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目兵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
離岸公司是指公司并不在注冊地經營,而在外地進行實質業務的公司,也稱為非居民公司。離岸公司在特定的離岸法域成立。世界上各大洲都有許多著名的離岸法域,如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百慕大群島等。當地為了吸引投資,改善當地經濟發展,都制定了離岸公司法,以鼓勵世界各地資本到其當地注冊,免除企業的營業所得或只收取少量稅賦,每年僅收取一定的管理費。
離岸架構是指經營地和注冊地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實務上又有很多區分,如離岸股權、紅籌模式,不少投資者經常混淆這些概念。這些不同的定義主要是來源于中國境內的上市公司或擬上市公司實體在境外的資本市場。一般有限公司和離岸公司二者相比,最主要區別在于稅務征收方面。公司的股東資料、股權比例、收益狀況等,享有保密權利。幾乎所有的國際銀行都承認這類公司,離岸公司可以在銀行開立賬號,在財務運作上極為方便。
紅籌模式是指境內公司以換股等形式將境內資產轉移至境外注冊的公司,境內資產或股權通過境外公司來持有,然后以境外注冊公司的名義上市。操作程序為:國內企業股東以少量資本成立境外中間控股公司(如公司引入投資者或自行籌集外匯資金)數額相當于國內企業凈資產值,足夠購買國內企業的股權,公司收購國內企業股權,需將外匯收購價匯入國內,并將國內企業變更為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國內企業股東以少量資本在境外成立擬上市主體,通常稱為特殊目的公司[1]。
外商投資中國房地產市場準入不僅是抽象的準許進入我國市場的原則,而且是有具體準入程度的義務?!皽嗜搿痹谶@里體現了國家法律上的一種含義,是國家通過實施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將本國市場對外開放,并對開放程度進行宏觀掌握和控制[2]。
本文中所指房地產外資準入是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資金,以合法方式進入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的統稱,是資金市場準入的一部分。由于市場準入本身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本文引用國際法意義上的市場準入定義,是指一國允許外國貨物、服務、技術和資本參與國內市場的范圍和程度,它體現的是一國通過實施各種法律、規章制度對本國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宏觀掌握和控制[3]。
海外房地產投資機構對中國房地產業表現出極大熱情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國房地產市場正處于發展初期,利潤空間相對較大;而相比歐洲和美洲大部分國家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空間不大,房地產業的發展已經基本處于飽和階段[4]。
首先,房地產外資大量進入制約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實施,加大了調控難度。外資很大程度在外匯政策、信貸政策、土地政策和產業政策等方面具有相應的優勢,不僅可以有效逃避宏觀政策的制約,而且迎合了國內房地產企業急需解決資金的問題,外資通過向國內房地產企業融資,刺激了諸多國家信貸政策調控下的房地產投資企業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效果[5]。
其次,外資走向影響中國房地產價格,外資集中地區房地產價格推高明顯。
再次,大量的資金流入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影響國內信貸政策實施效率,從而影響國內正常金融秩序。
最后,近年來有大量外資通過非法渠道流入國內,不但造成政策上難以有效調控的局面,而且不易掌握資金流向及其影響,不利于社會穩定,甚至威脅國家經濟安全[6]。
以某區域為例,該區域內現有6家房地產企業無對外支付,其中1家為空殼公司,從未有經營申報;另外5家股權結構單一,都是境內自然人通過取得外國國籍或者永久居民方式直接投資境內公司,國籍多為美國、加拿大。以外籍個人投資為主的房企缺乏長期投資,投資規模不大,項目數量少,近幾年此類房企未有新增,大多已經進入尾盤銷售或者房屋出租階段,全年營業收入僅占外資房地產行業總收入的8.8%。除少數幾家,其他外資房企都采用了“中外中”模式。主要方式就是通過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公司)投資以及香港實體上市。
