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義平 陳紅都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大別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1]。這點明了鄂豫皖地區在革命戰爭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更表明了大別山精神的重要地位。2021 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之際,大別山精神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由此可見,大別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弘揚大別山精神、延續紅色血脈提供了價值遵循。大別山精神作為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質和革命行動的精神結晶,在新的時代下依然經久不絕,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教育功能[2]。
當前,學界對于大別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時代價值、培育路徑及與其他革命精神的聯系等方面。近幾年相關研究呈上升趨勢,并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表明了學術界對于大別山精神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對弘揚和傳承大別山精神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因此,在原本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大別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時代價值和實踐路徑,促進大別山精神與高校思政課的相互契合,更有利于高校思政課的提質增效。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引領偉大的事業。精神作為實踐的載體,是對其行為的凝練表達。在不同的革命時期、各個地區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武裝斗爭形成不同的革命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價值導向、宗旨追求。大別山精神孕育于新民主主義的歷史時期,錘煉于大別山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之中,形成于黨和人民共同奮斗的實踐之中,并集中表現為 “堅守信念、胸懷大局、團結奮進、勇擔前鋒”的科學內涵。
堅守信念指的是在艱難的斗爭環境下,革命戰士依然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堅守革命陣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昭示著理想信念大于天的價值追求。堅守信念是大別山精神形成的根本保證。五四運動時期,以董必武、陳潭秋為代表的先進革命先輩懷揣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在大別山地區建立根據地。在革命斗爭史上,面對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大別山地區曾面臨四次主力部隊轉出,根據地日暮途窮的境地,但革命戰士和群眾依然頑強地堅守陣地,視死如歸。大別山地區犧牲近百萬人,僅在冊的革命烈士就多達13 萬,這些數字的背后集中體現了大別山軍民為了崇高理想而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是為共產主義信仰而奮斗終身的真實寫照。
胸懷大局指的是從全局的考量出發,為了實現目標理想,不顧自身的利益得失,是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大局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胸懷大局是大別山精神的風格體現。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的黨員同志為了信仰而奉獻自我。深受戰爭離別之苦、“赤匪”污名之苦、長征凍寒之苦的紅軍戰士們卻始終抱著“犧牲我一人,成就千萬家”的全局觀。正是由于他們的胸懷大局和無私奉獻,才造就了大別山不朽的史詩。革命先輩徐海東從革命的角度出發,以斗爭勝利為終點,始終與黨中央站在同一戰線,把人民和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計較自己的職位高低,從國家大事出發,勇于挑起難事重擔。毛澤東同志曾夸贊他是最好的共產黨員,如果沒有他在陜北的付出,紅軍就沒有立足之地。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萬世者,謀之。大別山的風格恰恰是體現如此。
團結奮進指的是在大革命時期,面對敵人的強烈攻勢下,革命戰士和群眾牢牢地合作在一起,軍民一心共同抗敵,體現了軍民同心、同甘共苦、攜手共進的精神,軍民團結是取得戰爭勝利的必勝法寶。在二十八年期間,在鄂豫皖地區的革命實踐過程中得到了印證。一方面,黨領導群眾進行武裝起義并建立了紅色政權,通過打地主、分田地、建屋舍等實際行動,幫助農民群眾翻身得自由。另一方面,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革命政權還未穩固,面對敵我軍隊數量成倍的差距形勢下,正是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弱小的大別山根據地得以生存、發展壯大起來。農民群眾在物質上通過送糧食支援紅軍,在行動上拿起鋤頭、扁擔對抗反動派。黨為了人民,人民忠愛黨,兩者相輔相成,協同推進凝聚起了革命的磅礴力量。
勇擔前鋒指的就是在革命斗爭中,始終走在革命前列、奮勇爭先、勇挑重擔、堪擔大任。斗爭精神是勇擔前鋒的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到今天成為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一路上經過各種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沒有斗爭精神不行”[3]。大別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優勢,成為最早革命根據地之一。在革命的各個時期,始終能做到堅定不移聽黨話,奮勇爭先立戰功。在大革命時期,大別山地區先后爆發了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并在當地建立革命根據地,鄂豫皖地區成為全國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壯大黨組織力量。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區是第二大革命根據地,從這里走出了多支紅軍隊伍,最為著名的便是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五軍先后轉戰湖北、河南等省區,大小戰斗數百次,殲滅敵人正規軍8 萬余人及大量地方反動武裝,從一支偏師成長為主力部隊,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重要組成部分。鄂豫皖地區的英雄事跡凝聚著共產黨人頑強不屈、英勇斗爭的偉大品格,反映了奮勇爭先,勇擔前鋒的革命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弘揚革命文化,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4]。大別山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紅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弘揚大別山精神是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邏輯必然,也是培育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應有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二十大的成功召開預示著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更加接近于實現中國夢,而青年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在推動歷史的軸輪中發揮重要角色。廣大青年不僅要踏實打造過硬本領,還要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思政課堂作為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對于青年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影響。將紅色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利于提高思政課實效性。青年學生的思維認知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這對思政課程也有著更高的要求。