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媛



【摘? ?要】“倍”用于描述兩個量的比較關系,和乘除法有密切聯系,對學生后續學習分數、百分數和比有重要的作用。理解“倍”的概念,圖式是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教師可借助圖式設置任務,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對點狀的知識進行補充、完善,促進學生深度理解“倍”的概念。
【關鍵詞】單元復習;圖式辨析;多元表征
單元復習課既要整理、回顧單元知識,關聯數學概念,使學生形成知識結構,又要通過練習查漏補缺,使學生完善認知結構。然而,“理”容易枯燥,“練”容易細碎。如何讓數學概念的復習既不枯燥又整體關聯呢?筆者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的單元復習為例,借助圖式設置任務,進行復習教學的嘗試。
一、解讀概念,明晰單元核心內容
以復習數學概念為主的單元復習課一般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本質,二是明晰數學概念的外延關聯。“倍”是一種比較關系,與乘除法概念有關聯,“倍”的概念直接關聯后續學習的“分數”“百分數”“比”等知識。
人教版教材把“倍的認識”作為獨立的教學單元進行編排,其意圖是讓學生在理解“倍”的概念后,運用“倍”的關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兩種情況。此外,教材還在期末“總復習”中,以圖式填空的形式,補充了逆向的“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求這個數是多少”的解決問題。筆者查閱了其他不同版本的教材,發現這些教材也同樣凸顯了“倍”與乘除法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兩個量的倍比”與“兩個量相差”的區別。
因此,“倍的認識”單元復習的核心內容,應是深入理解“倍”的概念,凸顯基于乘除法概念的比較關系,明晰量與量之間的聯系。復習路徑為:借助幾何直觀,抽象概念,把“兩個量數的抽象關系”轉化為“兩個量圖的具象關系”。由此,讓學生明晰倍數的三個量之間的內部聯系,辨析相差關系,延伸包含的倍比關系。
二、分析學情,找準單元知識難點
單元復習課的任務要針對學生的易錯點和單元知識的難點設置。學生在學習“倍的認識”單元時,哪些題目容易出現錯誤?這個單元知識的難點在哪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設置了前置式任務,調研了不同班級共247名同學,并對學生的解答情況進行了分析統計。
此次調研中,第一題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準確描述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第二題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倍數關系準確畫出“標準量”和“比較量”,第三題考查學生能否在比較多個量時,排除多余信息,準確寫出兩個量的倍數關系。調研結果顯示,第一題約有87.04%的學生能準確描述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第二題第1小題約有87.04%的學生能用圖式表示倍數關系,第2小題約有70.04%的學生能用圖式表示倍數關系;第三題約有76.92%的學生能正確描述倍數關系。此外,此次前置式任務調研也發現了學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錯誤(如圖1)。
根據學生的具體解答可以發現,在學完“倍的認識”單元后,學生仍然存在以下問題:(1)對于“倍”的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入,容易混淆“標準量”和“比較量”;(2)簡單認為圖式中一共有幾份,兩個量就是幾倍關系;(3)存在見“倍”就“乘”的現象;(4)遇到多個量比較時,難以判斷以誰為“標準量”。
三、圖式辨析,遞推單元核心任務
建立關聯是單元復習課的目標之一。基于任務驅動的復習,要把零碎的知識點整合在核心任務中,以圖式的形式組建系列任務,改變“提問—回答”的單一互動模式。
(一)再現:借思辨性圖式,理解概念本質
在單元復習教學中,教師要借助適切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再現單元內知識點,梳理知識結構,避免抽象枯燥的重復回顧。用于再現知識的任務情境要能涵蓋全單元相關知識,突出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逐步抽象理解概念本質。
任務一是一組思辨性的圖式(如圖2),借助該圖式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概念。其中,①號圖根據學生的易錯點區分“標準量”;②號圖通過隨意擺放,讓學生聚焦圖形數量,以數量關系理解“倍”的概念;③號圖具有思維遞進關系,需要學生借助規律得出結論;④號圖用線段圖來表征“倍”的概念。
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任務,然后進行教學反饋。教學反饋時,先反饋正確的圖式,概括概念的共性,再辨析錯誤的圖式,強調“標準量”和“比較量”的關系。
“哪些圖能表示圓的個數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教師先以正確的②號圖為例,引導學生回顧“倍”的概念,讓學生通過圈一圈、畫一畫,得出:2個三角形為1份,圓有這樣的3份,就可以說圓的個數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
教師提問:“③號圖后面的珠子被盒子擋住了,你是怎么看出圓的個數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的?”啟發學生在思辨中理解“△○○○”為一組重復出現的圖形,只要觀察其中一組就可以推測出倍數關系。
教師追問:“④號圖只有兩條線段,沒有對應的數量,為什么也能表示‘圓的個數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三角形表示1,圓有幾個?如果三角形有2個、3個、5個……[a]個,圓分別是幾個呢?從而滲透函數思想:雖然不知道三角形和圓分別有幾個,但圓的個數始終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比較歸納“倍”概念的本質:正確表示的這三幅圖,有什么相同點?