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
1.多數企業設立SPV直接投資
該類型房企占比最大,全年營業收入占外資房地產行業總收入的56%。其中12戶企業都在香港設立了SPV公司進行直接投資,SPV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指的是境內居民法人或境內居民自然人以合法持有的境內企業資產或權益,或者以其合法持有的境外資產或權益,在境外直接設立或間接控制特殊目的公司。對比普通公司,SPV公司除設立的特定目的外,沒有獨立的經營、業務等職能,也被稱作海外離岸公司或者無地址公司,SPV公司選擇在香港注冊可享受《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政策優惠,也可通過境內外第三方的擔保直接向境外機構進行債務融資,在境外籌措資金,也有明顯的資金融通優勢。如,HY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是兩個上市民營房企共同投資的房地產企業,其中一個股東RS公司利用SPV直接投資。RS公司是B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B公司)的全資子公司,B公司1996年成立于河北廊坊,2007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目前主要布局在“京津冀城市群”,向“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拓展。B公司是內地房企,主要業務布局也在內地,根據披露的財務數據,B公司在香港沒有實際業務,其在香港也沒有設計頂層離岸公司。B(香港)公司在內地另外投資南京的旅游公司和青島的房地產公司。由此可見這個香港公司投資沒有規劃,跨行業投資,基本可以認為B(香港)公司是B公司設立在香港的SPV用來直接進行內地投資的。
2.紅籌上市
一般來說,境內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在海外設立SPV公司,比如香港公司或者BVI(英屬維爾京群島),然后通過SPV公司回國投資,收購或者通過VIE(Varible Interest Entities可變利益實體)形式實際控制境內企業,并與境內企業合并申報,達到海外上市的目的。然后再通過架構子公司進行境內房地產投資。這種投資方式在境內企業海外上市中非常常見。如,X控股集團1993年創立于江蘇,2010年4月23日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X發展控股有限公司,X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香港CT發展有限公司,香港CT在境內投資成立了兩家外商獨資企業(WFOE),由這兩家企業控股X控股集團,因此最頂層的離岸公司X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成為X控股集團的實際股東。2012年X發展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相比于內地企業在香港直接上市,香港證監會對于紅籌架構上市的規定比較寬松,費用也更低,上市后的集資能力更強,尤其適合民營房企這種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的企業。
國家資本背景的房企實力雄厚,直接在香港成立實體公司在香港上市,一般不利用離岸公司海外上市,傾向于使用BVI進行隔離,這就使得股權架構更加完善。因此國有背景的房企更傾向于對外支付,每年都進行分紅。完善的股權架構使其能夠享受協定待遇和稅收優惠。
如,H的前身是于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進出口公司。1948年進出口公司改組更名為H公司。1983年改組成立H(集團)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列為中央管理。2003年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被列為國有重點骨干企業。1996年H置地就在香港上市,位列香港恒生指數成份股。H某地公司向LC公司分紅,根據股權架構,LC公司符合“受益所有人”身份,可享受5%的優惠利率。但是從2018年53號文出臺后,H公司更傾向于使用轉增實收資本的方式分配紅利。僅分配紅利,在實體香港上市的股權架構中,轉移利潤的風險很低。
以某地區房企為例,有5家企業近幾年出現過大額對外支付情況,主要集中在咨詢費和設計費上,一般為向投資方支付品牌使用費,但是近幾年由于反避稅力度的加大,這些費用企業已經在年度申報時自行納稅調增,未來風險不會顯著加大。需要注意的是DH公司的對外支付外籍高管工資薪金是否符合《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19年第35號》,是否是向母公司轉移利潤的一種新手段,目前還在探索之中。