把握學生發展規律,補足精神之鈣,使其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大別山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育人素材,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的引領作用,將大別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中,提升課堂質量,顯現課堂成效。讓學生了解歷史脈絡,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增強對共產主義事業的認同感,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建設者和接班人,能進一步推動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思政課是培養學生思政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認知的重要渠道,優化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思政課的時代性與先進性。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教育目標的演變,對教育對象的培育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將大別山精神融入思政課是充實課堂的重要路徑之一。大別山紅色遺址蘊含著無數的革命先輩英勇不屈、為國奉獻的革命故事,傳揚著革命英雄們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精神,傳唱著經久不絕的紅歌。紅色故事可以有效地緩解純理論知識的枯燥無味,從板正的理論中展現革命偉人形象,呈現有血有肉的教育素材,厚植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詮釋大別山精神的生動內涵,使學生明白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提高大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將大別山精神融入思政課堂是“以史育人”的生動體現,其充實的史詩資料對教學內容起到完善推動作用。大別山精神的內在核心與培養青少年成長成才的目標相向而行,為育人提供動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將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觀念及其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5]。大別山精神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將其融入思政課有利于大學生人格素養的培育,但為了達到兩者的有機融合,對其融入的途徑有待具體深入,可以通過從提高思政課堂建設、加強實踐、網絡媒體等方面融入。
高校的工作中心在于培養人才,課程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成才的路徑,思政課堂的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其育人成才目標的實施。將大別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對思政課堂建設起到推動作用。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建設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教師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熟練度直接影響著教學內容呈現。思政課教師首先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大別山紅色知識,弘揚紅色革命精神,達到內化于心,最后才能輸出,達到輸出有質、輸出有法、輸出有效。其次,探尋內容切入點,達到內在契合。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收集整理鄂豫皖邊區流傳下來的革命故事、書目典籍、戲曲等,探尋其融入思政課的切入點。通過融入課堂方式達到兩者的相互融合,起到共同推進的效果。最后,創新教學模式,打造交互式課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事而進、因事而新?!眲撔陆虒W模式是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思政課存在著高校學生抬頭率低、師生交流較少等問題,因此需要以問題為導向,以培養民族復興的主力軍為方向,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為目標,推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善。在課堂上要積極運用互動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讓大別山精神更好地融入學生的頭腦、內心。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式學習,分組展示學習效果,轉換課堂角色,這樣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動性,達到學習目的。
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提出:“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注重總結實踐教學成果,把優秀成果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支持出版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推動實踐教學規范化?!睂嵺`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的過程中,達到豐富理論知識。通過在實踐活動中,讓青年學生們身體力行,切實體會老一輩英雄們的艱辛付出。因此,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課不可或缺的教學模式,要充分運用好第二課堂。一方面,組織參觀紅色革命根據地。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里面包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故居講故人故事、參觀紅色遺址、觀看英雄影像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學生活動中,在參觀中實現教育引導,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志愿者服務隊。學校與當地的教育基地協商合作,達成一致。通過學校和教育基地的全面統籌,學生可以在暑假實習期間,走進大別山,開展大別山精神體驗活動。學生可以在教育基地擔任講解員職務,對參觀的社會人群、學生群體、黨員干部展開講解,在講解紅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過程中也加深自己對革命精神的理解。讓精神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生動闡釋,提升實踐教育效果。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 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青年學生在其中占主要群體,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好線上線下,做到相互協調,共同推進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首先要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新一代青年大學生隨著網絡媒體的蓬勃發展而成長,他們對互聯網的把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階段,可以熟練地運用網絡平臺來獲取自身需要的信息。針對新一代青年大學生,要根據他們的知識儲備和思維邏輯來調動其積極性。可以通過師生角色互換來讓他們對大別山的信息收集以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來收集信息,從而不斷地提高實踐能力和完善思維邏輯框架,對相關知識的把握也會更加熟練。其次高??梢酝ㄟ^網絡設立“大別山精神入課堂”專題網站,突破時空限制、角色限制,擴大學生的發言渠道,實現網絡與現實相結合,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最后,可以運用新興技術來打造沉浸式課堂,教師應充分利用AR、VR等新興媒體技術開展沉浸式教學,通過情景創設、情感代入使大學生情感上受到沖擊、思想上受到洗禮,從而深化大學生對大別山精神的情感認同。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時代背景下,將大別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大別山精神融入思政課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對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