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道成 劉偲睿
“?!笔恰斑纭钡慕粽`用,而“哏”是相聲曲藝藝術中的重要表現形式,有著逗趣和引人發笑之作用,因而“?!币灿杏哪溨C的特征。由于“梗”的傳播需要依賴大量用戶主動傳播,因此梗文化誕生于互聯網發展出較大規模的社交媒體的時期。比如早期的新浪網、BBS以及后來的百度貼吧等,《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大話西游》等一系列網絡短片、電影成了互聯網早期的經典“?!?為廣大網民所熟知。梗文化也因其裂變式的傳播特點,從網絡社會到現實社會、從年輕人到老年人、從亞文化到主流文化實現了全覆蓋[1]。但是青年仍然是梗文化的生力軍,他們更加善于通過縮略字詞、諧音替換等加工方式,對現有詞句進行“再加工”,創造或捧紅層出不窮的網絡“?!?,口口相傳之間,“?!币琅f是年輕人的“語言游戲”。因此,筆者從青年的視角研究網絡梗文化的基本構成及其實踐邏輯,進而對現有的網絡梗文化提出引導建議,推動網絡梗文化良性發展。
“?!笨梢允且粋€詞、一張圖,也可以是一段話、一個肢體動作。梗是某種身份確認或者情感相通的語言或動作符號,圍繞它所產生的文化意象便是梗文化[2]。筆者將從話語體系、行為方式以及人物主體分析網絡梗文化的基本要素。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豐富的內容呈現形式帶來了互聯網語言結構、語言形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的多元化特征。而網絡梗文化的語言體系在短視頻、直播等新型媒介形式中得到豐富和發展。首先,網絡梗文化中出現了如“我太難了”“是我站得不夠高嗎”等口語體、“YYDS”“ZQSG”等英文字母縮寫體、“打工人”“小鎮做題家”等標簽體等等;其次,網絡梗文化的語言形式不再只是單純的文字語言,而轉向圖片語言、聲音語言、視頻語言等豐富的語言形式,例如變形記主人公王境澤的一句“真香”作為視頻配音在短視頻平臺廣泛使用;最后,網絡梗文化的語言表達不再只是純文字的表達,而是在說梗、用梗時習慣性地附加豐富的情感、語調和面部表情。例如人們在說“家人們,我純純無語了”的梗時,一定會習慣性歪嘴、翹起食指和大拇指且重讀“純純”二字。而網絡梗文化多樣化的語言體系也使得其更具娛樂性的特征。
網絡梗文化的行為方式包括造梗、刷梗以及玩梗等。刷梗是指大量、重復地在互聯網上對一個梗進行傳播,玩梗即表示對于原有梗的再創造。新興媒介的發展賦予了青年們更多的行動空間和不同理念之間碰撞交流的機會,這使得網絡梗文化的造梗、刷梗、玩梗等行為方式在更具創造性的同時也更加自由、多樣。例如女明星古力娜扎在頒獎典禮時的一句“窮哈”火爆全網。在刷梗、玩梗的過程中網民創造了“窮哈”的鬼畜視頻,抖音網友編寫了“窮哈哈”的歌曲,“窮哈”也被用作文字評論對他人發出嘲諷?!案F哈”梗在網民的刷梗、玩梗的過程中被衍生出了多種表現形式以及豐富的意涵,吸引人們的關注也釋放著快樂、嘲諷等情緒。但是,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以及網民的匿名性,刷梗、玩梗等一定程度上不受現實社會中道德秩序的約束,網民的梗文化行為也表現出非理性的特點[3]。以情緒發泄為造梗、刷梗和玩梗的行為邏輯,往往造成網絡暴力等觸及道德底線甚至違法犯罪的行為。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青年以其包容的視角將網絡梗文化的焦點對準了平民大眾。一方面,網絡梗文化的中心人物不再局限于新聞熱點事件的名人、明星等,而是走向了平民化的道路,將網絡梗文化的鏡頭對準了生活中平凡的普通人,對準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幽默、滑稽與戲謔的現象。例如“窩窩頭,一塊錢四個”的梗就來自網友隨手的拍攝,視頻中賣窩窩頭的東北大爺成了熱梗的中心人物,引得網友們線上模仿其語氣、穿著,線下找賣窩窩頭的大爺拍視頻,買窩窩頭打卡。另一方面,“網紅”本就是“梗文化”的中心人物之一,他們通過搞笑的形象、夸張的言論來造梗、玩梗,展示自身的獨特性,并引發受眾的關注。如“郭老師”“完顏慧德”等網紅帶來了許多網絡熱梗,掀起了一股刷梗、玩梗熱潮。而“網紅”的低準入門檻也讓更多的普通人走向出名的道路,這使得梗文化的主體愈發的平民化與多元化。
