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慧君 張文生
習主席指出,國防和軍隊改革要破除思維定勢,樹立與強軍目標要求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新時代,必須積極轉變建設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效,依靠治軍方式更深層次改革成果來保證改革強軍戰略向縱深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軍事治理”,這是黨在軍事領域首次提出的全新命題,也是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的重大戰略部署,具有很強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意義。從“軍事管理”到“軍事治理”,雖一字之差,卻體現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思維升級和觀念轉換,充分反映了黨在準確把握世界軍事革命浪潮基礎上,實現了對軍隊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新飛躍。究其內涵,“治理”不是對“管理”傳統模式的簡單機械延續,而是思維、方式全方位的轉型重塑,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意蘊和實踐要求。必須充分領會習主席重大戰略思想,以創新思維、系統觀念和務實舉措全面構建軍事治理新格局,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這是一條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國防和軍隊建設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質的系統工程,既要有戰略謀劃、頂層設計又要有基層探索、系統聯動,必須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爸卫怼睆娬{系統性思維,主張從“碎片化”“分散化”管理轉為“整體性”“協同性”治理,統籌構建系統性、協同性制度體系,使各項制度都能在整體性運行中發揮最佳效能,實現各子系統的良性耦合和整體性有序,產生“1+1>2”的增值效益。當前,我們正在經歷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廣泛、最深入的國防和軍隊改革,這項改革不是零敲碎打更不是簡單修補,而是著眼設計和塑造軍隊未來而進行的一場整體性、革命性變革。因此,要全面加強軍事治理,一方面,必須堅持和運用系統思維觀照、設計和謀劃推進各項工作和建設。突出整體性、聯動性和協調性,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不斷向縱深挺進,實現改革的整體性躍升、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必須認清軍事治理作為國家治理在軍事領域的體現,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子系統。因此,國家治理體系框架下的軍事治理,不可能獨立于國家治理體系而存在,必須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整體布局中統籌設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根本制度模式和發展方向,著眼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歷史方位與發展要求,實現全要素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相協調,切實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優勢轉化為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治理效能。
習主席強調,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改革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治理”強調多元主體參與,治理主體不僅包括治理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還包括執行者和參與者。軍事治理是一個復雜工程,僅靠單一治理主體往往出現治理低效、活力不足等現象。因此,全面加強軍事治理必須著力構建“一元主導、多元參與”共治格局,匯聚同心共筑強軍夢的磅礴力量。一要毫不動搖加強黨的絕對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聽黨指揮是永恒不變的強軍之魂。全面加強軍事治理,必須始終堅定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這個“定海神針”,堅持用習近平強軍思想統領軍事治理實踐,進一步健全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體制機制,完善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制度體系,推動軍事治理“政理哲理法理”統一到確保槍桿子永遠聽黨指揮上,固牢扎深“兩個確立”的思想根子,確保軍隊始終聽黨話跟黨走。二要充分發揮廣大官兵主體作用。基層是部隊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官兵是部隊建設的活力因子和重要主體。特別是當前,90 后00后已成為官兵的主體,他們視野開放、思維活躍,民主意識、法治意識顯著增強,為全面推進軍事治理帶來巨大生機活力。要始終以信任、欣賞、發展的眼光看待基層官兵,充分釋放官兵參與軍事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要著力建強基層群眾性組織。基層群眾性組織是推進軍事治理的重要力量。要落實黨建帶群建要求,積極發揮基層群眾性組織橋梁紐帶作用,不斷改進其組織方式、運行模式,著力增強其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構建上下貫通、縱橫聯動的綜合治理體系,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四要注重加強跨界跨域協同合作??缃鐓f作是加強軍事治理的內在要求,也是完善軍事治理的重要方式。要注重形成多主體、多層面的合作共贏局面,加快拓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不斷優化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體系,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進一步拓展軍民融合新領域新空間,最大限度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和創新要素,聚力提升戰建備質量水平。
習主席強調,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法治具有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功能,法治化是軍事治理現代化的核心特征,是衡量軍事治理制度體系和能力建設的主要標準,也是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必由之路。某種程度上講,軍隊越是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就越是要堅持法治化,越要靠法治規范運行機制和行為準則。必須緊緊扭住依法治軍這個強軍之基,實現治軍理念、治軍方式、治軍制度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法治化。一要筑牢官兵法治信仰。深刻領悟習主席關于依法治軍一系列重要論述的精髓實質,把“按法治要求行事”內化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外化為處事方式和行動自覺,從嚴糾治依法不嚴、執法不嚴等陳規陋習,真正使“按政策來、按規矩走、按程序辦”成為官兵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維方式,切實做到辦事遇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二要深化治軍方式轉型。努力實現從單純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轉變,從單純依靠習慣和經驗開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規和制度開展工作的根本性轉變,從突擊式、運動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條令條例辦事的根本性轉變,這“三個根本性轉變”是引領我軍治理方式深刻變革的基本指導。要大力推進轉職能、轉作風、轉方式走深走實,深化以效能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革命,讓依法依規成為習慣、能力和素質,著力形成黨委依法決策、機關依法指導、部隊依法行動、官兵依法履職的良好局面。三要完善軍事法治體系。中國特色軍事法治體系是推動軍事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證。要堅定法治化治理自信自立,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全面夯實依法從嚴治軍的法治根基,全面構建軍地協同、左右協調、上下貫通的法治格局,全面激活運用法治手段調動一切有利強軍勝戰的積極因素。
習主席指出,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軍事治理的本質是制度之治。新時代以來,習主席領航改革強軍的偉大實踐,著力解決我軍長期積累的一系列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實現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隨著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軍隊新體制新編成與軍事政策制度還處在“磨合期”“適應期”,治軍實踐中客觀存在“政策抵消、力量掣肘、資源浪費、效能衰減”等堵點卡點,必須充分發揮制度在軍事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全面鞏固和深化軍隊改革成果,讓軍事治理真正成為“制度之治”。一要強化制度構建。建設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制度體系,是全面加強軍事治理的基礎和前提,優良的制度又是檢驗軍事治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要善于吸收中華優秀軍事傳統文化有益成果,抓緊完善與國家法規制度相銜接、反映軍事發展規律、符合部隊實際、體現我軍特色的黨的建設制度體系、軍事力量運用政策制度體系、軍事力量建設政策制度體系、軍事管理政策制度體系等,不斷提升軍事系統運行效能。二要強化制度權威。制度在軍隊全面建設中具有最高權威、最強規范作用,必須堅持制度面前沒有特殊的人、特殊的事,任何機關、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始終把制度作為最高準則不違反、作為高懸利劍不觸碰、作為行為規范不逾越,真正把維護制度、捍衛制度作為最基本的職業操守來秉持。三要強化制度執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要堅決杜絕制度空置、制度空轉和制度失靈現象,摒棄“不推不動”的被動執行、“熱衷于喊口號、表決心”的虛假執行、“拘泥于條框、墨守成規”的機械執行、“合意就干、不合意就不干”的選擇執行,切實從講政治高度看待抓制度執行問題,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把各項制度要求抓到底、落到位。四要強化制度效能。制度效能是制度優化轉化的價值評價依據。要高度重視健全制度評價和監督機制,避免制度執行缺位、錯位、變形等現象,對執行制度不力的要及時問責,對違反制度規定踩紅線、越底線、闖雷區的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打通制度構建、執行、監督的閉環鏈路,真正讓制度生威發力,確保人人都在制度之內、時時都在規范之中,切實讓我軍軍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強大勝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