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順鳳


“生活即教育”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指把生活本身當作一種教育來進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給我們知識。他曾經說過:“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也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自有人類社會就有的,有人類生活就有生活教育,并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它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又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的,是相互的關系;它也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的一生共始終的教育。為了落實“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已有經驗等,生成了“好看好玩好吃的秋天”主題活動。
一、實際操作,了解好看的秋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們圍繞幼兒的興趣開展食育教育,加強幼兒對健康食物的認知,進而使他們喜歡、悅納健康食物。進入秋天,幼兒能吃到各種各樣的時令水果,注意到小班幼兒對葡萄、蘋果、橘子等水果的顏色的好奇,我們便在美術活動中引導幼兒在水果貼紙后面涂上色塊。幼兒的表征呈現多樣:葡萄有紫色的、綠色的,大棗有綠的、紅的,蘋果有紅的、黃的、半紅半綠、半綠半黃的……活動中有的幼兒質疑別人的表征,教師沒有直接下結論說誰涂得對、誰說得對,而是鼓勵幼兒想辦法證明自己、說服對方。幼兒爭論到最后,一致提議第二天帶水果到班級驗證。幼兒帶來的水果顏色豐富多彩,驗證了他們對水果顏色的認知。大量水果的呈現引發了幼兒對水果形狀的興趣,教師因勢利導,鼓勵幼兒操作比較,大膽表述、表征,并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橢圓形等形狀,還延伸出比較大小的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大小的比較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要看參照物的情況而定。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都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在有關水果的活動中習得了很多經驗和能力。
二、親身體驗,走進好玩的秋天
幼兒吃的大多是已經加工好的食物,很少有機會看到農作物本來的樣子。為了豐富幼兒對農作物的認知,我們鼓勵幼兒走進種植園地,把所看、所聽、所思、所想用自己喜歡的形式留下痕跡。如:中班幼兒對向日葵感興趣,發現向日葵早上面向東南方向,就在向日葵的對面畫個滑梯玩具;中午向日葵是向正南方向,就在向日葵的對面畫上耕種小工具;下午則畫大樹攀爬架,正好與向日葵一天幾個朝向的物品相對應。我們還鼓勵幼兒討論有關向日葵的話題:為什么向日葵花盤隨太陽的移動而轉動?向日葵的籽是由什么長出來的?花瓣什么時候凋謝?向日葵的籽有什么用?向日葵會像花生那樣全身是寶嗎?等等。為了解決疑問,幼兒展開行動,觀察、拍照、畫畫、記錄以及和家長一起查資料等,并進行表征和分享。幼兒說得最多的就是向日葵向陽而生,花好看可觀賞,籽能炒了吃、可榨油等。幼兒由向日葵還延伸出掛果、儲藏、做手工或游戲等活動。教師在活動中創設了“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有話說”的氛圍,使幼兒從不同角度了解了農作物的生長特征和綜合價值。
三、直接感知,品嘗好吃的秋天
《綱要》提出:“教育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生活中選擇有價值的活動。”在自然生長狀態下,秋天成熟的蔬菜有很多。為了讓幼兒了解秋天的蔬菜有多少、有哪些,我們開展了“探尋秋天的蔬菜”親子活動。請家長和幼兒走進大自然,攝影、錄像、繪畫以及采摘實物等,直接感知秋天各種各樣的蔬菜。教師尋找幼兒行動與關鍵經驗之間的關聯及邏輯,以進一步理解幼兒經驗建構的脈絡,從而幫助幼兒實現經驗的層層遞進、深化、拓展和重組。因此,教師在活動中通過“想干什么”“怎么做”“還有什么打算”等問題,引導幼兒通過討論、分類、比較、品嘗等建構經驗。比如:在食用蔬菜的什么部位時幼兒因經驗不足而產生了爭執,為此教師引導幼兒對相關蔬菜進行探究。幼兒自制調查表進行了調查,將食用蔬菜的部位分為了葉子、根、果或種子幾類,豐富了自己的認知經驗。在幼兒知道了食用蔬菜的部位后,我們組織蔬菜品嘗會。如何準備、分工、保障安全衛生?可以怎么吃、品嘗中如何做到夠吃又不浪費?一次蔬菜品嘗會看似不復雜,其實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綱要》指出“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這不正好是一次寓教育于生活實踐的良好機會嗎?幼兒帶來了葉、莖、根、果類的蔬菜,親自動手擇菜、清洗,并在教師的幫助下汆水、切菜,有的涼拌,有的洗凈后直接吃。幼兒通過品嘗,直接感知了各種蔬菜的味道,豐富了自己的味覺經驗,加深了對相關蔬菜的認知。
“生活即教育”以“食”和“育”為切入口,在造福幼兒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成就了他們美好的教育生活。在實施食育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切實擺正三個位置:一是走在幼兒的前面,帶頭學習先進理念、開展實踐探索;二是走在幼兒中間,伴隨式引領,給予適當的支持鼓勵;三是走在幼兒后面,在關鍵時候放開手、閉上嘴,把探索的底氣和做事的硬氣交給幼兒。一張紙再大,也裝不下一頭牛;一頭牛在紙上畫得再像,也觸摸不到它硬硬的角和軟軟的毛;一間教室再寬敞,也裝不下四季;風景照再美,也聽不到小鳥的歡歌和清泉叮咚。教師應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用大自然喚醒幼兒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使幼兒在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直接感知中獲得對食物的認知經驗,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對食物產生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