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圣剛 段美洋 吳麗姬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廣東廣州 510642)
近年來,由于部分高校教學評價制度改革,導致部分任課教師不敢嚴格要求學生、也不敢增加考核難度,考核內容膚淺、考試容易通過、學生比較懈怠,從而出現了少量“水課”逆向淘汰“金課”的不正常現象。在農學專業的相關課程中,存在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缺乏實踐創新等問題,學生更喜歡選修輕松易過、較少實踐操作的課程,忽視了真正能夠提高自己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課程。因此,需通過調整高校本科課程的內容難度和改革考核方式,給大學生合理“增負”,設置多樣化的課程類型,增加學生的選擇范圍,結合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規劃教學方式,力求課程內容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從而涌現出更多有深度、有難度、創新性的“金課”,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端人才[1-2]。
基于問題導向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即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3]。這一模式的核心內容是把學習置身于所發生的真實問題場景中,通過讓學生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4]。隨著PBL 模式學習方法的效果逐漸被大家認可,該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醫學教育領域,在高等教育領域也逐漸被采納[5-6]。
PBL 模式在農學專業的推廣應用,將有助于形成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農業專業“金課”。本文以作物栽培學為例,探討如何在傳統教學中融入PBL 模式,期望為當前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作物栽培學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研究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律,以及與外界環境條件的關系,并采取適宜的農藝措施使作物的潛力得到最大發揮,從而實現作物的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生產的目的[7]。作物栽培學是一門綜合性強、理論性強和實踐性強的一門應用科學,涉及到植物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遺傳學、農業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等眾多學科,同時也是一門緊密聯系生產實際、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一門學科。作物栽培學一直是我國高等院校農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在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作物栽培學課堂教學存在以下問題:從教師層面來講,某些老師的教學觀念落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比較單一,課堂教學以灌輸式傳統授課模式為主,部分教師不能緊密結合時事熱點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提升課堂參與度,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從學生層面來講,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大學生缺乏不怕吃苦、熱愛勞動的良好共性,自立能力不強;從教學資源來講,諸多涉農高等院校位于大中城市,土地資源比較珍貴,實踐田塊較少,學生難以通過田間實踐操作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最終帶來部分學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局面。因此,作物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PBL 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作物栽培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首先,PBL 模式強調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借助于PBL 模式,可以讓學生獨自去查閱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于學生而言,既是能力提高的過程,又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的過程。其次,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在PBL 模式中發現的問題也不同,所以應給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尋找不同深度水平的答案,從而在擴展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再次,PBL 模式中教師由傳統教學模式中主導者的角色變成了輔助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也從“授人以魚”變成了“授人以漁”。最后,PBL模式鼓勵學生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既能發揮個人的優點和長處,又能讓學生養成大局意識和協作精神。因此,PBL 模式可以很好地應用到作物栽培學課堂教學中,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教師在利用PBL模式進行教學時,需要結合作物栽培學課程自身實踐性強和應用性強等特點,以及不同年級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點,緊緊圍繞生活實際設置適宜問題情境。例如,作物栽培學的章節之一“作物生長與發育”提到,作物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光、溫、降雨、土壤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該章內容的課堂教學中可聯系“孟母三遷”的故事,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課程的理解,還可賦予專業課程一定的思政教學,起到較好的德育教學效果。第二,在PBL 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職責不是把現成的課本知識機械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傳授給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真正實現授人以漁。第三,這一模式還需鼓勵學生養成團隊合作精神,通過互助合作提高自學能力。
第一,問題的設置既要緊扣主題,又要形象生動、淺顯易懂。第二,在PBL 的運用過程中,任課老師需要及時提供信息咨詢和評價反饋。及時有效的評價反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引導。第三,PBL模式的安排時間和使用頻次要合理。PBL模式運用于一個完整的專題章節效果較好,可以把相互聯系的不同知識要點歸納概括形成一個整體,便于學生學習和應用。PBL模式的實施需要給學生預留14 d以上的時間去查詢資料、探尋答案。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PBL模式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都較新穎。在作物栽培學課堂教學中引入PBL 教學模式,既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又可以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知農愛農”的優良習慣,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三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