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軍
《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六條規定,廣東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建立生態環境教育標準和測評體系,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師資培養和課程開發,在數字政府體系框架下建設學習平臺,并向社會共享教育資源。
一方面,《條例》以生態環境教育標準和測評體系為抓手,通過全省統一的生態環境教育標準和素養評測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教育的師資隊伍、課程教材、教育基地等規范化建設,通過持續監測公眾生態環境素養變化及區域特點,進而科學指導各地生態環境教育工作。
另一方面,《條例》針對廣東生態環境教育資料匱乏、針對性不夠、創新性不足等現實問題,從師資、課程、設施、教育載體等方面入手,為切實解決廣東生態環境教育工作存在的矛盾問題,要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生態環境教育師資培養和課程開發,在數字政府體系框架下建設學習平臺,向社會共享教育資源,并規定了資料編寫、作品創作與出版等內容,不斷豐富和提升教育資源及內涵。
公眾環境素養提升是核心
《條例》關注生態環境教育標準,提出生態環境教育測評體系,就是要培養公眾生態環境素養,聚焦公眾生態環境素養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而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關鍵在于人。生態環境教育源起于全球范圍內人們對于生態環境危機的警覺。但生態教育課程的探索卻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深入的過程,課程內容也從把“生態知識和技能相結合”變成“不僅注意到生態理論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還意識到生態情感培養才是關鍵”。生態環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對公民生態環境素養的培養,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人”?!吧鷳B環境素養”培養當然是生態環境教育的核心內容。
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是指公眾素養在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是公眾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公眾生態環境素養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概念,包括生態環境的知識素養、倫理素養、情感素養、意志素養、行為素養等,但究其實質,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和程度;二是公眾的環境保護行為取向和具體行動。環境問題是人類活動所帶來的,那么生態環境教育就應該實現根本的轉向,由指向生態環境轉而指向人,指向人的生態環境素養。生態環境素養是多維構成的,達成生態環境素養,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單一學科,而是通過跨學科主題式的方式,開發項目式學習課程,實現生態環境教育的價值基礎與價值追求,在生態環境素養的培養上發揮積極作用。
如何培養公民的生態環境素養,關鍵在于對生態環境素養內涵的科學把握,因為對生態環境素養內涵的不同理解將直接決定了所采取的生態教育模式。不同時代背景下,對于教育的期許不同,培養出的公民也不同。如果說,工業文明社會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經濟型人才。黨的十八大第一次將“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文明目標寫進報告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則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作為新時代的公民惟有掌握生態知識、擁有生態思維、樹立生態價值觀,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生態文明踐行者。
開展生態環境素養測評是手段
《條例》把生態環境素養作為生態環境教育的目的,并希望通過生態環境教育的標準和測評標準的提出,發揮對環境教育的指揮棒作用。
教育質量監測是教育測評的主要方式,指為了掌握教育的發展情況,基于科學的方法持續和系統地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習得的能力、對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監查并檢測,是一項綜合的、長期的、系統化的工程。
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對基礎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好監測教育質量和教育投資效益,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紛紛啟動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為了順應我國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國際教育改革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建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基本標準和監測制度?!兑庖姟芬仓赋?,“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完善督導辦法。開展勞動教育質量監測,強化反饋和指導。”2015年4月15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該方案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的建立。2022年廣東省教育廳正式開展廣東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廣東省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教育質量監測已經成為教育測評的重要手段。
2022年4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22年全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總體實施方案》,要求省級生態環境部門按照國家素養監測方案和要求,開展測評工作。為今后開展生態環境素養測評工作提供依據。
通過系統開展公眾環境素養監測,將青少年生態環境素養納入教育部門主導的《廣東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和《廣東省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監測方案》,通過生態環境教育的跨部門協同,推動生態環境教育的深入開展。
