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剛 李紅 陳敬宇(北大荒集團黑龍江寧安農場有限公司)
寧安農場號稱“國墾第一場”,是北大荒集團旗下的一個資源小場,耕地面積6.7萬畝,人均耕地只有10畝,建場70余年來,屢屢困擾農場決策層、管理層和職工群眾的是農場資源匱乏和資源分配的難題,帶著這一任務,農場有限公司審計人員本著“邊學習、邊思考、邊工作、邊總結、邊分析”的原則開展了“專項審計調查—土地承包費專項調查”審計課題項目,通過項目課題的具體實施,帶來了一些經驗與思考,期望能夠給墾區的同仁們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一般來說,專項審計調查是審計機關運用審計手段,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相關事項,向相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的專項審計調查活動。作為農場有限公司來說就是對農場有限公司的重要財務收支等經濟活動,通過特定方法、運用特定審計手段進行專項調查并提出意見和建議的專項審計調查活動。
專項審計調查綜合了審計和社會調查雙方面的優點,具有宏觀性、廣泛性、規范性和及時性等特點。
一是審計調查目標上的宏觀性。專項審計調查從審計調查目標的設定上來看,目的是解決被審計調查單位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為上級及時了解社會經濟運行做出正確決策服務。
二是審計調查時間上的及時性。專項審計調查著重關注被審計單位帶有突出性質的問題,相對來說目標比較集中,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快速進行,及時查明原因,作出審計調查結論并能夠適時向上級反映情況。
三是審計調查對象的廣泛性。《審計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審計調查對象是一個地區、一個系統、一個行業、一個單位的特定事項。因此調查對象一是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要有足夠的數量和覆蓋面,這樣反映審計調查對象的普遍情況就更具有代表性,審計才可以做客觀評價。
按照集團職能、編制、機構設置方案要求,10萬畝以下農場有限公司實行一級管理,不再設作業站等機構,職責整合至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依據公司授權開展土地發包工作。寧安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農業職工人數集中、耕地資源分配矛盾較為突出,因此選取此單位作為“土地承包費專項審計調查”的調查對象。
專項調查的主要作用:一是總結經驗;二是展示現狀;三是展望未來。專項審計調查的作用是一般審計和社會調查所無法替代的。開展“土地承包費專項審計調查”的目的是通過總結寧安農場有限公司土地承包的相關經驗,展示寧安農場有限公司土地承包的現狀,揭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建議,最終達到耕地資源合理分配及耕地資源利用及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一是編制審計調查方案并發放審計調查通知;二是實施審計調查;三是審計組提出審計調查報告;四是審計機關發出審計調查報告完成專項審計調查。
1.制定審計調查工作方案并發放審計調查通知
審計調查工作方案是審計調查工作的時間表與路線圖,是審計調查工作的范本。因此制定科學嚴謹的審計調查方案是保障審計調查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
審計調查工作方案要明確審計調查的工作目標、審計調查范圍、審計調查對象、審計調查內容與重點、審計組織與分工及審計調查的工作要求。制作審計調查通知書并向調查對象發放,審計調查通知書要明確審計調查時間、審計調查人員和被審計單位相關資料的準備等。
2.實施審計調查
在實施“土地承包費專項審計調查”的過程中,一是要嚴格遵循審計調查工作方案,二是要充分利用科學先進的審計調查手段開展審計調查工作。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耕地承包方案審計調查;二是承包合同審計調查;三是土地發包面積及利費收繳情況審計調查;四是委托合同中經營指標完成(利費收繳指標完成情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管理費用支出情況)情況審計調查;五是待轉崗人員土地流轉情況審計調查;承包耕地收費面積與糧食綜合補貼面積審計調查。
3.制作審計調查報告并予以發放
審計調查報告是審計調查活動的最終成果,一篇好的審計調查報告除了要精準實施審計調查,掌握調查對象調查項目豐富的財務業務數據和客觀情況外,還應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與豐富的實操經驗。審計調查報告一般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二是審計評價意見;三是審計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意見;四是審計建議。
一是堅持和完善以職工家庭經營為基礎、大農場統籌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股份制、公司制、規模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形式,既要防止土地碎片化,又要防止土地過度集中。
二是強化國有農場農業統一經營管理和服務職能,妥善解決政策實施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平息農戶的不穩定因素,真正實現農場與職工間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風險共擔機制。
三是構建權利義務關系清晰的國有土地經營制度,改革完善職工承包租賃經營管理制度,深入論證規模田承包費調整、機動地比例,優化“兩田一地”配置方式,合理確定土地承包期限、人員身份認證、合同簽訂、土地承包費收取等相關事宜,建立經營面積、收費標準、承包租賃期限等與職工身份相適應的銜接機制。
四是結合公司改革發展進程,進一步完善、規范各項制度,前瞻性考慮墾區“種地”主體的問題,健全和完善國有公司職工招錄、培訓和考核體系,逐步建立以勞動合同制為核心的市場化用工制度。除已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外,對長期在公司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職工子女、外來落戶人員等從業人員,依法簽訂勞動合同。鼓勵和引導職工子女扎根公司務農興業。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就業渠道。
五是通過數字化轉型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在全面提升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的同時,不斷提升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小場土地困乏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