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譯苑 (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
當前,我國農村物流體系已經有初步規模,雖然尚存在基礎設施建設缺失、區域發展不平衡、信息化水平低等問題,但農村物流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農業快速發展、縮短城鄉差距,解決了就業和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對社會整體現代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2]。
影響農村物流發展的因素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內部因素: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農村教育、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以及農村居民收入、消費、經濟發展水平、農產品流通程度等;第二類為外部因素:政府對農村物流發展的政策性支持,宏觀環境等[2]。對于分析方法,以往學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對農村物流發展水平進行分析,一方面是定性分析,根據我國農村物流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認為我國農村物流存在網絡信息化程度低、農產品物流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或是借助SWOT 分析,尋找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3-4];另一方面是定量分析,主要借助熵權法、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等,對農村物流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對于指標選擇方面,有學者以農村經濟水平、農產品相關產值、物流運輸量和人力資源與條件為一級指標,并進一步細分,研究發現各省份農村物流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5],或是有選擇性替換政府政策和農村物流兩個因素,對我國28 個省份農村物流發展水平進行分析,發現其中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力資源水平是最主要的影響因子[6-7]。有學者同樣借助類似方法,得到所研究省份農村物流發展主要影響因素,如:利用河南省12 個縣域數據進行模型驗證,確定了物流設施設備建設水平和農村電子商務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對兩系統的協同發展有重大影響[8];對相關因素分析發現基礎設施和物流規模對陜西農產品物流影響較大,需要加以重視[9]。
整理發現,現有關于農村物流發展分析中,以省為樣本的研究偏多,對市級研究由于信息完整性受限相對較少。同時,對于農村物流發展橫向分析較多,縱向分析偏少。本文參考了以往學者研究農村物流發展狀況,結合徐州市自身情況,選取出更適合評價徐州市的指標,進行縱向綜合評價,探究徐州市農村物流發展水平。
1.1 徐州市農村物流發展現狀。徐州市農村物流發展潛力大,一方面,農業產品豐富,逐漸培養出地方特色產業,如:邳州大蒜產業、新沂水蜜桃產業、睢寧玉米產業,建設特色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不斷現代化,目標向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并引領經濟現代化。徐州市農村電商產業蓬勃發展,國家級電商進農村,農戶與公司相互合作,開展網絡銷售業務。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加快推動徐州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線上線下產品營銷,擴大農村產品影響力。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增加了農村居民收入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帶動了農村居民的消費熱情,推動商品進村。
目前,徐州市農村物流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交通不夠暢通、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全面、信息傳遞不夠及時以及物流路徑較為繁瑣。徐州市現有物流企業規模較小,運行管理機制以及發展理念不夠成熟,物流方式落后,相關物流專業人員相對較少,企業之間分布較為分散,與其他產業企業合作較少,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因此,需要更進一步關注徐州市農村物流發展動向,先解決問題重點,再逐步解決其他方面問題。
1.2 徐州市農村物流發展指標選取。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本文選取徐州市2015—2022 年共8 個年份物流發展作為研究樣本,并以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各年《徐州市統計年鑒》中與徐州市物流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幾個指標數據作為數據來源。
結合前文內容以及以往學者研究農村物流發展的指標選擇,本文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觀測的一級指標,并進一步劃分二級指標,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主要體現在人均GDP、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信息化水平主要體現在信息傳輸和信息制造業生產總值;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體現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鄉村從業人員及公路貨運量如表1 所示。

表1 農村物流發展水平相關指標選擇
2.1 因子的適用性檢驗。根據因子分析的適用條件,選擇了《徐州市統計年鑒》中2015—2022 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選取7 個評價指標。借助KMO統計量和Bartlett's球形檢驗得到以下數據(見表2),KMO統計量為0.706,大于0.7,理論上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變量之間有相關性,可以考慮通過該方法處理數據。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
2.2 因子的提取。借助Spss 軟件,對上述7 個指標進行因子降維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 為原則,并借助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提取出了代替7 個原始指標的2 個公因子,以及旋轉后的成分矩陣、方差貢獻率和特征值(見表3),記2 個公因子分別為F1和F2。

