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芳
摘 要:在終身體育視域下,對初中武術教學的準確定位能夠充分體現課程的育人價值,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化,實現體育教學的創新發展。基于此,文章以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發展為目的,采用文獻分析等方法對終身體育視域下初中武術教學的定位進行研究,并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加以闡述,對武術教學發展提出以下參考建議:指導武術技能,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加強多元指導,發展學生健康行為;滲透武術精神,培育學生體育品德。
關鍵詞:終身體育;初中武術;教學定位;教學發展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課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強調,注重傳承中華武術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體育的魅力,培養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初中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組成內容。在終身體育視域下,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從體育核心素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維度對武術課程進行準確定位,既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展開科學指導,也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和運動精神,為他們在未來自主運動、終身運動提供助力。
1 終身體育視域下初中武術教學的定位
第一,初中武術教學是學生進行身體鍛煉、增強體質、提升運動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套路動作、技術技能,可以提高學生對武術項目的認知,提升學生展示武術魅力的能力。同時,學生在長期的訓練中可以增強體能,形成體育運動的自主性,這對于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初中武術教學是培養學生運動習慣、提升學生運動素養、發展學生健康行為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武術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思路,利用豐富多彩的項目指導學生展開運動鍛煉,同時對學生進行感化、影響和引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健康的心理,讓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習慣,提升適應環境的能力,奠定自主運動的基礎。
第三,初中武術教學活動是滲透體育品德、提升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載體。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寬容、忍耐、堅強、尊師愛友、仁義、謙虛、誠實等等。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滲透武德思想,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讓學生的身心得以協調發展,進而增強其終身體育意識。
2 終身體育視域下初中武術教學的發展策略
2.1 指導武術技能,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
運動能力是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展示或比賽等內容。因此,在終身體育視域下,初中武術教學應著眼于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結合武術項目培養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加強學生的體能訓練,促使學生掌握專項技能,進而夯實其自主運動的基礎。例如,在七年級長拳的教學中,教師從提升學生運動技能的角度出發,對左弓步劈拳、提膝穿掌、仆步穿掌進行分拍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示范指導下完成“向左側轉體成左弓步——兩掌變拳——左拳劈至左膝上——右拳收于腰間——蓋掌收右手——提膝穿掌——下仆步——仆步起身成弓步”這一系列動作。接下來,組織學生分小組練習武術動作,針對劈拳無力的情況借助反應靶進行練習;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能力將動作進行串聯式的組合練習;巡回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動作的規范,動作要幅度大、順暢、力達拳輪或指尖;組織學生進行組合動作;組織擂臺比賽,并根據禮儀、動作規范、力度和精神面貌等進行評價,實現綜合反饋。這樣的運動技術指導可以讓學生在武術專項訓練中掌握運動技巧,形成一定的運動能力。
2.2 加強多元指導,發展學生健康行為
健康行為是學生在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的身心層面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運動習慣的養成、健康知識的學習、情緒的調控、環境的適應等內容。
基于此,在終身體育視域下,初中武術教學應基于“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對學生進行身心層面的多元引導,促使學生主動發展健康行為。
武術中的套路運動是武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技術上要求習練者將內在的精氣神和外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做到意在形先、形斷意連、勢斷氣連。這種特色要求習練者在運動的過程當中有意識地控制自身,同時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動作和意識保持高度的協調一致。武術動作的演練不僅是肢體運動的完美展示,而且是一種情緒的外化,表現出武術所獨具的情感和內涵。
