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雅青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國家安全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是一個邏輯嚴密、相互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1]。總體安全觀具有系統思維,它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的一個動態系統,是一個各要素有機統一的整體,堅持系統思維有利于掌握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堅持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堅持以系統思維認識國家安全”[2],系統思維強調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的有機統一整體。當代中國,堅持從系統思維看待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利于豐富發展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理論,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進而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整體性。其一,總體國家安全的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它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僅涉及經濟、政治、軍事、糧食、生態等。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力開始迅速發展,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開始擴展到文化、科技、國土、海外利益、資源、生態生物等,“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3],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以往都要廣闊,在以前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領域,例如,生物、金融、深海、人工智能、太空、核能、網絡意識形態等領域,從以上關于總體國家安全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其歷史發展的整體性,由以上各個要素組成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系統整體。其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各安全要素的有機統一。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從核心要義的五對關系來看,這五對關系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系統整體,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傳統安全是側重于過去的國際關系、領土劃分、文化沖突等國家安全,而忽略現代新型的核安全、生態安全、人工智能等國家安全,二者側重點各有不同,但相互彌補彼此之間的缺陷,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受當前全球化深入發展國家之間的交往日漸加深,各國既面臨國內的政治、網絡意識形態、生物等各種安全問題,同時也面臨著國際共同的生態、金融、深海、文化等安全問題,這些安全問題既是自身安全,又是共同安全,也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自古以來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任何將國土和人民二者割裂的想法都要摒棄。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受國際趨勢不斷加深的影響,國家的生態、經濟、政治、文化、生物等內部安全也會相互轉化為國際上的外部安全,要用馬克思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內部和外部的安全。發展和安全問題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和平與發展的國際大勢的影響,要求國家既要重視發展是促進國家進步的密鑰,又要注意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必須把安全和發展置于同等重要地位”[1]。綜上所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各安全要素是有機統一,要求我們把握總體國家安全的整體性,整體大于部分。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層次性。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層次性具有多樣性,從基本內涵上上看,是由宗旨層、生命線層、基礎層、保障層、依托層、道路層共同組成一個多層次系統整體。“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道路”,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宗旨,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生命線,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軍事、文化、社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國際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依托,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是國家安全的道路選擇,把總體國家安全觀看成是多層次系統整體。從這一角度來看,它是人民層、政治層、經濟層和其他層次的有機統一整體。從時空尺度來看,總體國家安全觀是對過去的國家安全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現在國家安全的應對。每一時代都有不同的威脅國家安全的安全因子,致使每一時代的國家安全有所不同,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部落之間的“搶糧”和“搶地盤”等都是國家存在的安全危機,奴隸社會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生產力不發達,導致國家安全有糧食、戰爭、經濟、政治、文化等安全。到了近代時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國家安全增加了許多新的安全,如生物、生態、軍事等安全。現代受國際國內復雜的因素影響,國家的安全類型出現了新變化,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核安全、太空、極地、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安全。從古至今的國家安全的演變可以看出其層次性正在不斷增加并且層次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變。它的系統層次性的不同劃分發揮著不同層次的系統功能。總統國家安全觀是一個系統,具有的雙重功能層次,一方面,由宗旨、生命線、基礎、保障、依托道路等要素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協同整合的統一系統,經濟發展的安全為國家其他安全的建設提供了一種底氣和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國家的政治安全建設,政治安全的穩定是國家其他安全的建設的生命線,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國家安全保駕護航,是國家安全建設的保護罩,國內安全的基礎上以國際安全為依托以求國內和國際都安全;另一方面,相對于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與體系建設又是這個系統的子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經過在道路與體系建設中的實踐檢驗得出的真理。其次,它又是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與體系建設的指導觀念,為我們國家的安全工作提供指南。
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開放性。首先,總體國家觀是完全開放的系統,分別表現為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總體國家安全觀面向的安全領域是完全開放的,這其中涵蓋了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糧食、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諸多領域,以上這些形形色色的安全領域也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動態調整。另外,總體國家安全觀所維護的主體也是完全開放的,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唯物辯證法,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和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的總體利益創立了總體國家安全觀。這其中的“人民”包括海內56 個民族、海外中華兒女和無數愛國人士,總體國家觀涉及國家安全領域不僅是對內完全開放,對外也是完全開放的。其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價值是對外開放的。總體國家安全觀蘊含著豐富的價值理念、工作思路和機制路徑等具有對外借鑒的可能性,可以為那些進行國家安全建設想要兼顧自身社會安全穩定發展和保持自己國家獨立性的國家提供借鑒,總體國家安全觀蘊含著共同的價值認同,它摒棄了零和博弈、絕對安全、結盟對抗等傳統的舊的安全觀念,主張和平、發展、可持續等新觀念,這些新的國家安全理念得到了全球社會的認同,正是這樣的價值的理念體現出開放性。再次,這個系統也是向環境開放的,同時受內因與外因的變化,系統與環境的作用是相互的。當前新發展階段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多端存在諸多機遇與挑戰,民族沖突、單邊主義等加劇世界上政治、經濟、文化等格局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國內雖然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水平大大提高,但受國內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國家安全也面臨著重大風險。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我國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會,同時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保障。正在這種雙向的互利互惠中,總體國家安全觀于環境中孕育,環境利用總體國家安全觀得到了改造,系統與環境都得以優化。另外,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完全開放在空間、地域、時間上的開放都是適度的,空間的開放主要是針對它自身涉及的深領域,地域上的開放主要是指它不單指我國安全的開放,也是全球其他國家的開放,時間上的開放不僅面向世界的開放,也是面向未來的開放。當前,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來維護本國的國民安全、國土安全以求應付新環境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總體國家安全觀有選擇、有過濾的開放汲取它國國家安全理念和中化傳統文化中的安全理念。
綜上所述,從系統思維看待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基本特征,具有整體性、層次性、開放性,這要求我們堅持從系統思維角度看待總體國家安全觀,從而發揮其整體性功能,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