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劭華 王其磊 朱林 張曉明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科技強警”的理念,并且隨著“金盾工程”二期建設的完成,我國公安裝備的科技含量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大量的應用高科技、新技術研發的公安裝備被列裝[1],并且公安機關也不斷完善裝備管理相關理論,提出了相應的裝備使用標準以及管理標準[2-4]。但是需要認識到,現階段以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公安裝備科技含量將會越來越高,傳統的裝備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標準會暴露出一些缺點,如裝備調配效率不足、裝備貼合實戰能力較差等。因此,基于背景對公安裝備的管理工作展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現階段,眾多地市公安機關的裝備管理工作依然以手工記賬方式為主[5],手工記賬的方式缺點主要有三個:首先,從裝備調配角度來看,浪費大量時間導致了裝備管理效率低下;其次,從警力資源角度來看,需要警務保障部門安排專人負責警用裝備管理工作,對警力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最后,無法得到裝備實際使用者—基層公安民警,對裝備的反饋意見。
針對上述問題,一些經濟發達省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
江蘇省公安廳提出了基于RFID 的警用裝備物資的智能化管理[6],通過給警用裝備粘貼電子標簽的形式,將裝備所在的地點、方位以及實時狀態上傳到公安機關指揮中心,通過該方式,一來節省了警力,不再需要警務保障部門安排專人對警用裝備進行登記;二來提升了裝備調配效率,從指揮中心的數據庫中就可以了解到裝備的實時狀態以及位置,可以做到就近調配。
連云港市公安局通過建立警用裝備管理系統[7],克服了手工記賬中由于人為因素導致數據丟失以及錯誤等問題,并且裝備狀態以及位置等信息不僅僅上傳到指揮中心數據庫,同時也通過物聯網的方式上傳到警用通信終端中,民警可以通過警用通信終端登錄app 的方式查看裝備的調配情況,有效地提高了裝備管理的效率。
但是需要認識到,由于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區的公安機關在裝備管理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導致了沒有那么多的財力引入RFID 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對警用裝備進行管理。因此針對經濟相對不發達省份,應該提出低成本但高效率的裝備管理思路。
針對經濟相對不發達省份,公安裝備管理的核心問題在于:運用相對少量的經費,使得裝備調配效率更高,最大程度上節約警力,該問題與錢學森提出的《系統工程》中的:運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優的效果這一思想存在一定相似性[8];因此本研究基于系統工程中的相關思想,將公安裝備管理工作當作一個系統工程看待,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分析公安裝備日常管理流程,對公安裝備管理工作提出改進策略。
公安機關的裝備采購工作,要展開嚴謹的裝備論證工作,不應該盲目地、隨機地采購裝備;裝備論證工作關注的重點有兩個:采購裝備的種類以及采購裝備的數量。
1.采購裝備種類。對于公安機關應該采購哪一類別的裝備,這是決策者需要考慮到的一個重點,首先,需要認識到,公安裝備的使用者應該是各個基層所隊的民警,所以,裝備采購工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決策者應該做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以及因勢制宜;不同基層派出所面臨的執法場景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因此應該在充分認識到各個基層派出所具體情況的下展開裝備采購工作。
因此對于該問題,本研究提出運用系統工程中的“系統分析”相關理論來解決該問題。
首先,對于城區這種民警數量較多的所隊,以采用“德爾菲法”為宜,因為“德爾菲法”核心是以調查問卷形式對系統進行深入分析,對于城區所隊來說,工作壓力較大,時間較為緊張,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可以在最小程度上占用民警時間;在采用“德爾菲法”對系統進行分析時,需要注意到參加調查問卷人的職稱、職務等問題,根據這些信息對不同的參加調查問卷的人員進行賦權,然后再進行數據分析工作,通過調查問卷中的數據,可以分析出各個基層派出所對裝備的需求。