教師在傳授學生技術動作和套路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對武術動作進行全面觀察;然后指導他們對動作進行模仿和學習,并根據套路動作的順序逐一進行記憶,讓學生在熟練掌握動作的前提下,逐步積累經驗,進而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增強武術運動的意識。同時,教師應十分重視學生在武術訓練中的安全,并結合武術運動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各種不同的運動損傷,如壓腿、踢腿、劈叉、坐盤、擺腿、腰功、下蹲、舞花、對練等運動中常見的下肢損傷和腰骶部損傷,并在日常訓練中做好安全提示,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此外,通過武術訓練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情緒狀態是衡量武術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主要的指標。實踐表明,參加武術運動的人,可以在運動中不斷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感,并通過這種成功和滿足的體驗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情感體驗,并延伸到學習和生活中。基于此,教師可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發育特點選擇相對舒緩的武術項目,如太極拳,引導學生在肢體動作中逐漸放松身心,排解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消除不良情緒,提高學習、生活的熱情。此外,武術作為一種身體活動,既可以個人單獨練習,通過表演鍛煉自我、穩定心境、張揚個性,享受成功的愉悅,也可以通過多人集體演練,整齊劃一地配合,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人相處和合作。一些特定的武術項目能夠增強青少年敢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使其面對挫折不輕易放棄。通過武術的長期訓練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和自負心理,提升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地對其展開步法、拳法、腿法和防守反擊的訓練,在幫助學生掌握武術技能的同時,調整其心態,避免因為盲目自大而出現運動損傷。同時,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引導,做好挫折教育,支持他們渡過難關,激發他們內在的精氣神,錘煉他們的心理韌性,促使其以良好的心態迎接體育活動中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2.3 滲透武術精神,培育學生體育品德
體育品德是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展現出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具有強身健體、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培養品格的良好作用。從終身體育的視角來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開展武術訓練,通過武德教育、弘揚尚武精神,可以讓青少年在習武的同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使身心得到良好的滋養,進而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
例如,某中學立足當地實際打造特色武術課程,以刀術和雙節棍為主要授課內容,從歷史文化、動作技巧和武德修養等方面入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武禮武德、習得武術技能、提高心理素質、培養家國情懷、弘揚傳統文化。其中“雙刀”課程中的武器——刀,象征著果斷、生猛,其鍛造工藝無不體現出“剛柔并濟”的中國哲學思想,時刻提醒武者做人做事既需剛毅、勇猛,又要謙虛、柔和。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堅持“理論+實踐”原則,讓學生首先了解刀的文化背景、基本構造及技擊作用,再利用道具,引導學生進行技術習練。由于雙刀的特點是雙手持械,同時加以沉穩有力的下肢步法,因此能極大地鍛煉青少年左右手的協調性,增強下肢的穩定性。“雙節棍”既有軟兵器圓周擊打和纏繞絞殺的特點,又有硬兵器刺、砸、挑的功能,是一種“剛中帶柔、柔中顯剛”的武器。在武術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解教學、完整教學、講解示范等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劈、掃、打、抽、提、拉等基本動作,并充分利用反彈、變向、換手等銜接動作,創新組編一套適于中學生練習的雙節棍套路。整套動作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靈活性、專注力以及反應力,而且能增強學生身體各關節和肌肉的機能。
綜上,初中武術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應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積極引導學生在武術練習中修養心性、磨礪意志、厚植家國情懷。同時,要立足課程內容,以武術的身體技法為載體,加強與不同學科知識的關聯及整合,帶動更多學生習得武術技藝,并在練武過程中感悟中華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3 結語
總之,在終身體育視域下對初中武術教學進行準確定位,能夠明確課程的育人價值,并為教學的發展提供指引。在初中武術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科學的訓練、指導方法,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能力,調動其參與武術訓練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地發展,增強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當然,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還應繼續展開教研,結合武術項目特點,探究武術課程的育人價值,并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課程教學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申凱博, 山鄭鵬, 李樹偉. 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中小學武術教育問題與優化策略研究[J]. 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9) :132-133.
[2] 楊溶 , 李正恩 , 李恒宇 , 等 .“ 體教融合”背景下學校武術教育改革路徑研究[J]. 才智,2021(34) :68-71.
[3] 姚丹, 李士英. 新時代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核心素養實現障礙及解決路徑[J]. 體育文化導刊,2019(3) :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