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暉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袁莊鎮沿南幼兒園
幼兒園時期的音樂教學,并不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要任務,音樂教學的目標以感悟為主,旨在培養幼兒的音樂興趣和鑒賞能力,從而實現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將民族打擊樂引入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能激發幼兒的音樂啟蒙,引導幼兒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有效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下面,我們將主要探討民族打擊樂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意義和實施方法。
有利于幼兒德行素養的提升。音樂作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學科,能夠促進幼兒學習能力、審美能力乃至個人情操素養的提升。民族打擊樂又具有強節奏性的特點,十分符合幼兒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能夠在幼兒的音樂啟蒙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與核心素養。
有利于幼兒身體機能的鍛煉。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引入民族打擊樂,能夠鍛煉幼兒的身體機能和各項能力。幼兒在認識和了解打擊樂器的過程中,能通過打擊樂發出的震動,初步完成對聲音的正確認識,再通過嘗試操作打擊樂器,實現身體上的鍛煉和各項機能的提高。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制作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通過制作過程簡單地讓幼兒了解發聲規律。
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學會基礎的打擊樂演奏之后,幼兒會自發地對生活中能夠發出聲音的物品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嘗試對身邊物體敲敲打打,并將其融入音樂節奏中。通過兼具創造性和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解放幼兒天性,讓幼兒能夠盡情運用身邊事物進行自我抒發,實現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提升。
以民族打擊樂提高幼兒語言能力。幼兒園時期的音樂教學,其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歌曲演唱規范幼兒語言發音,鍛煉幼兒的表達能力、語言能力和音樂演唱能力等。通過引入民族打擊樂,可以有效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以音樂為基礎,以打擊樂節奏為依托,輔助幼兒發音訓練的推進和落實。
例如,幼兒教師可以將經典的兒歌與打擊樂器相結合,帶領孩子們進行學習。教師可以準備自制沙錘或小鼓等打擊樂器,和孩子們一起演唱《小燕子》《丟手絹》等兒歌,帶領他們在打擊樂器的演奏中找準歌曲的速度和節奏。對于語言能力成長不完全、字詞發音較差的小班幼兒,幼兒教師可以采取樂曲降速的學習方式,以規范、端正幼兒歌詞發音為主,引導幼兒在音樂的帶動下吐字清晰地進行演唱,從而實現對幼兒發音方面的訓練與提升。
以民族打擊樂鍛煉幼兒協調能力。打擊樂的學習需要幼兒全神貫注地傾聽音樂內容,找準音樂節奏并進行打擊樂器的演奏。這對于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在民族打擊樂的學習過程中,幼兒可以有效鍛煉自身的身體機能和音樂節奏能力,促進自身綜合能力與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學習《錦雞出山》這一經典土家族打擊樂曲?!跺\雞出山》是土家族經典的打溜子樂曲,是由鑼和鈸這兩種樂器為基礎進行演奏的經典民樂曲目。幼兒教師進行這首打擊樂教學時,可以完全不拘泥于樂器的品類,直接用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盆作為打擊樂器,帶領孩子們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演奏,讓幼兒們能夠了解少數民族的文化風貌,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質樸天然。
以民族打擊樂培養幼兒鑒賞能力。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對于幼兒音樂演唱能力、音樂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不高,一切的教育教學活動還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音樂鑒賞能力為主。幼兒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在這一時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獨特美感,引導幼兒保持對音樂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著眼于幼兒的長遠發展。將民族打擊樂引入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能夠有效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啟蒙教育之中,讓幼兒在這一時期就對傳統文化中的音樂有著正確的審美,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幼兒的音樂鑒賞能力。
以民族打擊樂提升幼兒操作能力。將民族打擊樂引入幼兒園音樂教學,還能有效鍛煉幼兒的操作能力和審美能力。打擊樂的演奏并不僅僅局限于實際的樂器,任何能夠發出聲音的物體都能運用到打擊樂的演奏過程中。幼兒教師在進行民族打擊樂教學活動時,不應過度要求學生準備相應的樂器,而應集中幼兒身邊一切可以集中的事物,引導幼兒自行制作打擊樂器或者尋找其他的打擊樂器替代品。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運用竹筒制造打擊樂器,將完整的竹筒兩頭貼上皮布制成手拍小鼓,或穿上線做成竹筒琴、快板等,讓幼兒通過打擊樂器的制作對樂理知識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再用這些自制的樂器完成打擊樂曲的演奏。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操作能力和音樂感知能力,還提升了幼兒音樂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幼兒的音樂藝術潛能和音樂創造能力。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對世間萬物的聲音產生好奇,嘗試自己配置樂器,自己制作樂器,從而實現幼兒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入民族打擊樂,有利于幼兒音樂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幼兒學習民族打擊樂,鍛煉幼兒的語言能力、身體協調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從而促使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產生自豪感,提升幼兒的道德素養,促進幼兒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實現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