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節榮 邱孟根/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農業農村局
2023 年以來,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針對村級資源底數不清,合同承包情況不明,集體賬務核算不規范等突出問題,開展深化清產核資工作專項行動。以創新的思維、有力的舉措、精準的方式,掃盲點、治痛點、通堵點、攻難點,化解了矛盾、促進了和諧,盤活了資產、激發了活力。
頂層設計,強化指導。一是抓好頂層設計。制定出臺《贛榆區開展清產核資專項行動深化五項監管機制工作實施方案》《贛榆區清產核資問題清收整改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進一步明確清產核資工作目標任務、方法步驟、工作舉措,為有序、有效推進全區清產核資工作提供保障。二是抓好業務培訓。開展清產核資業務專題培訓、以會代訓、研討交流12 次共300余人次。重點培訓清產核資主要內容、方法步驟、操作流程、把握原則及清查方式,推動鎮村清產核資工作有序開展。在全區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先后到相關鎮進行面對面培訓,提升培訓實效。三是抓好業務指導。根據區具體工作安排,組成三個業務指導組,深入鎮村做好清產核資的業務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全區面上工作有序推進。四是抓好核查督查。一方面,抽調精干力量,對“三資”清查,問題清單篩查到位情況進行核查,看進度、查不足、促完善,確保工作到邊到位。另一方面,定期不定期組織督查,督促鎮村把握進度、保證質量、注重效果,發現問題立行立改,保證清產核資工作質量。
壓實責任,穩妥推進。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黨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鎮人大主席或黨委副書記牽頭直接推進,鎮紀委協助推進,層層壓實工作責任。二是優化清查方式。嚴格自上而下,鎮黨委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逐村逐項清查清收,定期通報,壓實責任、形成動力。三是分級壓茬推進。區級調度層面,成立辦公室,抽調業務骨干專班日常辦公,做好業務指導、溝通銜接。鎮級推進層面,黨委書記親自部署,鎮人大主席或副書記靠前指揮。成立“一辦五組”,即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資源資產實地核查組、資金賬務清查組、清收清繳規范組、工作推進督察組、信訪維護穩定組,分工負責、協同推進;同時,抽調站所、村會計410 余人,集中辦公,走村串戶系統清查摸底,做到集體家底摸得細、摸得準、摸得全。
找準問題,抓住重點。針對突出問題,狠抓清資源、清合同、清資產、清賬目四個關鍵。一是清資源。資源管理一直是集體“三資”管理的盲點。引入第三方,對家庭承包地以外的村集體所有的承包耕地、園林用地、養殖用地、坑塘水面、廠企用地、四荒地、特殊用地及宅基地,按地塊進行全面測繪,繪制村級測繪圖,形成一村“一張圖表”。標明資源名稱、資源狀態、承包人、承包人性質、承包年限、起止日期、承包面積、年承包費、繳納方式、已繳納金額、合同形式、項目編號等。二是清資產。資產清查是重點。對集體資產逐項清查,摸清管理現狀。全面盤點,對盤盈盤虧資產查明原因,達到賬實相符;同時對黨群服務中心、電灌站、標準化廠房等村集體不動產分項定位標注。對已承包的資產,列示資產名稱、使用狀態、承包人、承包人性質、承包年限、起止日期、年承包費、繳納方式、已繳納金額、合同形式、資產類別、項目編號等,以便導入平臺。三是清合同。合同清查是難點。各鎮針對村合同管理不規范的狀況,重點核查合同履約情況,利用“一圖清”數據資源,逐地塊比對承包合同年限、面積、繳費等情況,逐一登記建立臺賬;承包費清查按照總體倒查20 年的標準,既查清賬內,又查清賬外,徹底盤清歷史陳賬,為規范承包提供依據。四是清賬目。“包包賬”“斷頭賬”是基層管理的堵點。本著兼顧歷史、適度從寬、尊重民意、依法辦事的原則,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按照“當面開封、全程錄像、成員議事、依法處理”要求,既統一把握政策尺度、集中化解遺留問題,又分類施策、區別對待,有效消除“賬外賬”,保證村集體核算體系完整、集體資產安全。
弄清了家底,把握了現狀。一是集體“三資”家底清晰。全區455個行政村完成資源、資產、資金清查工作。清查項目數107751 個,其中清查集體資源79.46 萬畝;清查承包合同56347 份;資產盤盈2350筆、金額28310.71萬元,盤虧5049筆、金額9759.53 萬元,核實集體資產27285 筆、金額182434.13 萬元;清查不良債權10647 筆、金額15876.5 萬元;清查無效債務6078筆、金額20466.8 萬元。二是查擺問題到邊到位。鎮村根據清查問題清單、工作清單和責任清單,對單銷號,進行清收整改。截至目前,全區清收土地面積2.36 萬畝;已處理“包包賬”234 個、理順財務收支7702.78 萬元;核銷不良債權9996 筆、金額11387.22 萬元,清收債權6861 筆、金額9286.23 萬元;核銷無效債務5708 筆、金額18046.80 萬元,已償還債務5555筆、金額28399.68 萬元。
盤活了資產,激發了活力。一是規范農村產權交易,為集體開源。將清收的農村集體資源資產通過省產權交易平臺統一對外發包,實現“應進必進”,獲得了超過線下交易的溢價收入。自2022 年開展清產核資以來,通過平臺交易共成交項目數22580 個,成交額6.8億元,實現總溢價收入7695 萬元、平均溢價率12.8%,村均17 萬元。二是推動“小田并大田”,為集體聚財。針對集體公共零星地塊多、小塊發包多的情況,將零星地分類清收盤活,能發包的統一公開發包,放大集體收益。三是規范工程發包,為集體節支。通過產權交易平臺統一對外招標,成交涉農項目數2665 個,成交額2.39 億元,節約支出3080 萬元。四是邊清邊改,為基層治理“強身”。截至目前,資源類問題已整改41741 個,整改完成率86.67%;合同問題整改26376個,整改完成率為70.49%;清收資源及規范各類承包合同增加集體收入1600.85 萬元,清收各類拖欠承包費6974.48 萬元。資產問題整改7235 個,整改完成率97.13%。資金問題已整改29041 個,整改完成率99.68%。
健全了機制,推動了發展。按照數字賦能鄉村治理要求,打造農村集體“三資”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了“四網”融合。具備四大功能:一是數據平臺。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數據集成,成為無須交接的農村集體“三資”臺賬,可查詢村集體“三資”相關數據。二是預警平臺。在合同承包、債務管理、財務收支等方面,提前預警,早干預、早處理,提高管理效率。三是監管平臺。通過數據推送,比對分析,發現薄弱環節,堵塞財務漏洞,提升監管水平。四是公開平臺。配置村務公開二維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通過掃描可以直觀了解村集體“三資”概況、資產資源利用現狀和發包管理現狀、資金收支流水,實現“碼上監督”、網上互動。平臺的搭建與運行,實現了集體家底“一圖清”,管理現狀“一點明”,合同預警“一鍵靈”,社情民意“一碼行”。靶向管理盲點,從根本上消除基層微權力尋租空間,實現集體資產無縫隙管理。進一步夯實了基層治理基礎,有力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