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孝芳

摘?要:一國所處的經濟狀態是研究其經濟運行的上位前提,極其重要。本文應用總供求經濟態勢原理,首先從總供給的價格彈性角度檢驗德國的經濟態勢,可得1908年德國從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轉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其次,為了進一步確認德國經濟態勢,本文再從德國總供求與價格的角度作數量分析,實證為1880-1907年德國的經濟態勢為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1925-1938年德國的經濟態勢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進一步確認了1908年為德國經濟態勢轉變的轉折點。
關鍵詞:德國;供給約束型經濟;需求約束型經濟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4.024
計量經濟史的特點是使用經濟學的邏輯框架和分析方法研究歷史上的經濟運行,對于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選用何種理論框架作為分析工具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經濟學理論都有其“生日”和“出生地”,沒有一個經濟學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如,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前提假設是供給不足,是用來解決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下的經濟問題。現代經濟學理論框架是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前提的,用以解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下需求不足的經濟問題。所以,在研究經濟問題之前,我們應首先確定研究對象的上位前提假設,即其經濟態勢是供給約束型經濟還是需求約束型經濟,再選擇合適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對象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前提假設是否一致,是經濟分析工作中相當重要的環節,不可逾越。因此,確定一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態勢的轉折點極為重要。學者們曾研究過一些重要國家經濟態勢的轉折點,如英國1830年從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轉變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美國是1919年,法國是1880年,日本是1950年,中國是1995年。德國從19世紀初開始接二連三地發生變革,出現過以天文數字增長的通貨膨脹,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30年代的經濟衰退等,德國都迅速地崛起了,這與德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密不可分。本文擬就德國經濟態勢轉變的時點做出初步判斷。
1?德國經濟態勢轉變的歷史進程分析
19世紀30年代德國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遠遠落后于英國和法國。而此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走上了工業化道路。法國也已經開啟了工業化道路。生產力明顯落后的德國此時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改變農業國的面貌,推動國家經濟發展。1792年萊茵聯盟的建立給德國帶來了工業文明,為德國向資本主義轉變注入了催化劑。1834年德國成立了關稅同盟。全國性關稅同盟的成立使統一的國內市場形成,為德國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德國的工業革命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1?19世紀30到40年代
這一時期為德國工業革命的開始階段。以紡織業為先導,德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紡織業的興旺使機械制造業迅速崛起。1826年,普魯士廠礦僅有蒸汽機58臺,1847年猛增到1000臺。1835年修成了德國第一條鐵路,1848年,德國鐵路就居歐洲的第二位,全長2500公里。1825年德國的股份公司僅有16個,到40年代末增加了8倍。這一階段僅以總產值的增長率來考察,1840年要比1820年增加近兩倍。
1.2?19世紀50到60年代
這一時期德國工業革命加速發展,經濟增長速度為年均3.5%,工業生產增長一倍,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第一階段的21%上升到28%,且生產資料的生產速度大于消費資料生產速度,積累快速增加。但是整體看來19世紀前半期,德國工業遠落后于英法兩國,家庭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仍占統治地位,機器主要依靠進口,機械化程度依舊很低。
1.3?19世紀70到80年代
這一階段,普法戰爭之后德國得到了巨額賠款,解決了原始資本積累不足的問題。并且德國完成統一大業,統一稅收和貨幣制度,統一經營管理交通運輸業,形成統一市場,為工業化道路掃清了障礙。僅在1871-1874,涌現860個新企業,修建的鐵路、礦業數目的總和比過去25年加起來還要多。19世紀80年代初,德國初步完成了工業革命,開始了突飛猛進的工業化進程。20世紀初,德國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國家。
德國完成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之后,由于擁有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經濟實力相當強大,1903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英國居歐洲之首,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國利用短短40年就完成了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并且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及戰敗國,德國為什么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這與德國經濟態勢在戰爭之前就已經過渡到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有關。德國是什么時候開始經濟態勢的轉變呢?我們認為德國經濟態勢的轉變至少在1880年之后,而德國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其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是產能過剩,我們大致認為德國經濟態勢的轉變在1880-1913年。
2?德國經濟態勢轉變的邏輯分析與實證分析