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質疑:“①號圖中有9個和3個,為什么不能表示圓的個數是三角形個數的3倍?怎樣改就可以了呢?”從而讓學生感悟到要找對標準量。由此可知,教學反饋的重點是通過思辨感悟“倍”的概念,從“關注具體數量”走向“關注兩個量的關系”。
思辨性圖式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單元知識,形象化地突破難點,抽象出數學模型。單元復習教學如果用思辨性圖式導入,起點較低,學生就會有話可講。在學生分析圖式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表述,引導學生先分析標準量,再分析兩個量的倍數關系。數學概念的學習過程就是先將具體情境抽象成數學模型,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學模型的過程。在單元復習課中再現知識,有助于學生內化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
(二)關聯:借對比性圖式,構建知識結構
單元復習教學要關注相似概念的比較,讓學生理得清、道得明、悟得透。“倍”與之前學習的“誰比誰多”的數學問題都是用于描述兩個量的關系,但“倍”的本質是乘除法結構。借助對比性圖式進行復習,可以讓學生明晰不同關系的聯系和區別。
如圖3所示,這是一組對比性圖式,用于幫助學生理解“倍”的比較關系。教師呈現圖式后,讓學生自主列式,然后通過四幅圖的兩次分類,遞進式地展開教學反饋。第一次分類聚焦比較關系。教師提問:“①號圖、②號圖和④號圖都是用乘法或除法表示,③號圖為什么是用減法呢?”學生發現,③號圖雖然呈現的也是兩個量之間的比較關系,但卻是“求一個量比另一個量多幾”的相差關系,而“倍”是描述乘法的數學模型。第二次分類聚焦“倍”的三個量之間的關系。①號圖、②號圖、④號圖分別對應“求幾倍數”“求倍數”和“求一倍數”,從而完善學生對“倍”的理解,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
在上述比較的基礎上,教師刪去表示相差關系的題目,只留下表示倍數關系的三道題目,并提問:“同樣是表示倍數關系的三道題,為什么有的用乘法計算,有的卻用除法計算呢?”學生比較三道題的對應圖式,發現“求幾倍數”用乘法,“求倍數”和“一倍數”用除法。接著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用“幾個幾”的乘除法模型進行理解,如④號圖是把27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這“1份數”就是“標準量”,用除法解決。
將對比性圖式進行比較,有助于學生以“類”的思想統領概念,促進對概念的理解和遷移。因此,單元復習教學要將新舊知識進行關聯,梳理知識脈絡,且這種梳理不僅僅是知識的再現,還要在知識再現的基礎上進行關聯與拓展。
(三)進階:借綜合性圖式,促進思維提升
單元復習教學不僅要明晰概念的內涵,還要辨析概念的外延。借助綜合性圖式關聯后續知識,可以延伸知識,促進思維的進階。
1.選擇包含關系的圖式,延伸后續知識
“倍”是描述“率”和“比”的基礎。如“甲是乙的2倍”還可以說成“乙是甲的[1/2]”“甲和乙的比是2∶1”“乙是甲的50%”等。人教版教材在“倍的認識”這一單元研究的均是兩個獨立量之間的倍數關系。但實際上,存在包含關系的兩個量之間也存在倍數關系,比較常見的是在扇形統計圖中用百分數描述倍數關系。
任務三是一組包含性圖式(如圖4)。教師出示任務三,意圖通過變式,幫助學生理解“倍”的比較關系。
教師提問:“你能在圖中找到哪些倍數關系?”針對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說法,如“桃樹的棵數是梨樹棵數的3倍”“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1倍”“女生人數是男生人數的1倍”等。也有一些學生會關注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感受到圖式的包含關系,發現“果樹的總棵數是梨樹的4倍,全班人數是女(男)生人數的2倍”。于是教師進一步追問:“反過來,女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多少?”學生會想到“一半”或“[1/2]”。這種“一半”或“[1/2]”的表達,表示學生對標準量的理解更進一步,突破了整數倍,為后續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做了鋪墊。
2.遞進多個量比較的圖式,綜合運用知識
利用開放性的素材,設計綜合性和挑戰性的任務,可以提升單元復習教學的拓展性,具體可以采用條件的開放、問題的開放和方法的開放等方式。
任務四是一組開放性的圖式(如圖5),學習材料從兩個量的比較過渡到多個量的比較。教師出示任務四,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首先,結合條形的長短猜想倍數關系體現了問題的開放。教師提問:“請你估一估,小猴、天鵝、小鹿的只數可能存在哪些倍數關系?”在此基礎上呈現網格和具體數據,引導學生驗證猜想,關注多個量的比較,判斷標準量,用“誰是誰的幾倍”進行描述。其次,條件和解題方法也具有開放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小兔也來湊熱鬧了,請在橫線上補充跟小兔只數有關的信息,并列式計算小兔的只數。這樣的學習任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既有補充相差關系的,如“小兔比小猴多(少)2只”“小猴比小兔多(少)2只”等,也有補充倍數關系的,如“小兔的只數是天鵝只數的2倍”“小猴的只數是小兔只數的2倍”等。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數量關系和表述方式,補充的數據和解題的方法也有不同。他們在這些眾多的表達中,發展了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學習的過程是知識不斷同化和順應的過程,而圖式是同化和順應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借助圖式設置單元復習課的核心任務,有助于核心任務的整體呈現,契合學生的認知特征,能體現解題的過程化和思維的可視化,從而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認知結構的建構。
參考文獻:
[1]方舒云.互助式單元復習課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以“倍的認識”單元復習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育,2022(23):23-26.
[2]張優幼.以實證分析促進概念的深度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重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3(5):55-59.
[3]徐曙華.借圖促思? ?深度學習:以“倍的認識”單元整理與復習課為例[J].教育界,2022(22):2-4.
(浙江省臺州市學院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