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華

今天的中小學生,明天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主力軍。即將于2024年1月1日施行的《廣東省生態環境教育條例》,對學校、家庭、社會的生態環境教育責任做了明確的規定,特別強調生態環境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堅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肇慶新區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新小”),近年來在家校社協同互動、五育融合促進生態環境教育方面做了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之路。
以自然教育為抓手,讓生態環境教育與五育有機融合
生態文明意識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德育內容之一,把生態環境教育融入青少年生命成長,使之成為終身知行合一的行為準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兼濟天下,面向未來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方向。
新小坐落在肇慶新區,是肇慶市、鼎湖區基礎教育“擴容提質”的一項成果,肩負著打造義務教育高地、服務肇慶新區發展的使命。
開辦之初,圍繞地域教育生態環境特點,發掘“肇慶之肇、鼎湖之鼎、新區之新”的豐富內涵,結合學校地處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鼎湖山的獨特資源優勢,確立了“以自然教育融五育”生態環境教育特色,對標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目標,將生態環境教育有機融合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
學校積極投身新課標改革,要求每個學科老師在落實“雙新”學科實踐基礎上,結合鼎湖本土資源,注重學科實踐路徑探索,課例探究不少于10%課時跨學科主題,引導學生“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和實踐”。語文課《走進二十四節氣,做文化的傳播者》,讓學生基于中國二十四節氣農耕文化設計文創作品,引導學生探究物候常識、通過跨學科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數學課《尋找植物世界的角》,讓學生了解各類植物枝葉按一定角度生長的規律,提升小學生數學形象思維力;英語課《At the farm》,結合學校的小菜園要重新進行春耕的要求,讓學生觀察農場培育植物和動物方法,用信息卡和新句型進行英文表達,感受萬物生長的神奇之處。
在摸索過程中,每個學科老師都注重在教學設計與學生素養評價入手,引導學生從周邊生活發現問題,利用寒暑假走向戶外,打造“自然+學科”實踐課程,從真實性構建問題,把教學內容置于真實情境、問題、任務、項目之中,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做,學習和實踐中有成長印記。
在課堂之外,學校還創設了小小科學家、創意編程、機器人搭建三個類別的科學“430社團”,把科技普及與生態環境教育并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管理、自主團隊合作、自主評價迭代成為教與學中最大的改變,在跨學科學習中,學校一改過去課堂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通過物候觀察工程筆記、中英文繪本、親子微視頻、植物貼畫、博物館地圖、植物身份證、科學小實驗報告、思維導圖等不同方式完成項目學習作業。
為持續推進這種項目式學習,2023暑假學校舉辦《十自歌》優勝年級班級、小組個人社會實踐和作品大比拼,同學們交出了“雙碳”科普短視頻、中英文繪本故事、鼎湖山自然導賞等探索作品2000多件,生態環境教育悄然無聲地融入到校園文化、班級生活、學科實踐活動,融入到家庭和社會之中,讓每一位學生在自然教育實踐過程中,得到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家校社協同,讓生態環境教育進家庭
家庭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有力后盾。學校將生態環境教育融五育的學科實踐課程的知識延伸到課室、校園、家庭、社區四空間。
首先,將生態環境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厚植學校育人的生態文明底色。學校直接鏈接鼎湖山國家級自然教育基地,與鼎湖山管理局共建校園生態文明《五感園》教育實踐基地,一方面對校園景觀進行再造,突出人與自然、科學與文化和諧相生的生態環境教育主題,同時,在校園有限的空間內,開辟小菜園、小藥園、小花園、小農田等課本知識與動手能力相結合、與勞動實踐一體化的“第二課堂”,不斷拓展師生的學習實踐空間,讓自然教育向生態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勞動教育等領域延伸,師生的教與學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
其次,注重家校社結合,把關愛生命、重視生態的理念和價值觀有機滲透在課外活動、家庭實踐中。如學校組織親子團、“小導賞”志愿者走進鼎湖山國家級自然教育基地活動,鼓勵親子互動探索植物秘密;鼓勵學生注重挖掘、弘揚地域生態文化,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環境問題;組建志愿者社團,舉辦“鼎湖山+校園小導賞”活動。在實踐中,家長和學校形成共識,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拓展學習實踐空間,師生互動與親子互動,讓孩子懂得學習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
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肇慶市和鼎湖區教育局兩級教師發展中心,在新小先后舉辦了三次觀摩展示活動。學校分別在多個學科展示“項目式學習課例”,這些“學科實踐”課例與傳統課程相比,主要呈現出三點變化:一是空間變化,即課堂知識延伸課室、校園、家庭、社區四空間;二是內容變化,通過設計驅動問題,注重讓學生真實探究所學內容;三是作業形式變化,以作業“學習單”轉變為小組合作探索—呈現“作品”的形式,真正讓學生的學習成果轉化。
以《十自歌》為引導,促家校社三協同出成效
新小“以自然教育融五育”生態環境教育,除了在校內推動,還以《十自歌》作為家庭親子陪伴活動的引導,落實在每一個寒暑假期。
所謂《十自歌》,就是從生活自理、綠色低碳全民行動、親子共讀、親子山川名勝紀錄等10個層面作出指引,讓每個家庭根據孩子特點規劃出180天親子社會實踐主要內容,不斷豐富填滿《十自歌》內涵,創作出植物世界的學習單和身份證、小寵植的工程筆記、升級版的《十自歌》標本、家校聯動的小春游等形式多樣的作品。每年寒暑假學校都會推出根據新形勢要求而升級的《十自歌》項目實踐,通過《十自歌》這種淺顯易懂、操作簡單、易于執行的形式,學校、家長、社會資源以及政府的要求都得到貫徹落實。
新小生態環境教育課堂改革以問題為引導,以任務來驅動,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在推動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面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新小的實踐帶給我們三點啟示:一是農村小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大自然秘密,具備俯首皆是、就地取材的資源優勢,有利于采用“面對真實情景,解決真實問題”的項目式學習模式;二是師生通過項目式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在實際中運用知識、技能或概念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合作、反思和創新能力;三是生態環境教育實踐給學校教育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小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不斷拓展,因為跨學科自主探究的過程,帶來了小學傳統作業樣態的變化——它不再是單靠老師布置的卷面習題,自然而然生成各種作品(產品)系列、文創樣式、實驗報告。(作者系馬克漢姆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