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春英 王冉冉 安徽省淮北衛生學校
生命無限美好,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需要以預防為主,為了保障兒童的平安健康成長,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怎樣從家庭開始保護孩子。
什么是性侵害呢?性侵害是指:一切非自愿的性接觸,既包括身體的接觸,同時也包括言語挑逗,向受害者暴露性器官,通過網絡或其他媒介騷擾受害者等。
如果有人強迫未成年人看成人裸體鏡頭的視頻、圖片等屬于性侵害嗎?是的。強迫未成年人看成人裸體鏡頭的視頻、圖片已經構成強制猥褻罪,即使是未成年人自愿的,也算強迫,因為孩子沒有辨認和控制能力。家長對性侵害的理解容易出現以下幾個誤區:
1.小女孩才容易被性侵,小男孩安全;男性才會對孩子性侵,女性不會。
這些理解都是不對的,因為性侵不分年齡,更不分性別。很多家長包括長輩們覺得沒人會打男性的主意,這種觀念往往會更容易忽視男孩子遭受性侵的情況。
2.陌生人才會性侵小孩子。
實際上,大多數侵犯者都認識受害者,這些人一般看上去不像壞人,甚至有可能是非常受歡迎的人,也包括我們熟悉的人,比如親戚、鄰居或者朋友,所以留守兒童的父母尤其要關注這一點。
3.孩子身上沒啥痕跡就沒被性侵。
大家看一個案例就明白了。趙某假借某傳媒公司招聘,利用網絡社交軟件引誘兒童進行視頻面試,誘騙兒童在屏幕前裸露身體并對隱私部位實施撫摸動作。這個案例屬于性侵害嗎?是的,這屬于隔空猥褻。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在網絡環境中,也要保護好自己,不輕信招聘信息,不上傳暴露身體的照片、視頻,更不要與陌生網友見面,避免受到傷害。家長如何指導孩子預防性侵害呢?最關鍵的是指導孩子認識并保護身體的隱私部位。
對女生來說,隱私部位是背心、內褲遮擋的胸部、排尿部位和臀部;對男生來說,是內褲遮擋的排尿部位和臀部。家長在指導孩子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復述或圈出身體的秘密部位,然后進行行為指導。家長可以這樣問孩子:假如有人借幫你檢查身體或做游戲的名義來觸碰你身體的秘密部位,你會怎么做呢?要明確告訴孩子,只有父母、家人和得到允許的醫生才可以檢查身體的隱私部位,醫生檢查孩子身體的時候也需要家長在旁陪伴。
我們要給孩子灌輸一個觀念:孩子的身體屬于他自己,他對于親密接觸有權利說“不”。任何人讓他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他都應該大聲拒絕。比如在人多的地方,要理直氣壯、大聲清楚地喊叫,尋求幫助,但要切記,生命高于一切。當所處的環境不允許求救的時候不要盲目反抗,以免激怒對方。
如果孩子小,對于“不舒服”這樣的模糊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家長可以把“不舒服”具體化呈現。可以這樣解釋:很多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有一些特殊反應,就好像身體里的報警系統發出了警報一樣,比如突然覺得很緊張或者肚子很難受。當身體里的報警系統起作用的時候,讓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覺,把事情第一時間告訴自己信任的人,并且還要報警。
首先,陌生人可能會用糖果、玩具或者錢把孩子騙到沒有人的地方然后傷害,所以要告知孩子不要隨意接受陌生人的邀請和物品,不要跟陌生人走,不搭乘陌生人的車,不把家里的信息告訴陌生人,父母不在家的時候不隨便給他人開門,當遇到陌生人搭訕求助的時候要保持警惕。
不僅如此,對熟悉的人也要保持足夠的警惕,比如鄰居、親戚、老師等,盡量避免與異性在封閉空間獨處,也不要隨便在別人家留宿。同時要告訴孩子不能進入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的場所,如網吧、酒吧、KTV、夜總會等,防止存在安全隱患。
首先,我們來看看孩子遭遇性侵后會有哪些表現。初期的表現是:兩年內,孩子會出現恐懼、焦慮、易怒、抑郁沖動,甚至有注意力不集中、日常生活退縮等。長期影響,正可能出現情緒障礙。情緒障礙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劇,尤其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有可能會有自殘、自殺等行為,難以信任他人,與父母也很難交流,對受害者的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創傷。
所以作為家長,要留意孩子的變化。當孩子突然變得不愿意與異性接觸,甚至害怕異性,情緒變得低落,害怕獨處,時常被噩夢驚醒,經常說身體不舒服,拒絕上學,甚至出現自我傷害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耐心詢問,盡早發現和了解情況。
當孩子遭受性侵害的時候,家長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把握以下原則:
盡早報警,保留證據,暫時不要給孩子洗澡,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身體,保留孩子受侵害時穿的衣服。家長還要平復自己的情緒,聽孩子講,不要責怪孩子,一定要重視孩子所說的話,讓孩子明白,發生這種事情不是孩子的錯,以免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必要的時候給孩子尋求心理救助。現在請家長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只是教孩子隱私部位不能被觸碰,孩子能做到很好地防范嗎?在性侵案件中有些孩子多次甚至多年被傷害,但是往往是被他人發現事實后報警而不是自己揭發,他們為什么選擇獨自承擔著痛苦和恐懼而不敢說呢?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擔心家人的安危。從孩子的反饋中,我們可以看出,防性侵教育不是一個獨立出來的主題,它是奠基在好的依附關系之上的,是教一個人了解自己,愛自己的身體、心理、性別,了解性的界限和人際互動的一個歷程。也就是說,比防更重要的教育是愛,這是孩子從小到大接受的日常性教育,更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成人教育。
舉一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說明。一對父母帶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在理發店理發,爸爸理發,媽媽護發,孩子在他們之間玩。爸爸媽媽輪流跟孩子說:“等一會兒爸爸理完就換你。”“等一會兒媽媽做好頭發你來理。”一開始覺得這對夫妻還挺懂得幫助孩子做理發前的心理準備的,接著就聽到孩子焦慮地重復說:“不要,我不要剪發。”他甚至緊緊抱住媽媽的腿,希望媽媽安撫自己。媽媽笑著說:“沒事的,剪發有啥怕的,看爸爸也在剪發呀。”
孩子越來越激動地反抗,這個時候奶奶想起該給孩子吃藥了,走過來說:“來,我們先吃藥,吃完藥再理發,把頭發理得帥帥的,爸爸媽媽才喜歡,過年才會有紅包。”
孩子開始放聲大哭,媽媽就配合奶奶把孩子從腿上拉開,奶奶把孩子放到椅子上,笑著說:“你是男孩子,還怕理發?快來吃藥,吃完藥就給你糖果吃。”
大家能想象出這個場面嗎?孩子哭,奶奶灌藥然后給糖來哄。
孩子一邊吃糖一邊抽泣。
理發過程中媽媽把手機拿給了孩子,孩子被手機所吸引,安靜了一些,但是身子還是反抗,小聲抽泣著。
奶奶則重復地說:“你看看,沒事吧,沒事干嗎哭成這個樣子呢?羞死了。”
孩子顯然沒有回應,低著頭玩手機。
家長朋友們,故事敘述到這里,帶給您的感受是什么呢?
如果換位思考,我的感受是:我的感覺不重要,沒有人會在意我的感受,符合別人的期待比接受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害羞、不知所措是沒有人會來幫你的。
試想這個孩子如果面對侵害者,會有如何的反應呢?即使你教導了他隱私部位不能觸碰,他能很好地拒絕和保護自己嗎?
下面我們來換一種做法試試。
構建安全依附能力。家長可以先帶孩子去理發店玩,使他熟悉環境,可以幫助孩子逐步構建他的安全感,讓孩子得到一個經驗。
進行情緒安頓。家長可以在自己理發的時候抱著孩子,讓他在普通的椅子上玩,然后再在理發的椅子上玩,等孩子適應了,最后圍上理發的圍巾,建立情緒界限的能力,這是一個人邁向自我歷程的基礎。
培養求助能力。當孩子情緒毫無預兆的到來時,我們要幫助孩子構建應對焦慮的能力以及求助資源的能力。
如此,孩子在經驗中獲得了他的人生哲學,他不是一個人面對。
當然了,幫助孩子要以孩子的速度來調整自己,讓他感覺到自己是能掌控自己的,從而恢復對世界的安全感,這是幫助建立自信的方法。
這樣做讓孩子能夠尊重自己,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這個完整的生命體,而且知道有人會愛他,有人會放下權威和面子去傾聽他的感受,在意并理解他的感受,要讓孩子相信無論他經歷了什么,他都是被愛著的,以此來影響孩子的依附能力、情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求助能力,這種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在面對壞人的誘惑時才會更有抵抗力、辨析力,面對性侵犯時才更有勇氣拒絕,更有力量說不。
性知識的傳授不是嚴肅的,而是依據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和需求,在日常的親子互動當中完成這樣的對話是性教育最重要的日常形態,像每日三餐一樣,自然而然地進行互動,有利于孩子安全依附關系的形成,在這種關系下成長的孩子遇到性侵害時更加有能力保護自己。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11 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與其他有關政府部門、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互相配合,對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傷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實施必要的心理干預、經濟救助、法律援助、轉學安置等保護措施。
但是光有國家的這些保護可能還遠遠不夠,因為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事發時往往沒有預兆并且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預防性侵害需要家長加強對孩子的性教育。
如何教育孩子防詐騙呢?
