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斌
鐵人精神是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石油工人群體在艱苦環境中為國家和民族探尋石油資源所迸發出的愛國熱情;是為甩掉“貧油國”帽子的創業精神,不怕苦、不畏難,懷有“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扛起使命責任,主動擔當作為;是練就“真本事、硬功夫”的求實精神;是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新時期鐵人精神需要弘揚、更需要創新,映射到當今社會每一個“平凡人”,是扎根在每個平凡的崗位上,甘于奉獻、長期探索、厚積薄發,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精神發光發熱。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持續攀高,據統計,2024 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1187 萬,較2023 年增加29 萬人。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已然成了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畢業生面對就業,存在對社會大環境和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的問題,導致其在就業市場屢受挫折,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鐵人精神是石油類高校辦學、育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不竭動力,將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有效提升就業競爭力,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石油工業面對嚴峻的國際局勢,鐵人王進喜喊出了“寧肯少活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1205 鉆井隊因沒有吊車、拖拉機,無法從火車上卸下期盼已久的鉆機,時任鉆井隊隊長的王進喜果斷決定就算靠大繩拉、肩膀扛,也要把鉆機卸下來,運到井場上安裝起來!就這樣,他們靠著這種頑強的作風,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把鉆機卸下來運到位于馬家窯的薩55 井井位上。由于地層壓力大,第二口井鉆至700 多米時突然發生井噴。在危急關頭,王進喜奮不顧身、甩掉拐杖,帶頭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血肉之軀奮力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他率領的1205 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的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 萬米的奇跡,英雄壯舉定格為永恒精神。
鐵人精神作為石油行業的精神內核,也需要在石油類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傳承和融入,弘揚“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深入基層、獻身事業”的主旋律,這是時代賦予石油類高校的文化育人新內涵。
新時代,鐵人精神融入石油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充分利用好、發揚好鐵人精神,切實提高課程思政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創新實踐[1]。將鐵人精神同課程思政教學相融合,順應時代變化,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使思想內涵更加飽滿,不斷提升學生理想信念獲得感。鐵人精神在石油類高校課程思政中準確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問題,即培養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多做貢獻的時代新人。廣大青年學子正處于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悉心引導和栽培。準確挖掘每個專業、每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因子,構建鐵人精神紅色育人培養體系,作為重點人才培養課程,堅定青年學子的理想信仰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提高道德品質、培養拼搏奉獻精神。
鐵人精神作為優秀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鐵人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保持校園文化的主導方向。當前,石油類高校不斷創新、打造以“鐵人精神”為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西安石油大學為例,該校建設了“鐵人”塑像、“鐵人”紀念館和“鐵人”廣場,這些都是弘揚“鐵人精神”的重要媒介。同時,網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利用高校官網、校內廣播、學校微博、微信公眾號宣傳“鐵人精神”理念,積極打造網絡校園文化。校園社團是大學生活動的重要平臺,在校園文化氛圍中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大學生實踐環節,將鐵人精神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2]。
本文以西安某高校D 學院為例,對該院大四畢業生進行調研,研究表明,51.79%的大學生在畢業后愿意從事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工作,但是仍有7.19%的大學生對自己的事業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46.76%的大學生對實用型的工作感興趣,而仍有19.42%的大學生對自己感興趣職業不了解。因為大學生對自身的認知還不夠清楚,所以他們在面臨著眾多的就業機遇時,無法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從而產生了焦慮、無奈和迷茫的心理。盡管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積極地尋找就業機會,但是在求職的整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多次面試失敗的情況,甚至在畢業離校后,仍無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通過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不夠清晰,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以及對自己的認識不夠。
據某招聘平臺公布2023 年大學生就業力分析顯示,對于畢業生期望的就業城市等級中,選擇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的占比高達30%,二、三線略低,四線、五線城市則不足2%。而進一步分析其中,具有碩博士學歷的畢業生對于新一線城市就業的期望值達到了40.5%。畢業生選擇在一線城市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就業的原因:一是為畢業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競爭環境,讓他們施展才華;二是可以開闊視野,從而在事業上更好地發展;三是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及社會福利保障健全,可以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但是隨著一線城市“擁擠”現象越來越嚴重,生活成本、生產成本越來越高,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生活壓力也讓很多畢業生難以承受。盡管就業按壓力如此之大,很多大學生在求職時仍然很少選擇基層就業。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大學生價值觀存有偏差、 服務基層意識薄弱,對基層了解少,感情淡,甚至有抵觸情緒等,認為在基層工作不體面,沒前途;二是基層工資待遇低,經濟壓力大,基層平臺較低,發展空間有限,基礎設施落后等。
一是專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部分高校就業指導課教師多由黨務、行政或專業課教師兼任,顯然針對職業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實踐不足,對當前社會就業現狀不了解,導致就業指導滯后于社會發展。二是就業指導方式單一,只是一味地采用“灌輸式”的理論教育方式,向學生講解社會就業的基本情況或崗位工作的經驗等,無法滿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三是對于國家相關就業政策缺乏針對性指導,如“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政策,使大學生對基層就業的相關信息認知程度不夠。四是保持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就業指導理念,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利用鄉村振興戰略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使大學生對于基層就業及基層缺乏正確的認知和實踐、創新能力。
一是要深入融合具有行業特色的鐵人精神教育專題及各學科中契合鐵人精神的元素,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充分發揮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二是要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相結合,將實踐育人與理論教育相結合,開展“鐵人”系列評選,組織學生參觀鐵人紀念館、尋訪鐵人足跡,學唱石油歌曲、開展學習交流等,開展社會實踐教育,講好鐵人故事。三是要深化鐵人精神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深入挖掘校史、校風、校訓中蘊含的鐵人精神,營造特色校園精神文化,通過學校官網、“兩微一端”、易班平臺等網絡陣地加大宣傳力度,注重將鐵人精神融入黨團日、主題班會等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增強儀式感教育。重點孵化具有“鐵人”特色的品牌學生社團,通過學習和研究鐵人精神、編排和演出“鐵人”文藝節目等形式,組織和吸納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鐵人精神教育的隊伍中來,積極營造“學鐵人、憶鐵人、爭做新時代鐵人”的良好的鐵人精神育人校園氛圍。
石油類高校一是要營造學習“鐵人”氛圍,引導學生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基層就業精神。開展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宣傳國家有關基層就業政策,使學生強烈感受到鐵人精神的鼓舞。二是要創新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通過開展“我的求職故事”征文、創新創業大賽、求職簡歷制作大賽等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社會就業環境,明確努力方向和措施。三是制定相應政策進行激勵。通過設置“鐵人式十佳大學生”“鐵人班集體”“鐵人黨支部”等榮譽項目,廣泛激發大學生“學鐵人、爭先進、創一流”的積極性;通過“榜樣的力量”學生表彰大會、“鐵人集體”建設成果交流會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