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俐
“好神奇!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字雖然與現代漢字有差別,但有些我依然能看得懂,甚至還能念出來。”在被譽為“文字之家”的中國文字博物館,一名參觀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在這家博物館里,楊小玉的工作是帶領觀眾們站在“時光的縱軸”上,以不同時代的文字為坐標,回顧我們從何而來,洞察我們將去往何處。“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幾千年文化沉淀下的文字是獨屬于我們的‘中國式浪漫。這說明我們的文化始終在傳承,即使千百年過去,我們的精神內核沒有變。”她說。
楊小玉,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也是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者。在博物館里,她帶領觀眾領略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改變普通人對于這種古老神秘的文字枯燥難懂的刻板印象。
中國文字博物館坐落在河南安陽,這里是甲骨文的故鄉。如何把幾千年前的文字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講明白,讓人聽得懂、聽得進,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講述者,想在人前侃侃而談,必得在背后下功夫。楊小玉還記得開館前夕背誦十萬字講解詞的那段時光,“那時我們一邊在展廳里準備講解詞考核,一邊準備開館相關的工作,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如今,隨著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不斷擴建,每位講解員的講解詞儲備量達到三四十萬字之多。沒有對文物信息的了然于胸,沒有拓展知識范圍的渴望,就無法在講解時信手拈來。為了讓觀眾有更好的體驗,楊小玉每次都盡力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將晦澀難懂的史書資料、學者著作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雖然每次新展覽開始前準備講解詞的日子就像回到了高考前,但與文字的感情在她心中深深積淀,傳統文化帶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些文字有的顯出古拙之態,有的帶有粗獷之氣,瞬間將人拉入時光的深處。這些文字既是對歷史長河的回顧,又是民族精神的延續。在楊小玉看來,在文字的連接下,無論身處何方,中華兒女始終同根同源。
一次,楊小玉接待一批來自臺灣地區的參觀者,楊小玉細致講解了“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不斷演變的過程。參觀結束后,有一位參觀者這樣告訴楊小玉:“鮮少有年輕人知道繁體字是怎樣演化而來的。今天來到博物館參觀,我才知道原來文字的根在這里,文化的根脈在這里。”
“無論是書法篆刻還是詩歌音樂,基底都是文字。通過文字的連接,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不斷建立。”參觀者的一句話,讓楊小玉豁然開朗,“住”在博物館里的文字用獨特的方式講述著中國故事,講解員正是在歷史與現代之間架起橋梁的人,他們打通古今對話的通道,幫助觀眾提供思考的方向。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里,“民族文字大家庭”萬花筒互動展項總是吸引許多少數民族參觀者駐足觀賞。展項參考萬花筒原理,借助視頻液晶顯示器作為萬花筒基本信息的來源,展示了各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充分表達了“56個民族是一家”這一主題。楊小玉還記得一位少數民族參觀者說:“原來,漢字在維護中華民族數千年穩定的過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有了漢字,文化得以傳承,人心得以凝聚。”楊小玉希望告訴觀眾,文字不僅是傳達信息、傳情表意的工具,更是文化發展中的價值載體。
對于觀眾來說,參觀最大的收獲莫過于了解文物背后承載的知識。2015年,國務院頒布《博物館條例》,首次把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放在了首位。如何讓博物館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楊小玉將自己定位為一個講故事的人,面對青少年,她總是不斷探索創新敘事形式,為“講解”賦能。
“從甲骨文的‘人字,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美德。‘彎腰勞作真勤懇,見面躬身行個禮,中華美德四海親。”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瞬間拉近了孩子們與文物的距離,探索甲骨文的同時,中華傳統美德內化在孩子們心中。
楊小玉認識到,“面對青少年觀眾,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將中國優秀的文字文化傳承下去,讓每個人成為文字文化的自覺傳承者”。于是,她開始和同事們結合博物館的職能和講解經驗,把文字文化研究、甲骨文研究等學術內容,轉化成易于青少年接受的“漢字知識課”。幾年來研發了160多個漢字主題的教育項目,舉辦漢字教育活動1200余場,5萬余個家庭參與活動,讓甲骨文“活起來”,成為她和團隊成員的共同信念。啟動“漢字精神勵少年”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將豐富的甲骨文研學體驗活動帶到偏遠山區、革命老區,讓更多鄉村孩子受益。
“漢字承載的中國好故事還要講到世界,講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如今,楊小玉繼續著她對講故事的“極致追求”,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璀璨魅力,她一直在路上。
(選自2023年6月1日“中國青年網”,本刊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