基于梗的基本內涵與網絡梗文化的基本要素,新媒體時代的青年網絡梗文化創作空間廣闊、創造活力空前、受眾群體龐大,其傳播邏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網絡梗文化是青年向外界獲取社會認同的工具。青年作為網絡的生力軍本就渴望被看見、希望被關注,而網絡梗文化多元化的話語體系所帶來的沖擊力、趣味性則給了他們獲取社會認同的有效途徑。許多青年開始主動在生活中挖梗、為熱點事件造梗、追隨潮流刷梗以及創造性玩梗。一方面,青年在自己的興趣圈層里追隨潮流刷梗、玩梗,從而獲得獨有的身份認同并且被關注。對于同一圈層的成員,梗的最大魅力在于看破不說破、心照不宣。梗作為不同亞文化圈層之間的獨特標志,構成了群體內部進行身份識別的“暗號”。對于同一圈層文化內部成員來說,只要對上了暗號,我們就是一家人[4]。另一方面,標新立異的表達方式有利于吸引“圈外人”的關注和認同。例如,“絕望的文盲”一詞來源于演員王一博在電影首映禮的采訪。作為電影主演的他,在回答一個關于角色的簡單問題時,由于他沉默、尷尬和結巴的回答被網友戲稱為“絕望的文盲”。由于“絕望”“文盲”對王一博當時狀況的形容非常貼切且極具戲謔和嘲諷,這個梗開始破圈,更多的網友開始加入尋找娛樂圈中其他“絕望的文盲”的隊伍當中,并對娛樂圈中明星享受著超高價片酬的同時卻不認真研讀劇本、缺乏底蘊內涵的現象展開討論。央視網發表評論《絕望的“文盲”能演好戲嗎?》讓這一網絡熱梗再次出圈,獲得了更為廣泛的社會認同。在日常的交流中,網民用梗來進行表達,不論是有人接梗還是自身標新立異的表達,都意味著被注意與被認同。
梗文化實踐是網民自我釋壓、獲得文化自救的有效渠道。現代社會的青年面對升學、就業、婚姻等各方面與日俱增的社會競爭壓力,焦慮已成為青年群體中的普遍現象。梗文化為現代青年的群體性焦慮提供了有效的釋壓路徑,青年試圖通過正向暗示、自我和解、自我麻痹的方式,探尋消除壓力與脫離困境的可行路徑。路徑探索主要體現為以下幾種話語形態:一是通過鼓勵式話語進行積極暗示。比如,“勇敢牛牛不怕困難”“奧利給”“加油打工人”等網絡熱梗成為人們在做一件困難事情之前自我激勵的話語。在青年知識水平、認知水平逐步提升的今天,人們并非不懂長篇大論的雞湯、格言所講述的人生道理,而是快節奏的生活以及面對殘酷現實的無力感讓他們選擇用更為直接且簡潔的打氣式短句替代曾經爆火的心靈雞湯、人生格言,解逃避畏縮之困。二是通過自嘲式話語進行自我和解。例如“小鎮做題家”指的是出身小鎮,通過埋頭苦讀和擅長應試躋身名?;虼蟪鞘星夷壳吧畈蝗缫獾娜恕.斶@個梗在豆瓣上被提出來之時,隨即引發廣泛的共鳴,許多人因為這個梗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開始借“小鎮做題家”進行自嘲,而他們的真正意圖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自我貶低,而是在找到了同類,明白了背后的問題難以解決后,與如今對生活不滿意的自己和解,停止內耗,解自我懷疑之困。三是借助戲謔式話語進行自我麻痹,通過“我佛了”“咸魚”等話語,將自己與拼搏奮斗等行為隔開,用“平庸”將自己麻痹,接受現實,主動跳出焦慮的桎梏。