其次,對于鄉鎮這種民警數量以及警情較少的所隊,采用“頭腦風暴法”為宜,因為“頭腦風暴法”的核心在于開展討論會議,通過熱烈的討論打開與會者的思路,得出合理的結論;鄉鎮所隊人員較少,如果展開“德爾菲法”會面臨調查問卷數量不足導致結論與實際工作偏差較大的問題,并且鄉鎮所隊工作壓力相對城區較小,空閑時間相對城區所隊較多,符合“頭腦風暴法”的條件。
對于裝備采購種類這種模糊性問題,對于“德爾菲法”來說調查問卷的問題設計以及應該盡量清晰;對于“頭腦風暴法”來說討論的重點也應該盡可能地明確。例如,可以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明確各個所隊的具體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對裝備采購的種類做出合理、科學的決策;也可以以民警滿意度為導向,讓使用裝備的民警對裝備進行打分,通過不同裝備的得分讓裝備采購者對裝備采購工作做出合理決策。
2.裝備采購數量。裝備采購的數量也應該認識到不同所隊有其特性與共性。裝備采購數量的計算不僅僅在公安裝備管理中,在軍用裝備管理以及消防裝備管理中也是一個重點,對于裝備采購數量的計算工作,可以應用系統工程中的“系統預測”中的時間序列預測理論解決,基于時間序列預測的有“指數平滑法”“馬爾可夫預測”等。
基于時間序列預測的思想,認為前N 年的數據可以影響下一年的數據,如果公安機關采用經典系統預測理論對裝備采購數量計算,那么應該基于前N 年采購裝備數量的數據建立裝備數量采購函數,對裝備采購數量進行決策工作。
1.裝備出入庫工作。對于裝備出庫以及入庫來說,以河北省石家莊市公安局某城區分局為例,裝備的出庫與入庫工作僅僅需要完成實名登記即可,缺點有兩個:首先,無法避免裝備冒領現象,其次,這種依靠書面記錄的方式相比于RFID 這種基于電子標簽的管理更容易造成數據的缺失與不完整。因此本部分立足于節省經費的目標提出裝備出入庫工作。
警務保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裝備出入庫工作,要做到在裝備入庫時,清點所有裝備的數量,確保裝備全部入庫;其次在裝備出庫工作時,要明確出庫目的,如果是因為執行警務任務出庫,要做到明確裝備領受人姓名、具體警務任務以及領受裝備名稱和裝備數量;如果是因為裝備維修報廢等工作需求出庫,要對每件出庫裝備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辦法和去向進行詳細的記錄,并且上傳到電子數據庫中并存檔確保數據不丟失。
2.裝備調配工作。參考軍用裝備以及消防裝備的調配工作,公安機關的裝備調配工作有其特有的特點即與同級機構以及上級機構缺少聯系導致公安機關的裝備調配工作出現了“信息孤島”的現象。為了解決該問題,公安機關應當利用現有的“金盾工程”二期建設取得的成果,提高公安裝備調配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在不斷加強基層各個所隊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加強與上級公安機關的聯系。
公安機關針對不同的警務工作場景,需要運用不同的警用裝備,并且近年來隨著新裝備不斷被列裝,傳統的裝備管理與保障模式在任務場景下暴露出了保障能力不足的缺點。本研究通過借鑒軍事裝備與衛勤裝備在任務場景下的管理與保障工作,首次提出了任務場景下的公安裝備管理與保障工作的相關概念。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裝備保障分冊》提出:裝備保障是為使部隊裝備隨時處于齊裝配套和技術完好狀態,以保障軍事行動順利實施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相應活動的統稱。主要包括裝備調配保障、裝備技術保障、裝備經費保障、戰場裝備管理等內容。根據該定義,警用裝備保障可以定義為:警用裝備保障是為使警用裝備性能良好、數量充足并且可以立即使用的狀態,以保障警務行動順利實施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相應活動的統稱。主要包括:裝備調配保障、任務場景下裝備管理兩大塊。
任務場景下裝備管理工作中需要明確如下要點:
明確任務場景,公安機關的任務場景一般有聚集性事件處置場景、刑事案件處置場景、恐怖事件處置場景等。任務場景下的警員裝備管理工作需要認識到不同警務工作場景的特點,不同的警務工作場景需要用到不同的警用裝備;例如,在聚集性事件中,人民警察需要驅散人群并展現人民警察執法權威,那么需求最大的警用裝備一般為催淚瓦斯、辣椒水以及聲波發生器;但是在恐怖事件處置中,人民警察的任務一般為解救人質或者是拆除炸彈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權。因此只有在充分的認識不同的任務場景,并且明確民警察裝備需求的基礎上,才能做好任務場景下的裝備管理工作。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裝備保障分冊》提出:裝備保障能力是指裝備保障機構對軍隊建設、訓練、作戰和遂行其他軍事行動實施裝備保障所能達到的程度。軍隊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9-10]。根據該定義,警用裝備保障能力可以定義為:警用裝備保障能力是指公安機關指揮能力和現場處置水平的直接反映,包括警務工作中裝備保障任務遂行的能力和保障實施所能達到的程度兩個方面。
1.公安裝備保障任務遂行能力。公安裝備保障任務遂行是指為使公安機關圓滿完成警務任務對裝備進行的出入庫、調配、維修和保養進行的一系列活動。任務場景下的公安裝備保障遂行能力是保障警務任務完成的關鍵,首先,從執法層面來看,公安裝備的完好可以幫助公安機關有效地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其次,從警員個人防護層面來看,公安裝備的完好在捍衛了人民警察執法權威的同時,公安裝備中的個人防護類裝備也有效地保障了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全。
2.保障實施所能達到程度。對于公安機關來說,保障實施所能達到的程度可以指任務完成效果。從任務完成效果層面出發對公安裝備保障工作進行評價,相比于一些公安院校基于警務活動的風險評估類研究[11-12]對公安機關的警務活動提出的一些改進理論,對公安裝備進行評價更加貼近警務實戰場景,更為符合公安機關的實際工作需要。
對任務場景下的公安裝備保障能力評價工作,可以借鑒《系統工程》中的“系統評價”理論,系統評價理論較為多樣,從經典的AHP 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再到近年來提出的云模型評價理論以及隨著人工智能發展而來的BP 神經網絡評價法。但是系統評價理論的核心始終沒有改變,即首先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對各個指標體系進行賦權,最后基于數學模型以及各個指標的評分對整個系統進行評價。
對于任務場景下的裝備保障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建設,公安機關可以參考公安部頒布的行業標準;對于一些沒有較多的標準以及規范的警務活動來說,可以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實戰專家,運用“德爾菲法”或“頭腦風暴法”等系統分析方法建立該警務活動下裝備保障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
對于任務場景下的裝備保障能力評價的數學模型,公安機關可以參考軍用裝備以及衛勤裝備保障能力評價研究[13-14],該數學模型中重點有兩個:
首先,指標權重計算:對于建立的指標體系權重計算,經典的權重計算理論有基于G1 法計算的主觀權重,也有基于CRITIC 法、熵權法計算的客觀權重;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以及深度學習的發展,出現了基于最小信息熵公式與啟發算法的組合權重計算理論;公安機關可以采取組合權重計算理論確定指標權重,使得指標權重更為合理和科學。
其次,系統評價數學模型:在確定指標權重后,需要選取合適的評價理論對裝備保障能力進行評價,經典的評價理論基于AHP 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對系統進行評價;隨著深度學習理論的發展,近年來出現了基于BP 神經網絡評價理論,該評價理論基于深度學習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參數調節方便,評價結論更為合理,公安機關可以基于該理論對任務場景下的裝備保障能力進行評價,以期獲取到的評價結果更為可靠和客觀。
現階段,對于經濟相對不發達省份公安機關而言,裝備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本研究引入系統工程中的相關理論,從系統的角度看待裝備管理工作,以期運用相對較少的財力、人力與物力實現最佳的裝備管理效果。并且本研究首次基于軍事裝備管理與衛勤裝備管理相關研究提出了一些警用裝備管理的相關概念,為“科技強警”工作中的裝備管理方面提出了相關理論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