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群

主題性雕塑是國家與民族發展的立體史詩,鑄牢了國家的時代精神與永恒價值。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大型主題性雕塑項目在塑造中國形象、展示中華審美、凸顯民族風格、熔鑄時代精神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題性雕塑是國家與民族發展的立體史詩,鑄牢了國家的時代精神與永恒價值。進入21世紀,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型主題性雕塑所采用的材料和工藝也在不斷拓展和創新,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面對未來,科技的進步也帶來了當代材料與工藝的日新月異,如何用好當下的材料、工藝與技術是我們在雕塑創作中需要重視的一大問題,但同時也不能忽略中國傳統材料與工藝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政治和思想等層次上的獨特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將其同當前文化發展的使命與任務相結合,回應了時代關切。一是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指明堅定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尊重、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是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人認識世界、思考問題、待人接物的深刻影響,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撐,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也是打造強大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材料與工藝是連接當代雕塑藝術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之一,所以我們在將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與藝術創作結合的同時要想講述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中國精神,也要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物質文化與中國雕塑藝術創作之間的互動關系。因此梳理好中國傳統物質材料與工藝在雕塑藝術和視覺文化中的持續作用是當代中國大型主題性雕塑步入下一發展階段必須深入研究的關鍵問題。
自古以來,材料與工藝對雕塑作品的藝術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傳統的工藝與材料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中國歷朝歷代的每一時期都有新的傳承與應用。現如今在各種雕塑創作當中,中國傳統物質文化在當代雕塑創作之中的運用越來越少,尤其是在大型主題性雕塑的創作中大家首要考慮的也是耐久、結實、防水防潮、遠程運輸、安裝成本等實際問題,常常忽略了對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漸漸忘記了古代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保留至今的大型組雕的存在。因此,加強對傳統材料與工藝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思考新時代主題性雕塑對傳統材料與工藝傳承與應用時,我們應當從創作實踐出發,以熔鑄中華魂為目標,針對主題性雕塑發展中的現實問題:材料單一、科技創新不足、制作工藝系統研究匱乏等問題,一方面我們要探索當代主題性雕塑與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的動態關系,傳承借鑒古代優良的、精湛的工藝傳統,加強學脈師承引領;另一方面我們要結合現代科技,總結當代大型主題性雕塑創作的優秀經驗,系統梳理具有時代精神的工藝材料和形式語言,不斷探索新技術、新媒介的特性與運用方式,加強數字技術、大型動態雕塑、聲光電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應用,拓展學科本體性探討,探索跨學科的研究與實踐思路。另外,實踐者們也不能丟掉對理論的研究與學習,在合理運用之前我們要分析研究中國傳統材料在中國雕塑藝術創作中的審美意義和物質性能。最后,還要重視其在精神層面上的意義與作用,通過對當代主題性雕塑所運用到的各種新型與傳統材料及其藝術特性的考察和梳理,總結當代大型主題性雕塑創作的優秀實操經驗,在雕塑本體語言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跨學科的研究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并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深刻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地位,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因此,我們雕塑藝術工作者在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完善中國當代主題性雕塑對于材料工藝系統的全面的研究,運用科技的同時重視其對傳統工藝的現代轉換,進一步完善主題性雕塑創作規律、學術脈絡和學科體系建設,為新時代中國主題性雕塑的創作與研究提供更為豐富的解決方案與理論反思,為構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時代價值與文化意義作出積極的貢獻,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為中華文化再次迸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助力!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