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只要有愛,就會陽光滿路。
曾經800多人的小山村,35歲以下的青壯年的數量一只手都數得過來;34個孩子僅有爺爺奶奶陪伴,甚至幾年都見不到父母一面……農村的空心化容易造成兒童情感缺失,如何讓孩子們得到更多溫暖和關愛?
2015年6月1日,中國網新聞中心、四川在線等媒體刊登了一篇文章《相信明天》,這是愛心媽媽徐玲寫給邛崍留守兒童的信,引發了社會對深山留守兒童的關注。徐玲在信中對結成對子的兒子女兒說:“親愛的孩子,我們現在是一家人了,讓我們攬你們入懷,給你們溫暖。在你們的成長道路上,我們會與你們攜手并肩,相親相愛,風雨同行。”徐玲用真情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徐玲是邛崍市稅務局財務管理股股長,她不僅把結對的孔家山村深山里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關愛,給他們愛和溫暖,更積極組織開展“我在深山有遠親”活動,為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截止到2023年8月,受活動的感召,越來越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其中,結對的留守兒童從孔家山村拓展到了邛崍多個鄉鎮。活動組織者徐玲獲得“成都榜樣·最美稅官”,她的家庭也獲得了“成都市最美家庭”“成都市文明家庭”“四川省最美家庭”“全國五好家庭”等榮譽稱號。
情系“深山遠親”
孔家山村坐落在西嶺雪山南麓。杜甫有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然而在這雪山美景的背后,貧困曾經堅如磐石。2013年,成都市啟動了第三輪第一批“掛包幫”工作,徐玲當時是稅務局黨辦主任,負責幫扶工作,經過實地走訪,徐玲發現了大量留守兒童缺少關愛。看著孩子們渴望親情的眼神,她為之動容,決定為孩子們找“爸媽”。
2015年,徐玲終于組織發起了不號召捐款、只呼喚親情的“我在深山有遠親”活動,號召城市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到大山深處與山里孩子結成對子,讓山里的孩子得到城市家庭的關愛,讓城市里的孩子收獲山里家庭淳樸的親情。“我在深山有遠親”活動在徐玲的號召下,一經發出就被廣泛傳播,不到一個月,就有20名愛心“爸媽”與13個深山孩子結成對子,讓因父母外出務工、長期缺失親情關愛的孩子們找回了久違的溫情。截至2023年8月,受“我在深山有遠親”活動的感召,越來越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其中,結對的留守兒童從孔家山村逐步拓展到了邛崍多個鄉鎮,150多名留守兒童得到幫助。
愛暖留守兒童
在“我在深山有遠親”活動中,徐玲家庭與孔家山村的景德全、任麗霞兩兄妹結成了對子。兩個孩子的母親和舅舅是聾啞人,父親在一次車禍中智力受損,外公很早去世,年近70歲的外婆是家里的頂梁柱。正式結對那天,聾啞的母親和舅舅熱情地招呼“親人”,孩子們幫著擇菜、洗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了一頓溫馨的團圓飯,還拍了一張全家福。
這些年,徐玲經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孔家山村看望景德全、任麗霞,給他們買書籍、學習用品、玩具和零食,帶他們到邛崍市區和成都增長見識。她還記得2015年第一次帶兩個孩子到成都的情形,兩個十來歲的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大同鎮。徐玲帶他們逛了環球中心、文軒書城,兩個孩子又驚奇又欣喜的樣子讓徐玲特別心疼。而現在,兩個孩子都親熱地叫徐玲“媽媽”,徐玲的心里暖暖的。2021年初,因為學費、生活費的問題,高中在讀的景德全輟學在家。得知這一情況,徐玲立刻聯系上景德全和外婆,幫助孩子解決了學費、生活費問題,鼓勵孩子好好讀書,重返學校、完成學業。
