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鵬 張 倩 湯姣姣 黃 瑩
(1南京市溧水區耕地質量保護站,江蘇南京 211200;2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南京 211200)
補充耕地堅持“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的原則,既要重視數量,又要重視質量。自從補充耕地項目實施以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耕地的流失,但補充耕地質量還待提高,耕地地力的提升及保護亟須解決[1-3]。詹雪潔等[4]基于生產基本條件、區域特點和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系統,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進行計算耕地等級;張廣寧[5]從土壤、地質地貌、水利設施等方面,采取定性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于磊等[6]對土地整理項目區的新增耕地質量進行研究,根據當地項目特點選取因子,并采取特爾斐法對耕地質量進行評級。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主要通過“占補平衡補充耕地項目”“增減掛鉤土地復墾項目”及“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等進行補充耕地,以此作為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占用耕地的補救措施。從2021年以來,為加強溧水區補充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按照占補平衡的原則,保障補充耕地質量,溧水區農業農村局與規劃資源分局緊密合作,開展了補充耕地質量管理的實踐。本文以石湫街道東泉村廢坑塘項目為例,探究了其主要做法、成效、存在問題及建議。
石湫街道東泉村廢坑塘項目(項目編碼:F22A24023),位于石湫街道東泉村,項目總規模14.723 5 hm2,含補充耕地面積12.872 5 hm2,涉及0366、0540、2964、3683這4個圖斑,類型全部為坑塘水面(編碼:1104)。
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防止新增污染耕地,在補充耕地項目立項前,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溧水區農業農村局積極與區生態環境局、區規劃資源分局聯系,結合溧水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工作計劃,加強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風險管控,全力推進擬開墾耕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該項目委托具備CMA 認證資質的江蘇格林勒斯檢測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檢測,蘇州逸凡特環境修復有限公司進行現場踏勘及報告編制。
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已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建立了相對成熟的校企合作機制。而電子商務實踐的教學改革,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搭建適合電子商務課程的實踐平臺,以企業的實踐工作和社會發展趨勢為導向,為學生提供更接地氣的學習環境。應用型本科院校還可以聘請創新創業培訓團隊的企業講師做學生的“場外指導”,將工作實踐第一線的內容搬到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制訂工作計劃,擬訂工作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賽,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客土檢測及評定的模式與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基本一致。項目客土來源地為南京藝術學院溧水校區建設項目地塊的東部區域,經調查該區域無污染可能,涉及外運客土量213 088 m2。為保證樣品的代表性,采取混合樣的方案,布設10個表層土采樣點。通過對客土源區域內的土壤檢測可知,該項目土壤中的8項重金屬含量均低于《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 15618—2018)中的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選測項目六六六、滴滴涕和苯并(a)芘均未檢出。因此,本項目客土來源地質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生長或土壤生態環境的風險低,滿足項目客土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
全年齡的都有可能發生局結節樣增生。而且女性患者的發病率比較高。約有80%的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患者都沒有明顯的癥狀,一般都是在體檢的時候發現典型CT表現,如平掃密度稍低,使用增強掃描動脈有中央瘢痕,病灶均勻強化,門脈期的病灶密度下降,延遲期的病灶為等密度表現,使用動態CT增強掃描在13個病灶中發現了7個中央瘢痕,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的主要特征就是在延遲期有中央瘢痕強化。
1.1.2 第二階段調查第二階段調查為采樣及檢測。根據《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 166—2004)技術規范,地塊內共布設14 個土壤采樣點,19 個底泥采樣點,4 個地下水點,8 個地表水點。通過對pH、鉻(Cr)、鎳(Ni)、銅(Cu)、鋅(Zn)、鎘(Cd)、鉛(Pb)、砷(As)、汞(Hg)、六六六總量、滴滴涕總量、苯并(a)芘等指標分析檢測。結果表明,土壤、底泥樣品檢測指標均低于《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 15618—2018)中風險篩選值,地下水樣品檢測指標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 14848—2017)中IV類水標準,地表水樣品檢測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V類水標準。
SPOT5衛星遙感數據空間分辨率為5 m,具有大范圍覆蓋、高重訪率、高分辨率、多光譜獲取方式的優點,日覆蓋范圍達400萬平方公里,將其用于地質災害方面則可以清晰地解譯出一般的地質災害。但SPOT5衛星遙感數據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地面分辨力低,成圖比例尺偏小,不能滿足工作區1∶1萬的解譯要求。航空像片分辨率高,影像清晰細致,反映的地物內容豐富,容易判讀。
1.1.3 有序組織評審溧水區農業農村局會同規劃資源分局、生態環境局組織召開評審會,邀請3名行業內專家組成專家組。專家聽取業主單位的項目介紹和編制單位的匯報后,經質詢討論,該項目檢測結果完全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 15618—2018),屬于優先保護耕地類,可以作為補充耕地進行立項。
本項目屬于坑塘復墾類補充耕地項目,使用了大量客土用于坑塘回填。做好客土管理,對客土的來源、土壤的成分和客土土方量進行鑒定,對于杜絕土壤污染傳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意義重大。石湫街道辦事處委托具有CMA 認證的第三方進行客土檢測及報告編制。
對策組不良事件發生2.20%顯著低于對照組8.82%,對照組壓瘡4例,給藥錯誤3例,意外跌倒5例,風險事件發生率8.82%,質控評分(83.6±5.7)分,護理滿意度82.35%;對策組壓瘡0例,給藥錯誤1例,意外跌倒1例,風險事件發生率2.20%,質控評分(96.1±1.4)分,護理滿意度95.58%;兩組風險事件發生率、質控評分、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質控評分顯著低于對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1.1 第一階段調查第一階段調查包括資料收集、現場踏勘、人員訪談等流程。通過影像及圖斑資料收集,發現地塊歷史用途為農田和魚塘,未發現潛在污染源。現場踏勘發現存在蓄水坑塘和少許臨建板房,1 km 范圍內存在1 家工業企業和1 家規模化養殖場,且2 家企業生產活動、產污排放情況清晰;對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溧水分局石湫國土所、東泉村村委會、歷史使用者及周邊居民進行人員訪談,確認該地塊歷史上未進行任何工業生產活動,無污染排放情況。
該項目合理設計土地平整工程,通過填埋廢棄坑塘等,增加了耕地面積。新增耕地12.872 5 hm2,新增耕地全部為旱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預計年新增糧食產能201 093 kg,年新增收益26.46萬元,受益人口達1 056人,項目區農民人均新增年均純收入251元,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表1 補充耕地土壤肥力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