把握現狀、了解差異。通過實施生態環境教育質量監測,客觀、全面、準確刻畫學生生態環境的知識素養、倫理素養、情感素養、意志素養、行為素養等發展狀況;把握學校生態環境教育課程的設置、生態環境教育實施、教師配備與隊伍建設等情況;同時揭示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生態環境素養發展的差異狀況;揭示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生態環境教育課程的設置、生態環境教育實施、教師配備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共性與差異性。
分析問題、找出原因。通過實施生態環境教育質量監測,診斷當前學生生態環境素養發展以及學校生態環境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影響學生生態環境的知識素養、倫理素養、情感素養、意志素養、行為素養發展和學校生態環境教育實效性的關鍵因素,檢驗有關生態環境教育政策和文件的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明確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的改進方向,為全省相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和依據。
提出建議、督導改進并問責。通過實施生態環境教育監測,幫助各級政府結合實際,具體分析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開展基于數據的改進,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學生生態環境的知識素養、倫理素養、情感素養、意志素養、行為素養發展和生態環境教育實效性提升。同時為生態環境部門配合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實施教育督導提供重要抓手。
另外,還可以聯合宣傳部門、文明辦、婦聯、工會等部門或組織開展面向社會、家庭、社區的生態環境素養測評,借助測評推動生態環境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融入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日常教育與專題培訓內容,寫進城鄉科普文化宣傳的長遠規劃,乃至與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結合起來,建構全民參與的生態環境教育體系,真正達成生態環境教育的目標。
師資隊伍建設是根本
教師是興教之本,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力軍,高素質的生態環境教育師資隊伍才能提供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教育。因為生態環境教育的時代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生態環境教育教師的素養要求除具備高尚的師德、堅實的生態環境知識及豐富的教學方法外,還需要堅定的生態文明信念、堅實的生態道德操守、嚴謹的科研態度、積極主動的創新能力以及能身體力行的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等。目前,生態環境教育在中小學開展存在學校領導對環境教育重視力度不夠、環境教育在中小學比較邊緣化、因升學壓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學校難以將其放在重要的位置及教師數量不足,專業度不夠等問題。
解決生態環境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除糾正現有學校教師的認知偏差,鼓勵有興趣、有基礎的教師加入生態環境教育隊伍外,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是擴大生態環境教師隊伍。生態環境教育教師除常規的中小學從事環境教育的生物、地理、綜合實踐、科學等學科教師外,還應該包括學校校園管理、班主任隊伍,學??梢猿浞职l揮各類教職員工的作用,建立覆蓋面廣泛的生態環境教育教師隊伍。
高校環境類專業教師、符合條件的環境類社會組織人員、環境保護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等都可以作為生態環境教育師資,學校、社區及相關生態環境教育機構可以邀請他們參與相關的活動,為生態環境教育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其次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高校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生態環境教育類課程,從面上提升大學生的生態環境素養;支持師范院校面向有志于生態環境教育方面工作的學生開設生態環境教育能力的課程,探索在本科階段開設環境教育專業,在教育碩士增列環境教育方向的可能性,推動生態環境教育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的進程。
要加強教師職后培訓。聯合相關部門,加大對生態環境教育教師的職后培訓的力度,除生態環境部門、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類專題培訓外,還可以在學校的校本培訓中加入生態環境教育的內容,把生態環境教育納入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內容,探索將生態環境教育教師納入教育部門名師培養計劃,開展相關的“國培計劃”“強師工程”“百千萬工程”專項,開展生態環境教育方向的名師工程,促進生態環境教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最后是加大科研引領的力度。支持生態環境教育教師、志愿者開展相關的科研活動,可以通過邀請他們參加有關的教學研究活動,參與相關課題研究,或者在省社科基金課題、省生態環境保護課題、省教育規劃課題設立生態環境教育專項,鼓勵他們開展相關研究促進其專業成長。
課程資源是關鍵
開展生態環境教育,開放共享的課程資源是關鍵。生態環境課程資源包括面向大中小學校開設的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包括高校、職業院校的生態環境類專業課,是學校生態環境教育的主要資源載體。
幼兒園可以依據自身條件開發生態環境教育園本課程;中小學可以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組織教師根據自身專業優勢及學校資源開發學校生態環境教育課程資源,包括校本化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環境興趣小組的實踐課程、共青團、少先隊的志愿服務課程等;高??梢栽趯I基礎上開設生態環境知識課程、生態文明思政課程及環境教育方法課程。
生態環境部門、高校、教育研究機構、生態環境保護類社會組織可以開發面向公眾的生態環境課程,通過職后培訓、社區講座、活動滲透等方式實施生態環境教育。鼓勵餐廳、旅游景區等公眾場所植入生態環境的內容,申報環境教育基地,將生態環境教育融入公眾生活。
生態環境部門可以與高校合作,成立生態環境課程研發與實施平臺,打造“政府-高校-中小學”“政府-高校-社會組織”“政府-高校-社區”等生態環境教育體系,通過高校研發團隊、數字政府平臺打造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教育體系,全面助力生態環境教育工作的開展。(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