當下網絡的普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一些網絡詐騙分子的魔爪也已經伸向了未成年人。
根據公安部的數據統計,2021 年全國共破獲電詐案件44 萬余件,被騙群眾超過2000 萬人,損失超過百億元。
其中,被騙了的未成年人超過40 萬人,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辨識能力差、不敢與家長溝通的弱點實施詐騙。
所以為了您的財產安全,家長和孩子都要增強防范意識和能力。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網絡陷阱有哪些。
第一種:網絡游戲詐騙。不法分子在游戲聊天界面、短視頻平臺等會發布買賣游戲裝備、游戲賬號、游戲幣等廣告信息或者以免費獲取游戲裝備,因游戲超時限制被退出等信息來誘導未成年人,再以未成年人不能領取裝備,需付款解除游戲限制為理由來誘導未成年人,讓他們使用家長的手機來進行轉賬、掃碼以及驗證等方式來實現詐騙目的。
第二種:冒充熟人詐騙。不法分子通過盜取學生微信號、QQ 號來冒充學生本人,向學生的親戚朋友借錢或者以學生本人發生交通事故為由,向學生家長或者是朋友要求轉賬。
第三種:返利詐騙。不法分子通過QQ、微信、短視頻平臺等發布兼職廣告,以輕松賺錢為誘餌引誘被害人上鉤,起初會返還被害人的本金以及支付小額傭金,以博取被害人信任,當刷單交易額變大后,騙子就會以刷單系統出現錯誤、操作失誤、資金凍結等借口拒不返還。其他的詐騙方式還有:以交入職培訓費、軟件費、退款費等名目向被害人要錢,一步步誘惑被害人賺錢,并且還會利用孩子喜歡追星的心理,用“當紅明星周年回饋粉絲返現活動”來實施詐騙,無孔不入。
第一,我們要檢查和控制孩子手機軟件的使用。對于孩子使用的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要經常進行檢查。建議僅保留上課必須要用到的App,把其他無關的游戲以及社交支付類的App 軟件卸載。
第二,要加強對孩子的防詐騙教育。家長要把這些防詐騙的防范措施作為不可逾越的紀律,要給孩子做好規定,不讓騙子有可乘之機。
對來歷不明的電話、短信、鏈接一律不看、不理、不點,不要理睬網絡上故意搭訕的陌生人,不貪圖小便宜,不輕信中獎、賺外快雙倍返還的假話,因為所有的刷單都是詐騙,對任何理由的轉賬、匯款、驗證等要求堅決不聽、不信、不通過、不轉賬。如果收到所謂的熟人發來的涉及轉賬等消息,一定要通過電話或視頻通話等方式向對方核實。不要貿然轉賬,保護好自己的財產。
不能在網上透露個人及家庭的任何信息。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手機、銀行卡等物品,不能讓孩子知道,大人的手機支付密碼不能設置為免密碼支付,避免孩子受騙后大額轉賬匯款,平時也要關注自己的微信、支付寶賬號上的余額。
萬一遭遇了詐騙又該怎么辦呢?應當及時報警。遭遇了網絡詐騙,一定要保存好相關的轉賬憑證、聊天記錄,而且要及時撥打110 或者是全國反詐專線96110 報警。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建議家長最好平時能和孩子常溝通,營造融洽的家庭關系,降低孩子對網絡的迷戀程度,健康使用網絡,減少被詐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