精神、石油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專業倫理精神等,其主要原因在于體育教師對以上元素和資源的認識存在不足,在育人資源融入上也不能得以彰顯理工類院校特色。為充分挖掘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和育人資源,需適時結合當今熱點話題或時事提升思政元素挖掘的敏銳度,增強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同時需要體育教師在自主挖掘、加工與應用的過程中選好體育課程思政的材料,完善課程教育內容,將積極向上的態度與堅毅果敢的偉大體育精神傳遞給學生,充分激發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本體動能與接受面,最終促成全方位育人的時代需求。
體育課程教學一直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教師的業務和專業能力,還得分析學生對體育課程思政的接納和理解的能力[3]。內生動力是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是學生提高自我認知、實現發展的精神追求,是不斷獲取知識、探求真理的自發動力。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參與體育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依然是以公共體育為選修課程的非體育專業學生,他們在運動項目參與的時間和獲得感上存在一定差距。在體育課程教學實施時,制定考評機制過度重視運動技術動作的規范化及考核成績的達標化,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忽視了體育運動過程中的團隊配合精神、競爭精神,促使了“佛系”“躺平”等消極思想的衍生,對體育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價值理解不夠透徹、深入。究其原因,學生個體對思政內涵式的學習內生動力存在不足,主要是學生對思政內容元素缺乏一定的好奇心和興趣性,同時缺乏思政內容學習的主動性。縱觀以上現實問題,我國各大高校也形成了不同學科優質的課程思政示范課,整體而言,思政內容制定、教學方法設計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實施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領悟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這將不利于學生學習掌握運動項目的人文素養價值,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人們常常提及體育課程思政中“以體育人”的實際功效,但在教學實施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體現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卻是當今一大教學難題。因此,在構建完善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時,我們需要進一步優化量化考核標準和評價機制,使高校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最終對育人成效進行客觀的評價和檢驗。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在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上依然存在與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相類似的詬病。體育教師評價時,一味地將學生出勤率、技術評定及專業技能得分作為學生的體育課程成績,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培養和體育精神傳承的過程性評價和考核,在缺少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考核標準的情況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考評體系將無法正向激發和引導學生向著健康成長的方向發展。縱觀以上問題,理工類高校雖然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期教學目標中設置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要求,但意識形態的量化評價依然難以具體實施和考量。如何準確地設置客觀情景,從而監測學生的真實思想、情感動態,尤其是完善科學有效的數據評價體系,這將是未來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教育發展上將立德樹人作為發展的根本任務,明確了立足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4]。其深刻含義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然而培養具有道德的人是當今高等教育的首要問題。隨著時代的不同,現今大學生也呈現出多元的群體發展特點,具有群體結構趨向多元性、群體價值趨向多元化、群體行為表現多元化等特征。因此,這個時期的學生也正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道德修養的“生長穩固期”。高校體育課程思政的發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具體體現在體育課程思政能夠培養大學生堅守崇高的價值追求,以體育為載體,使學生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筑牢人生信仰之基、為理想信念強基鑄魂。體育課程思政的深度實施,能夠使學生領會體育道德內涵,并將這些內涵潛移默化地運用到日常工作中,比如學會感恩他人、助人為樂,學會寬容他人、彼此協作等。體育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通過宣揚經典勵志人物、事件,使學生的自省、自律、善始善終等優良品格進一步得到實踐和發揚。
在追求“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時代背景下,為促進大學生樹牢核心價值觀,在體育課程思政中都要滲透優良的體育文化、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整體思想素養。體育不僅能健身,關鍵還能健心,當今,體育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載體,縱觀歐美、日本等國,體育教育是他們教育發展的主基調,學生從幼兒時期到大學時期,甚至到工作后都常參與體育運動,真正體現和貫徹了終身體育思想。從北京奧運和成都大運會的主場外交所帶來的政治效果來看,體育也能發揮政治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眾多大學生作為志愿者和工作人員參與其中,必將進一步宣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中大學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政治素養。體育課程思政實施中通過發揚體育文化和精神,能夠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和領悟豐富的人生價值哲理。
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是體育與思政深度融合的產物,體育教師在教學目標、內容體系、教學方法、教學管理上應處處彰顯體育課程思政元素,這樣才能促使教師創新教學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將體育思政元素嵌入于各個教學環節,可以使學生深層領會體育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含義和要求,保證學生“健體”與“育德”同步發展、“健心”與“強魂”協同提升、“育智”與“樹志”共重共舉、“個體本位”與“社會本位”協同發展。課程開展過程中重點將國家認同感和使命感、友善品格的塑造、正向價值觀念和同甘共苦的精神追求納入體育理論及術科課程教學體系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從而整體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彰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時代訴求。
我國著名學者田麥久提出了“項群訓練理論”,項群訓練理論按運動項目的主導因素、項目的動作結構、技術的確定性特點、人與器材的關系、比賽場地的不同特點、參賽人數多少、比賽成績的評分方式等劃分標準,按照這種擇類標準建立項群體系[5]。項群訓練理論符合不同運動項目的基本特點,根據不同運動項目,以項群的思維凝練相應的思政元素,為高校體育眾多運動項目所蘊含的體育思政教育元素提供了科學、合理的甄別方法。在此基礎之上,為符合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特色,以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所具有的不同思政元素為分類標準,比如攀登精神、石油精神、科技精神、工匠精神等,將以上具有行業和學科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中,必將起到育人成效。最終,以項群理論為發展視角,探索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實踐育人的創新性理念和方法,不僅能拓展不同運動項群間的思政內涵,而且容易形成和豐富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體系,進一步發揮其學科和團隊優勢。
緊緊圍繞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充分發掘體育專業課程和教學實踐中蘊含的特色思政資源,正確分析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資源發掘、配置過程中凸顯的矛盾問題,堅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實際發展為依據、以內涵為發展核心,構建理工類院校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共創共享平臺,為強化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實現高校間思政資源互補,提升學生體育課程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提供豐富的實踐案例。
為了保證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預期的質量與成效,上至課程教學大綱中的教學目標設計要求,下至課堂教學目標的具體設計步驟,都進行綜合的審視和考量[6]。尤其在體育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為突出理工類高校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積淀,進一步保證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對應性和有效性,應當明確指出體育課程思政發掘方法類型和適用范圍。通過對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組合,有效提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成果的質量和層次,通過組合不同方法的優勢和使用規律,形成研究方法常用結構與體系。為提高學習的時效性和方便性,積極借助新媒體,及時更新和展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最新成果,促進理工類高校之間的成果比較和經驗借鑒,進而提升體育課程思政的質量和層次。在此過程中,各高校積極推廣建設中的優質方法,將實踐中的經驗進行整合與提煉,進一步彰顯這些方法的育人價值和理念。
理工類高校具有相同屬性的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積極開展體育課程思政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教學中提高教師對于新時代人才培養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以理工類院校為特色和優勢,依據運動項群理論特點挖掘理工類院校不同的思政元素,搭建具有理工類院校特色的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共創共享平臺,探尋理工類院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優方法,最終形成符合理工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