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龍
《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共21條,不設章節,一文到底,從“小切口”入手,緊貼形勢任務,回應社會關切,厚植綠色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為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緊扣時代命題,找準立法方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厚植了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起點上,黨的二十大報告以“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題,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法治保障,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相關法律制修訂,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在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今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將“環境保護”修改為“生態文明建設”。9月召開的全國地方立法工作座談會,也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地方立法需要關注的四個重點領域之一。
形勢決定任務。新時代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立法工作,迫切需要我們準確把握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現實坐標,自覺將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立法放到中國式現代化廣東實踐的大場景中來考慮謀劃,推動生態制度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為廣東省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提供高質量法治保障。
提高政治站位,做好立法選題
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自覺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深入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立法需求,注重把立法決策同改革發展決策更好結合起來,圍繞省委貫徹黨中央大政方針的部署安排,以綠美廣東為引領,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安排立法項目20項。其中,作為本屆立法規劃中的第一類項目及今年立法計劃的初次審議項目,制定生態環境教育條例因需應時、十分必要。
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的認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寫入黨章、憲法,成為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定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并明確提出“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有必要及時制定生態環境教育條例。
二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具體舉措。2022年12月,省委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要求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普及綠色發展科學知識,倡導愛護生態、崇尚自然、綠色消費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了貫徹落實省委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形成全社會人人愛綠、積極植綠、自覺護綠的生動局面,持續提升廣東生態質量水平,有必要通過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
三是解決矛盾問題、固化經驗做法的現實需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工作也出現了政府及部門職責不清、經費保障和社會參與不足、師資課程及設施缺乏、家校及社會協同教育不夠以及教育載體單一、教育水平不高、教育對象重點不突出等許多新挑戰、新問題;同時,也積累了創建生態環境教育基地、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舉辦生態環境主題活動等不少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和機制措施。為了切實解決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將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制度,有必要通過立法加強對生態環境教育的法治保障。
注重務實管用,增強立法質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法要堅持問題導向,關鍵是要好用,首先是要可操作。《條例》的制定,注重堅持不抵觸、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則,著力在提升立法的質量和效率上下功夫、見成效。
——立法思路強引領、重實效。《條例》制定的總體思路,主要把握以下五點:一是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并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寫入第一條立法目的。二是堅持黨的領導,突出強調政府主導作用的有效發揮,重點壓實政府及部門的生態環境教育職責。三是維護國家法治統一,適應廣東法治建設需要,妥善處理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確保《條例》與上位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銜接配套。四是堅持問題導向,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尋求解決改革難點堵點的制度路徑。五是以“小切口”立法,從廣東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突出《條例》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立法過程深調研、講民主。《條例》草案從2023年5月省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一次審議后正式移交法工委,到7月省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二次審議,再到9月省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三次審議并提請表決通過,歷時4個月。期間,法工委在前期提前介入、協調配合、督促推動等工作的基礎上,會同有關單位對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進行認真研究,先后赴廣州市白云區基層立法聯系點、河源、梅州以及寧夏、內蒙古等地進行了調研,書面征求了在粵全國人大代表和省人大代表、省直有關單位、各地級以上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和聯絡單位、立法咨詢專家的意見。
同時在廣東人大網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多次組織有關行業管理部門、專家、企業、群眾、行業協會等召開座談會,反復征求意見和建議,并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商,形成共識。《條例》的制定過程,響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訴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愿景,匯聚了各方的聰明才智,體現了廣東當前生態環境教育方面最優、最前沿的理念和實踐。
——立法內容有特色、可操作。一是率先對全國生態日作出地方立法回應。今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條例》在全國地方性法規中率先對此作出立法回應,即第八條規定每年8月15日全國生態日所在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主題活動。同時,考慮到植樹造林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條例》在草案基礎上,第八條增設第二款規定有關部門在中國植樹節等其他節日紀念日主題活動期間也應當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
二是立法指引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品牌創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廣東堅持以環境教育基地建設為載體深入開展環境教育,取得豐碩成果。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命名220個省級環境教育基地,覆蓋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涵蓋生態保護區域、環保基礎設施、綠色創建單位、宣傳展示場館等多個類別,每年接待公眾參觀數達百萬人次。近年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引導將具備環境教育功能的綠色社區、綠色建筑、綠色商場、治污場地等納入生態環境教育基地范疇,逐步實現從外延擴張到內涵提升的重大轉變。為順應生態環境宣教新形勢,創新推動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創建,鼓勵更多的生態環境教育設施開放,《條例》第十六條對有條件的單位開放生態環境教育設施、創建生態環境教育基地進行了規定。同時,為豐富載體、鼓勵創新,第七條、第九條至第十一條、第十三條至第十七條等條款列舉式啟發式規定了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的多種方式。
三是條文措施力求做到明確具體可操作。《條例》從廣東實際出發,著眼生態環境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在草案基礎上,區別不同教育主體作了相應制度設計,積極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發揮各主體不同的功能作用。比如,為推動生態環境教育工作落實,第四條第二款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時,應當報告生態環境教育工作情況;為切實提高國家工作人員的生態環境素養,第九條規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群團組織采用教育培訓、專題講座、主題實踐活動、知識競賽、文藝表演、作品創作等方式,每年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為加強對重點排污單位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情況的監督,第十三條規定環境監管重點單位應當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員工培訓計劃,采用綠色低碳生產知識培訓、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宣講、專題講座、參觀學習等方式,對主要負責人、負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人員開展每年不少于兩次的生態環境專題教育,并建立生態環境教育臺賬,每年將生態環境教育情況向當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同時鼓勵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利用門戶網站或者采取在其廠區出入口、建筑外墻設置展板、宣傳欄、顯示屏等方式向公眾宣傳有關生態環境知識等等,條文能具體的盡量具體,能明確的盡量明確,重在務實管用,真正可執行、可操作。
《條例》的制定出臺,是堅持黨對立法工作全面領導、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發揮人大在立法中主導作用的又一次充分彰顯,是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又一次生動詮釋,是注重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目的導向的又一次具體體現,必將能夠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提供高質量法治保障。(作者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規處一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