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李妍琨 侯曦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地區雖地處于邊疆,但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始終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抗日愛國運動。在教育陣線,一批仁人志士開展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活動,展現了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強烈的愛國精神,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歷史貢獻。當前,國內外學者對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地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抗戰期間的民族地區總體情況概覽、抗戰期間民族地區募捐情況、共產黨人在民族地區的活動等。但對于這一時期民族地區教育陣線愛國主義實踐本身的類型、內容、啟示等問題缺少探討和研究。本文以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地區教育陣線愛國主義實踐研究為切入點,試圖深入挖掘抗戰時期民族地區教育陣線愛國主義實踐的背景、內容、形式、啟示,以期對于豐富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史和多民族居住、文化類型多元的地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提供助力。
這一時期,在文化教育領域形成了黨和政府共同主導,各民族群眾團體自發參與,人民群眾積極響應的繁榮局面。
全面抗戰時期,部分民族地區提出“以民族為形式,以六大政策為內容”的教育方針,制定并實施了建設計劃,對發展各族文化教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規劃。同時還邀請中共黨員和內地文化界進步人士進入民族地區。例如,1937 年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在迪化設立,標志著新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陳云、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一百多名共產黨員以及茅盾、杜重元、趙丹、史枚等文化界進步人士來到新疆,在行政、教育、新聞、財政等多部門開展工作支持新疆建設,向全疆各族人民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教育,動員各族民眾支援民族抗戰。
此外,政府鼓勵各族上層人士組建文化促進會興辦民族教育,例如,在1934 年至1939 年間,新疆先后成立有維吾爾文化促進會、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文化促進會等8 個文化促進會,為提高各民族文化素養與增進民族團結做出巨大貢獻。在政府的組織下成立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積極宣傳“六大政策”,配合政府開展拒毒、禁娼、取締賭場等各項活動[1],還成立民眾學校,組織學習政治和文化,為掃除陳規陋習,樹立社會新風尚打下良好基礎。
全面抗戰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緊張的抗戰背景下,民族地區各教育陣線將抗日救國教育作為其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內容。這一時期,以學校教育為主、社會教育為輔的抗日救國教育依托課堂、進步雜志、宣講會、歌詠比賽、話劇等形式在民族地區各族師生和民眾間進行了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
在學校的課堂上,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例如,當時在學校擔任教師的李云楊回憶道:“我給一中第十班語文,堅持從抗戰的文學作品中選擇好文章作范文講,宣傳抗戰,宣傳愛國主義……也講紅軍長征和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事跡。”這一時期,以學校教育為載體的愛國主義教育,深深為民族地區各民族學生心中種下了抗日愛國的思想種子。
在社會教育中,也存在著許多以抗日愛國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當時反帝會組織各種集會……利用歌詠隊、戲劇團、歌舞團在街頭演出,宣傳中國共產黨全民抗戰的政策,鼓勵人們團結起來一致抗戰,加強對群眾的愛國主義教育。例如,1941 年寒假期間,寒假返鄉宣傳工作隊奔赴全疆各地宣傳全民抗戰政策……共召開宣傳會40余次,到會牧民達2800 余人,在農牧民中成立了12 個研究小組或讀報會,還組織歌詠隊,以給農牧民教唱抗日歌曲的方式,活躍牧民生活”。不難看出,全面抗戰時期以戲劇、歌詠比賽、自發的街頭宣講等形式為載體的社會教育也將當時的抗戰形勢、全民族抗戰政策、維護祖國統一、團結一致抗日等思想作為重要的宣傳教育內容,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樣貌打動了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為民族各族群眾支援抗戰埋下了思想的火光。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隨著而20 世紀30 年代,一批中國共產黨人進入民族地區開展各類生產建設工作,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便在民族地區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這一時期,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內容通過學校課堂教育、報刊、進步雜志等途徑載體在民族地區各地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教育實踐。
在全面抗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實踐中,一些民族地區的報紙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例如,從1937 年3 月開始,《新疆日報》開辟了“社會科學講座”專欄……通過簡單易懂的話語向普通群眾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常識,如“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布爾喬亞(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腐化性和寄生性”“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專政”等[2]。民族地區的報紙報刊以通俗的語言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教育,在當時民族地區教育水平較為落后的情況下發揮了重要的思想教育啟蒙作用,使得普通民眾開始認識和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民族地區各族民族在抗戰時期的愛國進步實踐奠定了思想基礎。
此外,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學府也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搖籃地。例如,在俞秀松擔任新疆學院院長期間,他提出了著名的“以民族為形式,以馬列為內容”的教育方針,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當時新疆學院的必修課,在今天的新疆大學古籍文獻中心,仍然可見《國家與革命》《馬克思主義哲學》《共產黨宣言》等當年使用的課程書籍。此外,新疆學院的院刊《新芒》雜志中,也有十余篇文章重點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內容。新疆學院的馬克思主義為新疆培育了一批各族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大大促進了愛國進步思想在新疆的發展。
基于全面抗戰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以及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聚居的情況,開展以民族團結教育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是當時的一大特色之一。這一時期,優化教育方針政策,加強了民族地區各地教育陣線的民族團結教育內容。
