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瀟瀟 柳 青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農業農村局 貴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是建立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獨特農產品資源優勢的基礎之上,權益不屬于農戶或企業、機構所有,而是為區域范圍內農戶、企業和機構等共同使用,使農產品和區域形象、美譽度獲得協同發展的農產品的公用品牌。
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形成,具有促進所在地區域范圍內生產、消費和管理多贏的積極作用。它是使區域內分散在千家萬戶的農產品快速聚集、快速商業化的一種有效途徑。
素有“千年貢茶、百年金獎”之美譽的都勻毛尖,是百年中華老字號茶葉品牌,早在明代就被列為上貢佳品,深受明崇禎皇帝喜愛,曾賜名為“魚鉤茶”。1915年,都勻毛尖與貴州茅臺同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56年,毛澤東品嘗后親自命名“都勻毛尖茶”;1982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2010年,榮獲“上海世博十大名茶”;2017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2018年,榮獲中國茶葉區域品牌價值十強;2020年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2022年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都勻毛尖茶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在2022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政策支持上,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南州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等政策文件,把茶產業作為富民興州的主導產業加以扶持。州級財政對茶葉重點縣給予每年1000萬元以上、其他縣每年5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扶持,每年整合2億元以上項目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大大增強了產業發展動能。培育出都勻、貴定、平塘、甕安、惠水、獨山、三都、羅甸等8個產茶核心縣,成功創建10萬畝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6·2萬畝有機茶認證基地,11萬畝歐標茶認證基地。
政府助推都勻毛尖茶品牌建設。黔南州明確提出了全州主推“都勻毛尖”品牌的發展戰略,成立了“都勻毛尖”品牌建設和管理委員會,構建了都勻毛尖茶綜合標準化體系,先后向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請注冊了“都勻毛尖茶”證明商標,向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申報了“都勻毛尖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011年6月,黔南州茶葉協會討論通過了《黔南州茶葉行業自律公約》。2014年2月通過了《黔南州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貴州省黔南州成為繼福建省之后全國第二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個為茶產業立法的地區。2015年出臺了《都勻毛尖證明商標管理辦法》。2018年,都勻毛尖茶官方網站正式開通運營,成為“都勻毛尖”區域公共品牌重要的推廣平臺。2019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批復“都勻毛尖”商標予以馳名商標擴大保護。各級部門積極推動企業品牌建設,目前,全州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802家,其中龍頭企業7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0家),獲都勻毛尖證明商標授權企業113家,SC認證企業107家,獲外貿資格企業10家,精制加工企業18家,精深加工企業8家,清潔化生產線109條。
加強“都勻毛尖”品牌管理,規范使用“都勻毛尖”公用品牌標識,構建了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質量、統一宣傳、統一價格、統一標準的“六統一”品牌管理體系,提升“都勻毛尖”品牌競爭力。按照“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主導”的原則,持續發力全力當好引領黔茶出山“火車頭”,抓宣傳造勢,在央視等主流媒體及高速鐵路、景區等投放都勻毛尖廣告,建成都勻毛尖官方網站;推動州內茶企與省外茶企合作,推出“中茶牌”都勻毛尖茶,實現線上線下、省內省外融合發展。在亞洲最大茶葉集散地廣州南方茶葉交易市場建立了都勻毛尖南方運營中心,在上海核心商圈徐家匯建立了都勻毛尖體驗中心。“都勻毛尖”區域公共品牌價值從2014年的13·78億元提升到2022年的43·74億元,首創歷史新高。
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的發展格局。實現茶旅一體化發展,黔南州年接待游客量近80萬人次,旅游收入2·7億元,帶動周邊群眾實現年戶均增收2635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5%,位居全省第一。全州涉茶人數40·86萬人,涉茶農民人均年收入1·35萬元,通過茶產業帶動貧困戶14 655戶51 420人實現穩定脫貧,人均增收1314元。全年茶葉銷售額達84·96億元,出口量達1300 t,出口額達6900萬元。