網絡梗文化也是青年在網絡社會進行社會參與的窗口。青年作為網絡世界的主力軍,社會責任感、主人翁意識等讓他們積極地進行社會參與,且現代網絡時代的青年已經褪去了“正面沖突”和“公然抵抗”的色彩[5],而網絡梗文化具有娛樂性的話語體系以及創造性的表達方式則給予了青年更加溫和地進行社會參與的窗口。例如“一爽”“雪糕刺客”等網絡熱梗的火爆,表明青年正用戲謔和諷刺的語言表達著社會現象的不滿情緒,也在不斷用“XX刺客”“XX等于一爽”等衍生梗監督著雪糕亂定價、娛樂圈天價片酬的調查與處理過程。
文化領域的“收編”是指主流文化對亞文化進行柔性遏制、招安以及整合的過程。伯明翰學派將對亞文化的收編分為“意識形態收編”和“商業收編”,網絡梗文化作為亞文化的一種,也經歷了這兩個過程。而新媒體時代,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商業資本之間的不平等的地位逐漸被緩和,他們逐步從單向收編走向融合道路。
網絡梗文化與商業資本的融合既包括商家用梗做廣告營銷,也包括網絡梗文化主動將商品作為造梗、玩梗的素材。一方面,商家為了宣傳營銷往往通過造梗以及將現有的梗剝離其原有場景進行再造,讓受眾自發刷梗、玩梗,實現裂變傳播,讓梗成為某一品牌或者商品的“記憶點”。例如麥當勞改名金拱門、蜜雪冰城創作主題曲、椰樹等商家借助“擦邊”視頻實現品牌曝光,從而達到和投放廣告一樣的效果。另一方面,網絡梗文化將視角對準商業廣告、商品等進行造梗。例如B站網友們將成龍的霸王洗發水的視頻做成鬼畜視頻,“duang”的梗一時間風靡網絡。在流量當道的互聯網時代,商業資本與網絡梗文化的融合成為雙方獲取流量、獲得注意的有效途徑。
新媒體時代為網絡梗文化與主流文化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網絡梗文化有了更多對話主流文化的機會,主流文化也多了更多觀察、理解網絡梗文化的視角。主流文化主動參與到網絡梗文化的活動中,主動引導造梗和玩梗,以低姿態的娛樂性、創造性吸引青年群體的注意,引起情感共鳴。公安媒體借助直播平臺與各路主播連線,見面即問“您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了嗎”,平常在直播里嘻哈搞怪的主播在見到警察之后立馬變得正經。極大的反差帶來的趣味性使得受眾紛紛進入公安的直播中,“您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了嗎”的梗也不斷被受眾和主播模仿并傳播。代表主流文化的主流媒體主動造梗的行為讓國家反詐中心APP的宣傳效果極佳。此外,主流文化還通過玩梗參與到網絡梗文化的活動當中,借助網絡梗文化活潑自己的表達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年群體。例如共青團中央、央視軍事的抖音號,借助抖音的熱門歌曲剪輯鬼畜視頻,央視新聞曾多次在新聞標題中使用“YYDS”,如《400次!長征火箭YYDS》等,用網絡梗文化活潑的表現形式承載嚴肅的主流內容,讓主流文化在網絡梗文化的助力下更加深入青年群體的內心世界。而網絡梗文化也主動破圈積極與主流文化融合,因為網絡梗文化有著獲取社會認同的生成邏輯,而主流文化能夠助力網絡梗文化拓寬其受眾面,獲得更多圈層的社會認同。在火神山醫院建造時期,央視頻開通了建造方艙醫院的慢直播。網友們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給施工現場的設備取名為“嘔泥醬”“藍忘機”等等,青年的趣味梗通過央視網的主流平臺走向了更多年齡層次的受眾,網絡梗文化由此實現破圈。網絡梗文化在主動破圈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廣泛的社會認同,通過與主流文化的結合實現傳播模式創新的可能,在交流融合中實現互利共贏。
青年網絡梗文化豐富了網絡環境,但造爛梗、濫用梗和亂玩梗的現象給互聯網以及青年自身帶來了諸多問題。一是網絡梗文化的濫用與亂玩造成本意曲解、阻礙問題的解決;二是網絡梗文化成為追逐流量的工具,爛梗頻出污染網絡生態,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青年梗文化需要得到健康有序的引導。
