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伍文 成正蓉 嚴 峻 周圣浩/江蘇省泰興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泰興市積極探索“一核五區多園”發展路徑,努力把農業園區示范建設成農業現代化“樣板間”,園區在規模效益、科技推廣、產業帶動、綠色發展等方面不斷提升,推動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建設和發展,先后創成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1個,泰州五星園區1個、四星園區2個、三星園區9個。園區類型包括綜合類、糧食產業類、蔬果園藝類、農牧結合類、特色水產類、休閑農業類等。
規模效益持續提升。泰興農業園區規劃面積總計50萬畝,建成20萬畝(核心區面積10萬畝),入園企業達到97個,種植、養殖等經營大戶達到403戶。園區規模以上設施農業面積占全市設施面積的65%,生豬、家禽的規模養殖量約占全市規模養殖的60%,高效設施林果面積占全市的50%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占全市的41%。2022年,全市泰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園總產值達124.81億元,其中農產品加工產值達73.46億元,農業園區主導產業產值占比90%。
科技示范有效增強。泰興把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新科技的示范載體,切實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和推廣。2022年,共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84個(項),推廣面積達34萬畝。園區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的輻射源,周邊農戶逐步加入園區合作組織,依托園區平臺,發展高效農業。園區共輻射帶動農戶56500多戶,輻射帶動面積達14萬畝,輻射帶動區域內人均增收3050元。
產業特色日益凸顯。泰興轄區鄉鎮(街道)根據資源稟賦,結合區位特點,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主陣地,圍繞優質稻麥、生態畜禽、特色水產、林果苗木、休閑娛樂等產業,加大發展推進力度,全市農業產業布局更為優化,區域特色更為明顯。成功打造以曲霞、虹橋為亮點的優質稻米生產區,以濱江、新街、廣陵為亮點的蔬果園藝生產區,以新街、古溪、黃橋為亮點的畜禽生產區,以姚王、根思為亮點的特色水產生產區,以張橋、宣堡、黃橋為亮點的休閑農業體驗區,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加速形成。
綠色發展更加鮮明。泰興堅持把提升質量、創設品牌作為園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模式一體發展。積極推進農膜、農藥廢棄物回收,加強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努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鼓勵園區業主注冊商標,申報認證綠色無公害產品,加強營銷推介,目前,園區已注冊、認證綠色、商標180多個。泰興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內的江蘇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技術支持下,形成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豬-沼-果蔬糧-電”循環高效“洋宇模式”。
完善園區運行機制。邀請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院校,進一步完善各園區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和強化特色打造,促進園區間的協同發展。各鄉鎮均設立園區管理委員會,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園區建設,引進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新街、黃橋、濟川、濱江等園區設立了園區開發運營公司,具體負責園區資產管理、投資管理、商務咨詢、會展服務以及農業科技咨詢等事務。各園區下設相關經濟合作社128個,探索建立合作社“帶頭人”或“經理人”制度,對外打通市場, 對內聯通業主,帶動農業產業發展。
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堅持對園區的主導產業和實施項目進行重點扶持,財政資金重點向園區傾斜,拿出專項資金對當年新發展農業重大項目、農業“三品”及基地認證、農業品牌建設等工作進行扶持,2022年用于園區產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投入達6800萬元。同時,持續加大園區建設獎勵力度,出臺專門考核獎勵文件,明確對創成江蘇省級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的園區一次性獎補20萬元,對創成泰州市級農業產業園的園區一次性獎補10萬元。對泰州市認定的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示范園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和10萬元的獎勵,鼓勵園區創先爭優、提檔升級。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將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設施農業、高標準農田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向園區傾斜,整合各類項目資源,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一部分發展速度快、運營質態好的園區進一步強化建設科技服務中心、冷藏保鮮庫、蔬果分揀中心、工廠化育苗中心、農資直銷店等配套設施。虹橋糧食產業園區新建10000平方米的原糧稻米庫,6000平方米大米生產車間,購置先進的成套碾米、拋光、色選和烘干等設備,年加工大米5萬余噸;濱江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建設面積4700平方米、庫容量15萬噸,總投資2250萬元的冷鏈中心;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成集綜合管理、游客接待、質量檢測、智慧農業、農技培訓、電商交易、產品展銷等功能于一體的3200平方米農業綜合展銷服務中心。
強化項目招引培育。高度重視項目招引,堅持招引與培育“內外兼修”,以工商資本、民間資本投入為主導,財政資金獎勵扶持為引導,鼓勵企業、能人積極投資,有效破解資金投入“瓶頸”。2022年新建重大項目41個,總投資40.1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200萬美元。成功爭取國家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項目資金3250萬元。設立“泰興盛銀‘鮮食之都’產業基金”和“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產業基金”2個10億元級產業基金。2023年新招引1000萬元以上農業產業項目18個,總投資24.23億元;江蘇蛋小二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市綠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多鮮食品(泰州)有限公司等一批優秀企業入駐園區。
注重科技示范引領。加快物聯網、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示范應用,累計建成泰州市級以上數字農業農村基地83家,配備自動駕駛(輔助)導航設備105臺、無人植保機510臺。密切與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人才團隊聯系,加強產學研用合作,促進農業技術自主創新、集成應用、成果轉化,市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共建中國(江蘇泰興)農產品未來加工創新研究院;新街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立泰興蘿卜科技小院,并與省農科院合作建成全省最大的蘇紫黑豬繁育基地;姚王現代漁業產業園依托上海海洋大學,建立現代化河蟹育種中心。
拓展聯農帶農渠道。園區通過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帶領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廣大農戶抱團發展,形成農業產業“新雁陣”。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7萬多名,組建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個、泰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2個。同時,積極創建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建立訂單收購體系,帶動農民分享增值收益。部分園區探索建立了以土地、勞動等要素入股分紅的模式,有力帶動了村民收入增加,各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本地平均水平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