近幾年“都勻毛尖”品牌度、知名度、認可度大幅提高,但整體效果與國內其他名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022年4月12日,由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中茶所《中國茶葉》雜志、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茶業品牌建設專委會、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等聯合開展的“2022年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研究結果正式發布,該報告對126個茶葉品牌進行了評估。從品牌價值的排位上看,2022年“都勻毛尖”排第12位,與第9、第10位相比,品牌價值分別差1·93億元、0·25億元,努力進入前十并非難事。從品牌評估價值看,2022年都勻毛尖的品牌價值為43·74億,較2021年增加3·54億。與排名前三的“西湖龍井”(浙江)79·05億、普洱茶(云南)78·06億、“信陽毛尖”(河南)75·72億相比,分別少35·31億、34·32億、31·98億,差距較為明顯。
雖然經典、天下、貴合紅、中縵、黃紅纓等一批大型龍頭企業落戶黔南,但與吳裕泰、天福、杭州藝福堂、張一元、武夷星等茶企相比,黔南州茶葉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市場競爭力較低。“都勻毛尖”現在雖有40家省級龍頭企業,但規模均不大。“都勻毛尖”優質茶葉企業品牌少,品牌個性不突出,“有名茶無名牌”現象較突出。目前,都勻毛尖茶僅有“都勻毛尖”區域公用品牌1個中國馳名商標,而普洱茶有“龍生”“普秀”“帝泊洱”3個中國馳名商標,“信陽毛尖”茶企品牌已擁有6個中國馳名商標,黃山市茶產業擁有“新安源”“猴坑”“謝正安”“六百里”“松蘿山”“老家謝茶”“紫霞”中國馳名商標7個。
目前,“都勻毛尖”區域公用品牌歸政府運營管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企業品牌整合難、授權部門監管難、產品執行標準統一難、品牌宣傳力量整合難等問題。縣(市)企業各自為政,注冊商標過多導致品牌混雜。一些企業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都勻毛尖”公用品牌的聲譽。另外,“縣縣有名茶”,但無名牌,市場認可度、認同感不高。
以“都勻毛尖”為引領,加大核心基地提質增效,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做大品牌運營,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不斷提升“都勻毛尖”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確保“都勻毛尖”穩居“全國綠茶品牌第一方陣”“貴州綠茶第一品牌”。
推廣“茶、林、草、豆”配套的茶園立體生態系統發展模式,有效提升管理水平。開展茶園綠色防控,推廣茶園病蟲害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綜合防控技術。確保茶園提質增效和質量安全,實現茶園單產單價雙提升。
合理劃定“都勻毛尖”核心產區,全州以螺絲殼(都勻)、團山(都勻)、云霧(貴定)、大塘(平塘)、龍塘(惠水)等茶山為主,推出一批都勻毛尖基地品牌,通過掛牌保護、建設溯源體系等措施,提升核心茶區整體形象和經濟效益。
廣泛動員全州茶葉企業開展知名品牌創建,做精一批“都勻毛尖”企業精品品牌。開展“都勻毛尖”企業品牌評選活動,并重點開展品牌推介,以企業品牌推動國家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等創建。同時,支持其他茶企做大做強,以品牌優勢搶占市場。
鼓勵茶葉企業在“都勻毛尖+企業品牌”體系下,做好系列產品,推出“都勻毛尖”企業品牌主打產品,針對不同消費市場推出不同特色產品,推出一批適合國外、國內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品牌產品。
重點支持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茶葉企業,構建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支撐的聯合體,形成“基地+合作社+企業”的緊密型產業聯盟。支持在“北上廣深”和武漢、杭州、貴陽等地建設都勻毛尖旗艦店(專營店),鼓勵有一定實力的茶企在天貓、京東等銷售平臺注冊運營都勻毛尖旗艦店(專營店)。
重點支持年產值200萬以上、2000萬元以下的茶葉企業(合作社)。幫助小微企業進行加工設施設備改造和基地提質,促進機械化、連續化、清潔化生產;推進潛力生產企業加工機械升級,提升規模化生產能力;加大大宗茶、邊銷茶開發,爭取國家、省民宗部門扶持,擴大內蒙古、新疆、西藏等邊銷茶市場份額;支持開發非遺茶、字號茶、網紅茶、有機茶等特色茶葉產品,提升產品質量。
重點支持國有平臺公司發展,主抓運營體建設。做好“政策找企業”服務,發揮數字平臺牽引作用,加快“都勻毛尖”品牌運營,以州國有平臺公司為主體,統籌資源、整合資金、擴大資本,招引國內知名銷售型企業,促進優勢互補,形成“國有平臺公司+銷售企業”的“都勻毛尖”品牌運營體,實現“都勻毛尖”供應鏈與需求端產銷協同。
加強市場管理,市場監管部門組織開展都勻毛尖打假維權綜合執法行動,凈化市場;加強產品質量監管,監督指導企業嚴格按標生產,狠抓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確保茶產品綠色安全;印發“都勻毛尖”茶產品標準宣傳資料,普及標準體系,提高群眾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