表3 旋轉后的成分矩陣、方差貢獻率和特征值
由結果可知,2 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4.590%,可以對其他幾個因子作充分的概括,符合理論要求。公因子F1在人均GDPX1( )、農林牧漁業生產總值X2(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X4( )中載荷較大,分別為0.992、0.907、0.976、0.956,因此,可以用公因子F1反映徐州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公因子F2在信息傳輸和信息制造業生產總值X5( )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鄉村從業人員X6( )中載荷較大,分別為0.705、0.988,因此,可以用公因子F2反映徐州市農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
為進一步確認所提取的公因子是否合適,本文引入碎石法得到碎石圖(見圖1),由圖1 可知,前2 個公因子處于陡坡上,且其特征值大于1,與上述結果相符,第3 個公因子雖位于斜坡尾端,后面坡度較為平緩,經過驗證提取后對總方差結果影響較小,可以忽略,最終得出提取上述前2 個公因子較為合適。

圖1 碎石圖
2.3 因子的評價得分。根據Spss 計算變量,各公因子得分函數分別為:
借助旋轉后各公因子的方差百分比,可以得到徐州市農村物流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函數:
由上述公式,可以得到徐州市2015—2022 年農村物流發展各因子得分和綜合因子得分如表4 所示。

表4 徐州市2015—2022 年農村物流發展各因子得分和綜合因子得分
2.4 結果分析。借助Spss 軟件,得到徐州市2015—2022 年農村物流發展各因子得分和綜合因子得分,得分越高,該年度農村物流發展水平越高。根據表4 可知,其一,公因子F1在綜合評價函數中系數為0.736 93,占比最大,表明徐州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徐州市物流發展水平的最主要影響因子,尤其要關注人均DDP 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2015 至2022 年公因子F1得分逐年提高,表明徐州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物流需求多,農產品豐富;其二,公因子F2在綜合評價函數中系數為0.208 96,2015—2022 年公因子F2得分呈現先遞減后遞增趨勢,表明徐州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充分,部分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同時農村物流信息化建設不足,雖然已在整改提高,但后續需要持續關注該問題。綜合因子得分表明,近年來徐州市農村物流總體發展水平逐年提高,發展趨勢較好。
本文借助Spss 軟件,通過對徐州市2015—2022 年人均GDP、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信息傳輸和信息制造業生產總值、交通運輸及倉儲和郵政業鄉村從業人員、公路貨運量進行因子分析,得出結論:徐州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構成物流發展的主要因素,而農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是次要因素。雖然近年來徐州市農村物流發展水平越來越高,優勢不斷累積,發展空間巨大,但仍存在著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充分、物流信息化水平跟不上物流發展水平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補足短板、發揮優勢,提高未來物流發展水平。
3.1 穩定農民就業,實現農民富。努力推動農村現代化建設,為農民提供更豐富的工作崗位,拉動就業率,讓更多的農民實現穩定就業,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可支配收入,促進農民消費。另外,要重視農民消費群體,電商平臺應該為農民提供更優質劃算的產品,刺激消費,拉動農村物流發展。此外,政府應當多鼓勵高學歷人才返鄉創業就業,為農村物流業發展注入新活力,逐漸縮短城鄉差距,實現共同發展。
3.2 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培養物流專業人才。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物流專業性人才更加稀少,不僅要從長遠角度出發,開展鄉村教育工作,還要鼓勵大學生到農村發展就業,吸引物流專業人才創業就業。物流人才是農村物流市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隨著農村物流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需求會更多。此外,現有物流從業相關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缺乏物流高端技術管理人才,需要定時開展物流相關工作人員培訓工作,加強對物流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提高農村整體專業素養。
3.3 進一步提高物流信息化。加強徐州市部分落后農村地區互聯網網絡覆蓋率,做到全面全覆蓋,并加強宣傳力度,普及互聯網應用,避免由于物流信息傳輸速度過慢,導致市場供需情況無法及時了解,造成部分農產品滯銷情況發生。此外,需要加強政府對農村地區中小物流企業的扶持力度,培養具有影響力的領頭羊物流企業,積極引進最新物流信息技術,如:信息分類編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條碼技術等,提高企業信息化、專業化程度,加快向現代化物流轉型進度。
3.4 持續改善基礎設施。首先,立足徐州市農業資源豐富優勢,應該進一步取長補短,致力于優質水稻、水果、綠色蔬菜的培育與種植,提高農業總產量以及農產品質量,并培養鄉村特色產業,建設更為成熟的鄉村產業鏈,讓產業走出鄉村,形成地方特色。此外,促進物流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達到“1+1>2”的效果。其次,徐州市位于蘇魯豫皖四省交壤處,交通位置較好,相對于其他城市,更有發展農村物流的潛力,公路是徐州市農村物流最主要方式,應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拓展農村交通線路,與鐵路、水路、航空、管道協同發展,完善物流配套,提高整體物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