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一國的經濟如果不是完全停滯的,其經濟態勢幾乎都是先經歷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再到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當儲蓄小于投資,資本不足的情況下,生產的供給潛力較小,需求相對旺盛,需求必然會拉高商品價格,廠商在最大產量水平上生產,但仍然不能滿足需求,使得一部分事前需求由于價格太高導致買不起而退出市場,需求必須被動適應供給,人民變得更加勤勞更加節儉,最后達到儲蓄和投資的低水平均衡。我們將這個經濟狀態稱為供給約束性經濟態勢。當儲蓄大于投資,資本充足的情況下,供給潛力足夠大,需求相對較小,需求的變化將導致供給的變化。在居民消費增長不顯著的情況下,需求的擴大主要由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干預、貨幣干預或者新增投資,尤其是公共設施投資,這樣才能達到事后儲蓄與投資的平衡。我們將這種經濟態勢稱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從以上兩種經濟態勢的描述,可以發現判斷一國特定時期的經濟態勢本質上是尋找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即經濟增長是受總供給約束還是總需求約束較多。
首先,我們利用總供給的價格彈性分析德國的經濟態勢,其邏輯為:在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下,總供給價格彈性小于1,價格的上升并不會引起產出的大量增加,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下則相反。實證數據均來自米切爾的《帕爾格雷夫歷史統計》。我們用實際GDP指數和GDP平減指數分別衡量德國的總產出和價格水平。這兩個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且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對其作經典回歸分析。根據總產出和價格水平的變動趨勢,我們設置了幾個分期時點:1990、1908、1913。作了多次數量分析發現供給彈性大于1始于1908年,所以我們認為1908年是德國從供給約束型經濟轉為需求約束型經濟的節點,見式(1)。
lny=1003lnp+094AR(1)(1)
(1561)??(2578)
R2=097?SE=0046?DW=21?T=35
其次,?為了進一步確認經濟態勢的性質,我們進一步從德國的總供求與價格的角度做一次數量分析,所選的時段為1880-1907年。從統計量上看,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同一個數據,我們將總供求的變量選為國內生產總值(Y),總需求用貨幣量(M1)來表示,價格用GDP平減指數(P)來表示,這些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且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對其作經典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式(2)。
lnP=51-039lnY+026lnM1+[AR(5)=-074+MA(3)=-09](2)
(144)?(-222)?(348)??(353)
R2=092?SE=0004?F=5298
DW=21?T=23
按照Beta系數公式,Beta(lnY)絕對值標準化為1時,Beta(lnM1)=?138,即在模型中,總需求因素(俠義貨幣)的重要性是總供給因素的138倍,換而言之?,1880-1908年這一時段,造成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是總需求,總需求提高物價的作用是總供給抑制物價作用的138倍,表明了當時德國的經濟受到供給約束,經濟態勢為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
我們用1908年之后的數據試探德國是否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經濟處于非常態,因此剔除這兩期的數據,一戰之后德國于1924年才開始走向恢復階段(p300),所以實證分析的時段為1925-1938年,數據見表1。二戰之后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及聯邦德國直到1990年才重新統一,所以1949-1989年的數據和之前的數據統計口徑不一,所以也不列入實證的范圍。
我們用1925-1938年的數據擬合總供求與價格方程時,發現這些變量均為一階單整序列且存在協整關系,可以對其作經典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下:
lnP=39-028lnY+0365lnM1+[MA(5)=-095](3)
(59)?(-599)?(616)??(-3457)
R2=097?SE=0005?F=9673?DW=22?T=14
按照Beta系數公式,將BetalnM1絕對值標準化為1時,BetalnY=?306,即在模型中,總供給因素的重要性是總需求因素的306倍,換而言之?,1925-1938年這一時段,造成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是供給,總供給抑制物價作用是總需求提高物價作用的306倍,表明了當時德國的經濟受到需求約束,經濟態勢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
進一步,我們轉換思路,在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總需求,即產出是總需求的函數,于是我們用貨幣流量代替總需求與GDP擬合,見方程(4)。
lnY=806+134lnM1-209lnPt-1+[MA(2)=-108](4)
(1256)?(487)??(-63)??(-616)
R2=084?SE=009?F=1632?DW=17??T=14
上述結果的參數估計值的t統計量都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結果表明1925-1938年德國的經濟態勢供給受到需求約束,經濟態勢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
3?結論
本文應用總供求經濟態勢原理,首先,從總供給的價格彈性角度檢驗德國的經濟態勢,實證結果為1908年德國從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轉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其次,為了進一步確認德國經濟態勢,我們從德國總供求與價格的角度作數量分析,實證結果為1880-1907年德國的經濟態勢為供給約束型經濟態勢;1925-1938年德國的供給受到需求約束,經濟態勢為需求約束型經濟態勢。遺憾的是一戰和二戰期間經濟非常態以及1945年德國分裂成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兩個國家,我們無法用連續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及確認德國的經濟態勢。
參考文獻
[1]R.米切爾.歐洲歷史統計1750-1970[M].倫敦,1975:801.
[2]鮑琳潔.德國的技術經濟[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
[3]陳昭,張晨曲.英國宏觀經濟態勢的轉折點——供給約束型經濟向需求約束型經濟的轉變[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2):2428.
[4]陳昭.日本從供給約束型經濟向需求約束型經濟轉變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2):1619.
[5]劉天怡.外國近代經濟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5,300.
[6]劉巍,雷蕾.美國經濟波動中的進口貿易研究——1919年以來的歷史經驗分析[J].國際貿易,2010,(7):1924.
[7]劉巍.從供給約束型經濟向需求約束型經濟的轉變——1952年以來中國經濟態勢初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1,(2):522.
[8]劉巍.計量經濟史研究中的“上位前提假設”芻議——經濟學理論框架應用條件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2):511.
[9]吳蓓蓓.法國總供求態勢的轉變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