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目前,隨著我國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部分事業單位轉企成為其未來發展的趨勢。事業單位如何能夠在將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升自身運營效果、并取得相應的工作成果,則需要通過提升內部控制管理水平來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單位自身國有資產的保值與增值并最大限度降低財務舞弊問題的出現。事業單位提升其自身管理效益,內部控制管理是關鍵環節。其中,業務控制主要是涉及單位日常經營,確保業務開展順暢;財務控制主要是確保各類財務核算的真實、有效,為領導層提供有價值的財務信息。可見,只有從源頭上把握內部控制的真實、有效,才能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進而促進事業單位更好發展。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指事業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事業單位開展內部控制工作有利于各項政策落實、確保財務信息真實、減少各類風險隱患的出現。
1.內部控制能夠確保相關政策的落實
事業單位的日常運營與管理工作應圍繞實現國家政策、服務人民群眾、確保社會穩定而展開。鑒于此,事業單位的領導層須著力貫徹執行國家相關的方針、政策、制度,而這些離不開內部控制的實施。同時,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開展也無法擺脫政府會計制度而進行。因而,加強內部控制能夠確保國家相關政策落實。
2.內部控制有利于確保財務信息真實
財務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能夠為財務人員實施科學、有效的分析提供依據,進而使之成為行業單位決策層判斷單位走向的前提。事業單位開展內部控制活動,可以監督財務信息的獲取途徑,并為單位領導層在項目決策中提供合理的依據,使得財務信息使用者對于單位做出客觀評價。
3.內部控制能夠降低各類風險發現機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事業單位未來將面對市場的挑戰。對于事業單位而言,其所處的內外部環境都會存在不同風險。客觀地講,內部控制成為事業單位風險控制的發力點。一方面,財務、業務控制是內控活動的出發點,財務控制對于會計信息真實性較為關注,業務控制與事業單位的日常運營關系密切;另一方面,事業單位實現其內控目標過程中,只著重財務與業務兩個指標還是遠遠不夠的,須完善相關制度與規范,將內控工作落到實處,有效預防風險出現。
1.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意識不強
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管理、提升內部控制水平,增強內控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事業單位領導層、業務層缺乏內部控制理念、內部控制意識不強,導致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存在相應漏洞。一方面,事業單位領導層將著眼點放在單位未來發展方向、關注事業單位的遠期前景及利益;另一方面,業務部門忙于自身的工作內容及相關考核工作,無暇顧及內部控制工作。普通員工僅是關注自身的工作任務,沒有考慮單位發展戰略與目標利潤,缺乏相應的風險防范意識。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意識較為薄弱,無法提升內部控制管理水平。
2.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存在問題
業財融合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促進事業單位的業務與財務工作相結合,實現預算管理工作,提升內部控制的水平。事業單位實施科學、有效的預算管理,關乎其未來發展,也預示著預算管理目標能否完成。然而,財務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推進,導致事業單位預算控制弱化。另外,由于部分事業單位存在二級單位,財務部門缺乏與相關單位與業務部門相對應的崗位,沒有實現對于業務的預算管理的全過程監督,無法保證單位各項經費的合理分配。
3.業務與財務信息無法達到共享
內部控制管理中,溝通與協調是其五要素之一,事業單位財務信息的共享能夠有利于其對于風險的規避。實際工作中,許多事業單位關注財務信息情況,根據單位自身的財務信息來評價其運營狀況并預測事業單位未來的發展。相反,對于業務活動及其所產生的業務信息關注甚少,也沒有將財務、業務信息有效融合,從而無法提出事業單位業務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因此業務與財務信息無法實現共享的同時,導致內部控制管理工作整體質量不高。
4.日常運營管理業務流程亟待完善
事業單位的日常運營中,經濟活動的開展無法繞過財務工作而單獨展開,可見財務與業務是無法分離的。若二者在工作流程方面缺乏聯系、缺少溝通,財務因沒有深入至業務活動的開展,無法了解業務活動的發展進程,勢必會增加財務審核方面無謂的程序,在延遲業務部門工作進程的同時,也會增加相應的時間成本,無形中給事業單位的運營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另外,業務流程方面,因業務開始之時財務部門缺乏對于客戶相關信譽、資質的審核,而是將該任務交予業務部門執行,有可能出現違約情況。其原因在于,業務流程設置出現了本末倒置問題,財務部門沒有深入到業務前端,而是沿用傳統意義上的事后監督方式進行。上述問題的出現,說明業務與財務缺乏溝通與融合,財務對于業務的開展缺少幫助與監督,為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后續開展留下隱患。
1.加強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意識
首先,領導層須重視內部控制工作。事業單位的發展離不開內部控制活動的實施,對此單位領導層應該給予高度重視。一方面,領導層在制度、機制訂立方面給予相應支持,要求業務部門、下屬單位配合財務部門的工作;另一方面,從人力、物力、財力方面支持,確保內部控制管理的順利開展。其次,業務部門要著力配合財務部門實施。內部控制管理從表面上看似乎束縛了業務部門及下屬單位的手腳,實際上業財融合下的內部控制活動從某些方面能夠幫助業務部門完成其工作任務。如,財務部門可以通過對于外部合作單位的資質審核,從專業角度出發為業務部門提供相應支撐,以防止業務部門工作中出現不必要的紕漏。可見,業務與財務的融合、業務部門對于內部控制的重視與配合有助于業務部門工作業績的提升。
2.強化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活動
預算管理對于事業單位強化財經紀律、落實相關制度、完成上級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事業單位日常管理活動中缺乏預算控制的問題,應當以積極的心態予以面對,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給予解決。一方面,結合本單位情況、上級主管部門要求根據相關政策變化實現預算管理科學性;另一方面,加強業務與財務的融合,領導層針對某項業務活動開展決策中應該要求財務、業務部門共同參與并分別提出專業意見供其參考。同時,業務部門在日常工作開展中應充分考慮財務意見,從財務角度考慮問題,為事業單位強化預算管理提供幫助。
3.構建財務信息共享中心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要求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得以有效共享。隨著事業單位自身運營能力的不斷增強,其下屬單位及職能部門數量的增加,導致財務信息也隨之增加。對于事業單位而言,若缺乏對于財務信息的歸集、整理、應用,將導致大量的信息資源浪費。因而,事業單位構建財務共享中心已是迫在眉睫。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可以進一步規范事業單位的財務核算,并將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化。與此同時,財務共享中心作為集中的數據中心,能夠匯集單位的財務、業務信息,并對相關信息進行實時更新,確保數據信息的客觀性、實效性,以利于事業單位進一步的財務分析與財務監督。
4.改造、完善日常業務流程
一方面,加強財務對于業務的管控。要求財務部門向業務開展的前端延伸,嚴格審核合作單位的信譽資質及經濟合同的規范性,將合同審核工作放在經濟活動開展之前,實現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另一方面,強調業務對于財務工作的指引作用。財務應明確其服務型工作位置,服務于業務的開展,實現業務與財務的融合。通過財務對于業務深入了解,分析數據信息背后的問題,并以此為契機分析事業單位未完成相關指標的原因。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事業單位隨著大環境的變化理應做出相應的改變。然而,受計劃經濟理念的影響,少數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仍舊存在相應的問題,阻礙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的同時,為事業單位改革順利進行留下隱患。有些單位雖實施內部控制活動,但由于缺少業財融合工作的滲透,導致整體內部控制體系運轉不佳。新時期下,事業單位須加強財務與業務的有效融合,并進一步提升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水平,為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實現政府交予的目標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