例如,在新疆第二期三年教育建設計劃中,提出了“戰時新疆教育應肩負的政治任務……增強開展持久抗戰和民族統一戰線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及民族團結力,增強新疆各族間的團結和友愛,激發各族民眾支持和支援抗戰的主動性”這是主張教育內容要促進各民族同胞團結一致抵御外敵,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當時,在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民族地區各教育陣線還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民族團結方式和舉措,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進行語言學習,激發團結友愛意識。民族地區積極推進和動員各個民族的學生之間互相交朋友,互相分享對方民族的傳統節日,還設置了附屬高中的民族班,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回族等民族同學,各民族同學間形成了互助的學習氛圍和團結友愛的情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經濟社會深刻變化、社會思想文化日益多元。重新回顧抗戰時期民族地區教育陣線的偉大愛國主義實踐,獲得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有益啟示,有利于新時代在民族地區的廣袤土地上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新一代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回望全面抗戰時期民族地區教育陣線的愛國主義實踐活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疑是愛國主義教育得以在民族地區生根發芽的重要支柱。
在黨的領導下,各學校、報刊、雜志、社會組織的面貌煥然一新,在抗戰時期艱苦卓絕的背景下,依然進行著如火如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使得民族地區民眾積極參與到抗日戰爭的后援隊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團結發展等問題也在民族地區獲得廣泛關注。
在新時代,堅持黨的領導依然是我們各項事業建設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當前,民族地區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要始終高舉黨的領導旗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各級教育陣線的組織和單位要成立好黨的各級小組,認真學習黨的最新理論成果,自覺將黨的理論轉化到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中去,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在民族地區開展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引導各族人民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為黨和國家在民族地區培育一批愛國進步的新時代好青年。堅持黨的領導就是把握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根本方向。
回望抗戰時期教育陣線的愛國主義實踐,各級的學校教育、報刊、雜志、宣講團、戲劇演出都時時刻刻將深入各族群眾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的重要方法之一。
無論是將教材、書籍翻譯成各少數民族語言,還是積極鼓勵各少數民族學生和群眾積極學習漢語或民族地區語言,抑或是將愛國主義、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內容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歌詠、戲劇和文章,都體現了這一時期愛國主義教育注重深入群眾和了解群眾,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而這一特點,正是保障全面抗戰時期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蓬勃發展的重要方法抓手。我們不難看出,深入群眾、依靠群眾是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方法。
在新時代,發展愛國主義教育事業不僅是為了群眾而發展,更需要依靠群眾而發展。在民族地區,我們更需要將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放在愛國主義教育環節中需要重點關注的第一位,針對不同面對不同群體的不同情況水平、不同切實關注點,各級教育陣線要展開深入調查分析,開展好群眾聽得懂、能掌握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使得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不僅成為一種觀念上的灌輸,更成為人民群眾心中內化的所思所想,也要成為支持群眾進行廣泛的愛國主義行動的力量源泉。此外,愛國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更需要依靠群眾,更要發揮好各個群眾組織的協調力量。要發揮好各級學生社團、社會興趣小組等群眾組織在不同群體中的組織號召力,凝聚愛國共識,形成社會合理,使得愛國主義的教育陣線擴展到各個方面,讓群眾自己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踐行者、推廣者,由此在民族地區的廣袤土地上形成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合力。
在全面抗戰時期,由于民族地區教育水平的相對落后,民族地區教育陣線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采取了形式多樣的社會教育方式,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除了課堂上的學校教育,一系列宣揚抗日救國、宣揚馬克思主義理論、宣揚民族團結精神的戲劇、報刊、雜志、漫畫、歌詠活動在這一時期風靡一時,許多人民群眾正是被這些豐富的宣傳教育形式所吸引和感染,紛紛加入了抗日的后援隊中,竭盡所能進行抗日募捐,支援前線。同時,這些既富有趣味又富含愛國主義精神的宣傳教育實踐也激勵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各個民族的進步青年,成為了在民族地區熱土上宣揚愛國主義精神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由此可見,不斷豐富和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渠道是民族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重要路徑選擇。
而在新時代,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各類新興的宣傳媒介層出不窮,不斷根據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結合新興一代受眾的興趣點所在來豐富和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渠道顯得尤為重要。在新時代,如“同上一堂思政大課”“同上一節黨史課”等新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方法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了良好的反響,為民族地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借鑒。在這個信息傳播迅速,交流便捷的時期,民族地區各教育陣線要緊握時代潮流,抓住各主流宣傳渠道,如微信公眾號、石榴云、bilibili 等渠道進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方式,才能使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選擇具有時代性和吸引力。
2022 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復興文庫》作序時強調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在這個嶄新的時代,面對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要不忘來時路。抗戰時期民族地區教育陣線愛國主義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地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偉大源頭,體現了無數先輩在抗戰的艱苦年代仍然不忘理想信念,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發展啟迪民眾的愛國主義教育事業的光輝歷程,我們要回憶過去、了解過去、挖掘過去以此來更好地成就現在、展望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