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逸飛 郝繼偉
(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臨沂 276000)
自20 世紀90 年代末以來,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作為典型的生態循環農業,很多地方將食用菌產業作為重點產業,進一步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據統計,我國食用菌年產量占世界食用菌產量的75%,已成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產大國,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繼糧食、果品、蔬菜之后的第四大農業產業[1]。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成食用菌生產大國,這與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特色息息相關,但食用菌產業發展仍存在問題。因此,本文分析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特色與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對促進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各種類型的地理氣候條件,有利于各種食用菌生長發育,因此食用菌資源極其豐富。據統計,目前我國擁有多種野生食用菌和馴化栽培食用菌,除香菇、木耳、平菇、雙孢蘑菇、草菇、金針菇等常見品種外,一系列的珍稀品種也相繼馴化栽培成功,如杏鮑菇、白靈菇、真姬菇、蛹蟲草、茶樹菇、灰樹花等均已實現廣泛的人工栽培[2]。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菌種資源最豐富、食用菌栽培種類最多的國家,為新品種開發和育種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作為農業大國,有著豐富的作物秸稈、木屑以及畜禽糞便等可用于食用菌生產的原材料,據統計我國生產農作物秸稈超過8×109t,可利用秸稈量近7×109t[3],而利用這些大量的農牧業副產品發展食用菌產業,可快速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優越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生產原料和菌種資源等,實現了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4]。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充足的勞動力資源,食用菌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在還未完全達到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時,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國每年從事食用菌生產的人員較多,帶動眾多農村人口脫貧增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食用菌最重要的生產國和主要的消費國[5]。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食用菌藥食兩用價值的認識,食用菌的健康飲食理念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食用菌消費量顯著增加。我國食用菌消費量以每年7%的速度持續增長,成為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6]。
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可將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加工業等多種行業的共同發展,是一種循環、高效、生態、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是我國生態可持續農業建設的重要一環。食用菌產業不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而且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我國很多地方已將食用菌產業作為重點產業,成為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食用菌產業已發展為中國農村和農業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2]。
食用菌生產的趨勢是從傳統的小規模分散生產向標準化、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轉變[7],切實推進標準化生產,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大規模工廠化生產獲得了一定進步,但由于各地投入不均衡等,仍存在小規模分散生產經營與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并存的發展不平衡現象。現有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模式雖較傳統的家庭手工生產方式有所進步,但依然存在投資少、生產技術水平相對偏低等問題。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明顯高于較大規模工廠化生產,還會極大影響食用菌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此外在這種生產力水平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產業中,廣大菇農只是生產的主體,缺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6]。
在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中的早期階段,存在重視生產、輕視育種的現象,食用菌菌種以品種引進和野生馴化方式為主,導致我國育種工作啟動較晚,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啟了雜交育種工作[8]。經過菌種危機后,選育出了一批已在實際生產中廣泛應用的食用菌新品種,但由于種質資源少、研究基礎差等原因,離高產、優質、高抗以及適合規模化生產等優良性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9]。
食用菌產業區域性特色明顯,發展過程中既要與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密切關聯,又離不開當地種植業、養殖業的相關資源。脫離地方資源而進行盲目擴大生產,一旦超過了當地資源的承載負荷,將會大大增加地方企業間的內部競爭。近年來,隨著全國規模化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不斷涌現,食用菌市場競爭力大大增加,在內部競爭與外部競爭的雙重壓力下,一些投資少、生產技術含量相對低的小型企業被淘汰成為必然。
我國食用菌企業多以生產鮮菇為主,與之配套的相關產業如食用菌深加工、食用菌生產相關技術研發、配套設備生產等尚不完善。以食用菌加工為例,仍以傳統的鹽漬、烘干、罐頭等粗加工為主要方式,加工鏈條較短,附加值偏低,經濟效益較差[10]。近幾年食用菌加工業有所發展,但仍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一是規模普遍較小,難以承擔所在地食用菌的加工和銷售,輻射效應較弱[10];二是應用技術科技含量低,缺乏類似食用菌藥物、保健品、化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三是生產加工的標準化體系不健全,產品質量較難保證[11]。
食用菌生產體系中大量小規模分散生產經營模式的存在,從生產資源的集約利用、生產技術標準化的制定與推廣、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等方面制約了我國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各地政府需要對有發展潛力的、與其他產業互補性強的企業給予一定扶持,積極培育出一批優秀的龍頭企業,制定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的技術標準;同時,引導部分小型企業加大投資力度,改進食用菌生產技術、新型設備,提高生產水平,實現標準化生產。
優質品種的缺乏影響了我國食用產業的發展,如雙孢菇、杏鮑菇等在我國研究較晚,其產業化發展較快。由于部分生產品種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其產品出口面臨國外的貿易壁壘,從而影響食用菌產品的出口。因此,需要加大對育種工作的科研投入,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人才與技術優勢,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工作,本著協作、交流、共享的原則,避免盲目投入,以快速推動我國食用菌育種事業的發展。
鑒于食用菌產業與種植業、養殖業之間的特殊關系,構建三者有機結合的農業生產體系,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將會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生產動力。不同區域在自然環境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種植業與養殖業資源各有特色,應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彰顯特色的發展要求發展食用菌產業,逐步調整木腐菌與草腐菌的種植比例,進一步選擇適應性強有特色的菌種,并避免盲目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業區域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
食用菌加工業相對滯后,一方面會影響食用菌產業的長遠良性發展;另一方面會降低相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針對這種現象,一是應加大食用菌加工方面的資金與科研投入,研發新型設備、開發多元化新產品,實現深加工、精加工,提高食用菌產品附加值;二是按照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目標,制定相關產品的生產標準及完善品質控制系統,為產品的出口創匯打下基礎。
食用菌市場流通體系的構建應緊跟現代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市場信息網絡及相關的市場預警系統,把生產和市場緊密聯系起來。在此基礎上,設立面向國內外市場的電子商務平臺,并與現代化的物流系統有機結合,提升市場銷售競爭力和銷售能力。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食用菌產業發展特色與存在問題,探討了適合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對策,對進一步促進食用菌產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