隨著稅務部門對于咨詢費和設計費對外支付監管力度的加大,未來房企可能會將對外支付咨詢費、設計費這種簡單的方式,轉為更為隱蔽的方式??赡苡幸韵聨追N模式:
一方面,如果SPV的實控人是境內房企的個人股東,那么即使其不享受協定待遇,10%的預提所得稅也低于境內20%的股息紅利所得。另一方面,境內資金就從境內合法轉移到了殼公司之中。這種方式理論上很容易操作,但是在房企的實踐中卻不多見。分析認為,一方面如果確認為殼公司,稅務部門可以使用CFC規則,無論個人投資還是企業投資,都需要分配回來或視同分配回來;另一方面可能在于房企的特殊性要求儲備更多的境內流動資金而不是匯出境外留存利潤。
利潤轉移的路徑是:境內房企→外商投資/獨資企業→香港公司→離岸上市公司。
1.外商企業控股境內房企
房企不進行對外支付,向具有居民企業身份的外商企業分紅,那么能夠享受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間股息紅利免稅,或者進行境內關聯交易由外商企業再向香港公司分紅或關聯交易,最后轉移至境外控制的離岸公司。一般來說,架構里的外商企業沒有實質性資產及業務運營,但是如果通過營銷、咨詢這些難以量化的業務開展關聯交易,實踐中難以鑒別。
2.外商企業協議控制境內房企
在完整的VIE架構中,外商企業與境內企業之間沒有股權關系,通過一系列協議控制境內企業,向境內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服務、企業管理等一系列服務向境內收取服務費。這樣的操作由于沒有明確的股權關系,關聯交易十分隱蔽,加上房企自身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類目繁多,各種廣告策劃、營銷服務眾多,即使境內房企通過看似正常的交易,也可以進行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
3.外商企業控股或者協議控制境內房企的母公司
一般來說,境內集團企業之間如果實際稅負沒有顯著差異,關聯交易不進行特別納稅調整,如果境內房企與其境內的母公司之間發生勞務交易或者其他關聯交易,由于整個集團稅負不變,一般不會引起重視。但是母公司可以通過控股的外商企業進行轉移,并且通過向子公司收取勞務費的途徑達到平衡集團價值和利潤率的作用,因此這樣的模式更難以辨別。
逃避稅與防范逃避稅,是恒久交織在納稅人與稅務機關博弈之中的一對矛盾。做好信息交換的法律、行政和技術準備,只是為順利實施交換所邁出的第一步。
在集團的職能分布之中職能越全面,承擔風險越高的企業,價值就越大,相應的利潤率也應該與其職能風險匹配。因此,在復雜的股權架構中,摸清集團的職能布局和價值鏈體系對分析集團利潤歸屬起決定作用??梢远喾矫孢\用各種工具,比如企業年報、天眼查、主體文檔、國別報告等了解企業的總體構成,對利潤率小于集團平均利潤的企業要進行關注,分辨其實質作用,判斷其在價值鏈中的位置是否恰當。
架構復雜的企業之間進行關聯交易,由于有些企業不存在直接控股關系,通過勞務合同、特許權使用費合同的具體操作和執行來達到集團的價值鏈安排很難被察覺,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合同審核,判斷合同是否與實質行為一致,以勞務為例,根據2017年6號公告,勞務應該是受益性勞務,應當進行受益方測試、價值創造測試、補償性測試等六項測試,以判斷關聯勞務的合理性。
在外部數據方面,加強與商務部門、外匯管理部門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銀行等金融部門的溝通與協作,暢通非公開的第三方信息渠道,有利于對稅源實施主動管理。對于境外企業的相關信息,及時建立反饋的通道,積極收集互聯網、資訊媒體等公開的第三方信息,捕捉稅源,特別是涉外信息,提高管理的時效性,避免陷入“等待”企業提供資料的怪圈。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G20峰會上提出:要加強全球稅收合作,打擊國際逃避稅,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提高稅收征管能力。對此,我國應密切跟蹤收集OECD向各國分享的上述信息,借助國際聯合信息分享與協作特別工作組(JITSIC)成員網絡和稅收情報交換網絡開展信息交換,以及實施雙邊甚至多邊的遵從行動,并積極申請全球稅收論壇向我國提供防范規避CRS義務的征管能力培訓和技術援助。通過不斷深化國際合作,實現我國居民企業和個人跨境稅源管理水平的顯著提升[7]。
企業離岸架構方案的實施應受政府監管、資本環境、法律因素等相關方的監督。充分落實國內相關政策,合規運用國際協定,查繳稅收居民的境外資金,追征海外賬戶應納稅款,依法征稅。查繳只是手段,逐步建立本國納稅人主動申報境外資產并納稅的機制才是目的。因此,應建立健全我國的離岸信托涉稅信息交換制度,并完善相關的后續離岸征稅體系,從而有力打擊利用離岸架構避稅的行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