網絡梗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融合不應停留在淺層次的造梗、刷梗、玩梗的行為上,應當建立平等對話的理念,交流、認識、理解雙方文化背后真正的意涵,讓網絡梗文化與主流文化走向深度融合。平等對話是指主流文化在走向網絡梗文化的過程中,應當尊重網絡梗文化多樣化、娛樂化的話語體系,學習其創造性的行為方式,把視角投向更平民化、多元化的群體,從而防止造的梗在青年的文化土壤中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而網絡梗文化在破圈的過程中不必一味迎合,應當保持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并進一步汲取主流文化中正向的價值觀念,從根本上杜絕爛梗的出現。
梗文化作為青年獲取社會認同、意見表達、自我釋壓的重要工具,是反映青年整體狀況的晴雨表。“小鎮做題家”“打工人”“雪糕刺客”等等這些都是青年在用戲謔、諷刺的方式向社會獲得認同、表達意見和自我釋壓,梗文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而以梗為窗口,關注、分析并理解青年的焦慮和壓力,有利于對癥下藥,給予青年更多的幫助,從而使梗文化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
面對“流量為王”的互聯網現狀,許多嘩眾取寵的爛梗層出不窮,梗的濫用污染著互聯網生態。面對爛梗以及網絡流行梗濫用的問題,首先,主流媒體應當把握話語的“先聲”權,及時對爛梗進行批駁,對網絡熱梗進行引導,明確網絡梗文化的價值底線。其次,主流媒體應當適當地指定“命題作文”,劃清青年梗文化創作、傳播的邊界,進而產出更多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良性網絡流行梗。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推出的“一起向未來”“冰墩墩、雪容融”專題,鼓勵網絡用戶以此為主題盡情創作,讓北京冬奧在網友造梗的行為下頻頻出圈,梗文化成為重要的正向宣傳工具。最后,應當為梗文化提供良好的技術與制度環境,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技術,及時監測爛梗的出現和傳播狀況,用算法減少爛梗的推薦次數,強制性地沉入數據的湖底。同時也應當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規范,對造爛梗以及惡意刷梗、玩梗的行為進行處罰,從制度與技術兩個層面杜絕爛梗,為網絡梗文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網絡梗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以標新立異的方式將青年推向大眾視野,也幫助青年排憂解難、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爛梗以及“濫”梗也在模糊著真相、污染著網絡環境,扭曲著青年的價值觀。我們需要建立起對網絡梗文化的正確認識,用尊重的態度、平等對話的理念,正視網絡梗文化背后青年的情緒以及社會心理,從技術和制度的角度為梗文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幫助網絡梗文化形成文明的話語體系、規范化的行為方式并向公眾推出積極正面的人物主體,引導網絡梗文化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