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促進農業發展轉型升級的有效抓手。高標準農田項目審計與一般財政財務收支審計不同之處在于其審計內容分布在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其數據信息有更強的空間地域特征,宜春市審計局在實施2017~2022 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情況專項審計調查中,積極創新審計方法,大量運用地理信息系統、SQL 數據庫等大數據分析技術方法,將大數據分析技術作為審計查找問題的“火眼金睛”,有效提高了審計效率,充實了審計成果。
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要求,審計組將提升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重點關注內容,運用ArcGIS、AutoCAD、南方CASS 等技術軟件對農業農村、自然資源和規劃等多部門提供的業務數據進行整理、拆分、求交、同類刪除等操作,找出疑點數據,通過多數據比對篩查,生成各縣市高標準農田選址不合理、在禁建區建設、重復申報或重復建設、將未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田塊當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建成后被“非農化”“非糧化”和“撂荒”等疑點表,從而明確現場審計核查關注的重點方向。
數據組通過集中分析,初步篩選出在禁建區疑點19 099 個;選址不合理疑點5 772 個;未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疑點162 564 個;非農化、非糧化、撂荒疑點106 694個;重復申報、重復建設及項目變更疑點35 733 個,分別按區域切分給各審計組,要求各組結合各地實際業務資料在針對初篩疑點進行二次精篩,進一步提升數據疑點的精準性和質量,提高審計工作效能。
審計組將數據分析和疑點核查始終貫穿于現場審計全過程,審計組在現場核實中充分利用GPS 工具箱、奧維地圖定位、無人機拍攝等大數據分析手段,通過審計監督,共揭示問題近300 多個、促進增收節支5 000 余萬元;移送有關機關處理問題線索70 余條,移送處理共追責問責近400 人,大力剔除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雜草”,助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提質增效。
通過應用大數據審計技術方法,我們深刻認識到大數據分析對于審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審計這種技術難度高,項目面積大、分布廣的項目中,既要關注項目立項選址等宏觀問題,也要摸清高標建設質量(長度、寬度、面積)等微觀問題,除具備常規的審計分析能力外還需要大量使用遙感地理信息技術、無人機輔助航拍技術、GIS 定位技術、RTK 測量儀技術等新的大數據技術手段,如何實現農業審計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提升審計效率和數據利用水平就顯得尤為重要。大數據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審計效率,準確鎖定問題疑點,還能夠進行綜合信息研判,為審計對象提供全方位的描像。總結大數據審計中的良好經驗和做法,推動審計方法的創新,豐富審計手段,提升審計能力,進一步提高審計人員在大數據審計方面的專業素養和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