2016年3月1日,孔家山村村支書王家林發了一條關于年僅6歲的李曉慧小朋友因為家庭原因輟學在家的朋友圈。徐玲看到后立刻與村支書聯系,通過詳細了解得知李曉慧才6歲,媽媽嫌棄家里太窮一走了之,父親外出打工也杳無音信。年邁的奶奶支撐不了一年兩三千塊的學費、生活費,迫使李曉慧輟學在家。了解情況之后,徐玲在全局范圍內發起號召,籌集了1000元錢,為曉慧補齊了學費、生活費。從那一年開始,徐玲每年都會幫助曉慧籌集學費,并經常組織青年干部到村上看望她,帶她到城里玩,給她買書買文具,每年過年都會給她買新衣服。曉慧的性格也從之前的羞澀變得開朗,學習也更加努力了。
2021年,與曉慧相依為命的奶奶因病去世,曉慧的學費、生活費以及管理照料都成了問題,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徐玲發起了“曉慧愛心基金”,并作為基金發起人帶頭捐款1000元,在她的號召和帶動下,身邊的干部紛紛捐資支持,首期就籌集了愛心資金8895元,專項用于解決曉慧的學費、生活費等。為了更好地照顧曉慧的日常生活,徐玲還組織愛心人士成立了“曉慧愛心隊伍”,根據曉慧的需求做了精確的分工,有的負責給曉慧買衣服買文具,照料她的生活;有的負責和曉慧的班主任聯系,了解曉慧在校表現情況,督促她的學習;有的負責到學校看望曉慧,關注她的心理健康。在徐玲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那個膽小怕生的小姑娘慢慢成為陽光愛笑的小女孩,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
助力鄉村振興
孔家山村沒有產業,貧困讓孔家山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村涌入城市,“我在深山有遠親”活動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當地孩子情感上的缺失,但徐玲明白,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還得發展產業,吸引“漂”在城市的農民工返回家鄉。
“你看這山上的竹子,只要拉到路邊就是錢。”村民王家全高興地指著路邊的山坡說,那里有他的10多畝竹林。“一直就盼著路修到7組。”
徐玲將孔家山村的情況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向成都市稅務局黨組提交了《孔家山村扶貧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提出了以“精準扶貧、自我造血”為思路的幫扶計劃。在黨組織的資金支持下,優先修建了7組的道路。徐玲一有空就會到現場了解情況,逐一查看水泥標號,了解混凝土中砂石與水泥的比例,用尺子一段一段地測量路基的厚度……同時也監督施工質量。奮戰1個月后道路貫通,運輸難的堅冰打破,一池水活了,曾經無人問津的700畝竹林成為搶手的“香餑餑”,此舉為村民增加年收入50萬元。為了進一步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徐玲與村支兩委積極溝通協調,向上級部門申請資金支持,2015—2023年期間陸續幫助孔家山村修建了福康路、致富路、振興路、齊心路等5條水泥路,建成了優質茶園740畝、中藥材黃200畝、青梅600畝,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2023年,徐玲在看望“我在深山有遠親”項目的留守兒童時無意中看到孔家山村支部書記張遠琴苦著一張臉,經了解,原來是為了讓村民多賺點錢,孔家山村多種植了300畝青梅,年產青梅45噸,但眼見青梅成熟,卻一時找不到銷路。徐玲到處打聽,經過一個星期的不懈溝通,成都蟲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愿以市場價全部收購,用于生產青梅酒,為村民種植的青梅落實了銷路。徐玲的努力為孔家山村村民帶來160多萬的收入,青梅種植成為鄉村振興的又一支柱產業,也融入了邛酒產業發展生態圈。
只要有愛,就會陽光滿路。自2015年“我在深山有遠親”項目實施以來,結對留守兒童、幫扶困難家庭、助力鄉村振興……徐玲的這份堅持不僅撫平了留守兒童們內心曾經的傷痛,也讓深山不再閉塞,真正地富起來了。孩子們可以免受相思之苦,父母也無須含淚分離。當然,徐玲的這份大愛還將一路溫暖陪伴下去,用真情點燃深山留守兒童的希望,帶動更多的愛心人士關心關愛鄉村留守兒童,讓他們有做夢的權利、圓夢的可能,用愛心托起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