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韜 李博
2021 年春季,我軍正式開啟“一年兩征”征兵模式。“讓軍人成為社會尊崇的職業”,在習主席的號召下,地方各級政府和高校不斷優化完善大學生士兵入伍各項政策,使得近年來地方大學生群體中“參軍熱”不斷高漲。根據解放軍報刊載的數據,我國大學生應征報名人數2017 年為107.8 萬人,2021 年達到122 萬人。2022 年上半年入伍新兵大學生占比超過80%,大學畢業生超過50%。2023 年春季征兵根據媒體報道,我國各省市征集大學生比例大多在80%以上,大學畢業生普遍在60%以上。大學生新兵的占比已經成為征召新兵的主流。大量大學生士兵進入軍營,一方面為軍隊輸送了優質兵源,為推動人才強軍戰略提供了大量優秀人才儲備;另一方面,大量思維活躍、認識前衛和具有“叛逆”精神的大學生新兵,對我軍意識形態防線構筑有更高要求。
隨著“一年兩征”模式的持續推進和高校征兵宣傳教育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壯大的大學生新兵群體也有著獨特的政治思想特點,需要在政治教育訓練過程中引起注重和分析。
經過入伍政治審查過濾之后,入伍大學生新兵在擁護黨的領導、擁護人民政府、擁護社會主義國家這類原則性政治問題上基本不會有偏差。但是有的大學生新兵入伍現實性、功利性極強,入伍就是奔著優待政策而來,或是奔著考軍士軍官“找工作”而來;有的認為政治問題與自己沒有具體關系,對國內外政治大事毫不關心,缺乏了解、學習、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
“一年兩征”實施以來,有相當多的重點大學學生選擇到部隊服役,其中不乏“雙一流”的名校應征大學生。這部分同學家人口中的“學霸”,在學習能力和知識層次上是佼佼者,但在政治理論的學習中卻存在明顯短板。有的在參加政治理論課程學習時是以應付考試的心態參加,平時“翹課”,考前“突擊”是很多大學生學習政治課程的常態。導致在入伍后對政治教育內容學習時,缺乏必要的理論基礎。他們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往往一知半解,缺乏對創新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自覺。
隨著智能手機以及網絡發展,大學生同外界信息交流愈加便捷。微信、抖音、B 站等自媒體平臺讓“00”后的大學生無需走出學校就能看見聽見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人與事情,他們的視野和認知層面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拓展。但是,這些“00 后”大學生,主要是在電腦網絡、智能手機的陪伴中成長起來的,很多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政治警覺性不高,對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嚴峻性缺乏認識。有的在網絡上不明是非,妄評妄議,極易被各類水軍公知帶偏,充當別有用心的人的棋子;有的容易被具有欺騙性外殼的反動言論所迷惑,質疑黨和軍隊,給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攻擊滲透提供可乘之機。
“一年兩征”環境下,我軍新兵征集大量出現大學生“組團入伍”的情況。從實際情況來看,傳統的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新兵契合的過程中暴露出了一定的難點。既有教育主客體雙方的原因,也有教育手段以及載體的原因。
軍人必須具有充分的政治自覺,才有對黨和軍隊事業的無限忠誠和投身強軍使命的無限動力。政治自覺源自于一定的理論素養,即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黨史軍史要有一定的認知了解。當前大部分大學生新兵對這些理論內容的認知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統的,鮮有人能夠達到“自覺”這個層次。從大學生新兵的整體情況來看,理工、管理、經濟類專業大學生占比較多,相比于哲學社會科學類新兵來說,其對政治理論的掌握程度還是有明顯差距,到了大專層次,這個差距則更加突出。同時,高校關于學生政治理論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客觀上也對新訓機構開展新兵入伍后的教育統籌造成了一定困難。
對新兵的政治意識培育需要一以貫之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灌輸論,在大學生新兵入營的第一時間搶占思想陣地,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大學生新兵的新特點、新變化。身處信息網絡時代,多元文化的沖擊、海量真假難辨的數據信息讓大學生新兵的思維更加活躍,也造就了他們更加多樣的思想個性,他們更樂于獨立思考、樂于探索新的世界。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反華勢力的意識形態輸出恰恰披著“多元文化”的外衣隱藏其中,對他們施加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妄圖以各種欺騙方式將他們拉到我主流意識形態的對立面。大學生新兵多樣化的思想個性有時會使得單方面的教育灌輸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我軍長期的政治教育實踐,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和教育手段,尤其關于政治意識培育方面的話語和方法,在主體內容上變化并不大。又由于政治意識培育相關內容較為敏感,因此在借助網絡信息載體手段上有限制。同時政治意識培育的相關內容會存在或多或少的抽象化、枯燥化、形式化現象。這同大學生新兵在地方高校期間的教育和信息獲取方式存在很強的代差,使得相當部分大學生新兵難以適應。政治教育通常都是采取單方面的教育灌輸,以“一元話語權”的權威向受教育者灌輸政治思想。這同大學生新兵渴求平等活潑、雙向溝通的教育意愿相左。
大學生新兵作為人格獨立的個體,應該賦予其表達自我想法的權利。同時,要想真正讓他們從內心上認同教育內容,就必須知道他們想什么,對癥下藥。設置“新兵講壇”,根據政治教育內容預置政治主題,讓大學生新兵自己走上講壇,合理表達自我觀點。開展研討式、辯論式政治教學,圍繞搞清楚“我們歸誰領導、聽誰指揮”,搞清楚“為誰扛槍、為誰打仗”,搞清楚“當兵干什么,練兵為什么”,搞清楚“本色是什么、制勝靠什么”主題,以班排為單位開展討論辯論,讓大學生新兵在思想火花的碰撞過程中提升教育積極性。政治教員則注重把方向、定基調,一方面圍繞大學生新兵在主動表達觀點和討論過程中的缺陷,做好個人思想的輔導糾正;另一方面,圍繞其中的共性問題,組織針對性備課教育,解答共性疑慮。
在對政治軍事問題認識上,圍繞大學生新兵群體關注的美帝顏色革命輸出、俄烏沖突等時政問題,從問題起因、發展歷史、背后力量深入剖析問題本質,讓大學生新兵深入體會軍事斗爭背后的本質是政治博弈。在軍魂意識認識上,可充分利用泰國、非洲國家軍人干政問題作為教育素材,講清軍隊沒有政治領導非但不能維護國家社會穩定,反而會成為亂政之源,從反面角度讓新兵認識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合理性。再者,更要圍繞黨二十大精神學習宣貫,講好“中國故事”。從家鄉發展成就、生活方式變化、中國影響力提升等方面多角度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引導大學生新兵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性、科學性。
文化對于新兵思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部隊“六小陣地”則是發揮文化育人作用,激發新兵政治情感的重要平臺。文化硬件內容上突出精煉,從黨的創新理論、黨史軍史知識、我軍優良傳統等內容中挑選重要觀點、知識,凝練成簡短易記的短句,以營區燈箱橫幅、黑板報、學習墻報等文化固件為載體進行展示。讓新兵生活學習訓練時時面對,培養潛意識。在軟件內容上突出活潑,充分挖掘具備表演、攝錄像、視頻制作、漫畫繪制等文化特長的新兵,結合教育內容制作政治教育題材的短視頻,排演小節目,創作書畫作品。利用教育訓練間隙、新聞觀看、飯堂廣播等時機組織展示,既能夠緩解訓練壓力和疲勞,也更容易接受,引發新兵思想共鳴,激發政治情感。
在時間上,讓教育更加輕快。大力破除集中搞大課導致的“疲態生物鐘”,提倡短小快活的“短課、微課”,以“少食多餐”的方式促進新兵對政治教育內容消化吸收。以10~15 分鐘短課,重在講清一個政治現象、明白一個政治道理,既避免了集中教育的思想疲勞,又能夠循序漸進,留出更多教育時間給教育研討,促進新兵對教育內容消化理解。在空間上,讓教育走出課堂。用好駐地紅色教育資源,利用駐地烈士陵園、紀念場館等紅色景點,結合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等時機開展現地教育,以英模故事、革命歷史感召新兵,讓新兵在紅色文化熏陶下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信心。在方式上,讓教育豐富起來。積極開展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學紅色知識、當紅色傳人活動,以歌唱比賽、演講比賽、黨史軍史知識問答等形式豐富教育手段,讓新兵樂在其中,育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