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震禹
(天津職業大學)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于學前兒童教育的不斷重視,每一個家庭對于孩子成長都寄予了厚望。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擴資源,保普惠,建機制,提質量,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取得跨越式發展。全國范圍內的各類公辦、民辦幼兒園的數量不斷擴大,如此巨大的就業崗位需求,為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截至2021年,全國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本專科高校有1095所,畢業生達到26.5萬人,2020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中小學及幼兒園落實“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因此,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為適應幼兒園未來教育要求,實現人才培養新高地,培養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已成為時代大背景下的國家戰略需要。
五育中的“美”即是學前教育專業中美術課程所肩負的責任,在大眾的目光中,“美育”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畫畫”,而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人們與藝術院校的美術教學相混淆,很多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院校擔任美術課程的教師多畢業于藝術院校,在教學中會習慣性地沿用一部分藝術院校對于美術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這一點在日常的院校交流中能夠得到答案。這種形式的美術教學雖然具有一定的藝術專業水準,但是往往弱化或者忽視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特點,忽視了美術之于幼兒的作用,多在“教美術”上下功夫,而忽視了“對誰教美術”,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內容,要以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園崗位的實際需要作為設定前提,結合社會需要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嘗試教學改革,尋找“美育”新途徑,提升幼兒教師的創造能力和整體素養。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生育率的降低,在未來,學前專業的發展可能會遇到瓶頸,就業崗位也可能萎縮或者飽和,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發展專業教學,進行教學改革,總結更為便捷有效的學習方法,更為全面高質量地培養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時候都要面對的關鍵問題,以崗位需求與社會導向為基礎,尋找教改新途徑具有關鍵意義。
“興趣是求知的源泉,學習的動力”,教師應在美術教學中以興趣為導向,發掘學生的潛在天分,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建立興趣,是做好一件事的源源動力。對于美術的學習更是如此,有了興趣,學生會主動發現身邊的“美”,感知身邊的“藝術”。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鞏固,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美術,特別是對個別美術素質不好的學生。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要盡可能地表示出共鳴和欣賞,多用語言性和非語言性相結合的方式,及時捕捉學生們的閃光點,讓學生感受到被認可的感覺,從而堅定信心,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鞏固學生學習興趣,可以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1]培養學生對事物的第一感知,全面地感受事物,從形、色、溫度、氣味、重量等方面綜合完成體驗,使學生成為主體,引導學生愿意表達,說出感受。同時在實踐練習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以某一個“興趣點”出發,發揮自己的個人特點,在自由、輕松的心理環境下進行學習和練習,用“興趣點”促進練習得到良好的效果,在良好效果的感染下,激發自己的興趣點,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從而使學生不斷樹立信心,增強學習熱情和興趣。
美術學習的初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最佳時機,我們可以把美術學習的過程理解為人的個體成長的過程,在人成長初期的幼兒階段,激勵和鼓勵的方式會樹立幼兒的自信心,使幼兒更為大膽地去探索世界,感知自然。那么,在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初期,也離不開教師的鼓勵,這樣會使沒有基礎的學生在學習中克服膽怯,樹立信心,更為積極地、主動地去學習,擺脫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固有思維和錯誤觀念,在自由輕松而自信的情境中,進行美術的探知,為美術課程的開展建立良性基礎。通過這種方法,讓學生在建立興趣,樹立信心的同時,了解體會幼兒成長發展的方式,將課程學習與專業學習相融合。
興趣的建立有助于學生產生共鳴的情感,對于豐富幼兒教師良好的情感具有積極的輔助作用。幼兒教師應該是情感豐富,富有愛心和耐心的教育工作者,從此方面來看,美術教學方法的豐富性有助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格特征,使幼兒的人生第一位導師成為一位溫暖的、善于發現的人。
通過多年的實踐教學,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學最明顯的體會就是與幼兒成長的階段性非常相似。面向未來崗位工作中幼兒繪畫階段性的特點,幼兒教師要在大學階段的美術課程中全面了解幼兒的相應特點,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聯想式的感受幼兒的身心發展,使幼兒教師在實踐中獲得更多更全面的體會。在美術學習的第一階段樹立興趣和信心,為后續學習建立良好基礎之后,我們要為學生的繼續深入學習提供一些簡潔高效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法。這就好比人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在度過快樂童年之后,需要進行一些系統的學習,以便掌握實際的技能,完成能力的綜合提升。因此,在課程的教學中,在興趣和信心的基礎上,要強調具體方法的重要性,配合適當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的學習,為學生實現“美”的再現和創造提供實施手段。
為了繼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掌握的實踐方法。需要我們在美術教學中脫離原有授課模式,打破教室內與自然界的“圍墻”,用輕松而新奇的授課方式,使學生走進自然,像兒童一樣用新鮮的眼光和體悟感知周圍的世界,感知陽光透過葉子的溫暖;撫摸水的流動和大地的深沉;聽夏日的蟲鳴,鳥兒的歌唱;體會微風的輕柔,細雨的綿潤。在自然中獲得最直接的身心體驗和情感升華。將這種豐富的感受在課堂實踐中呈現出來,從而使美術作業生動而富有情感,這是提升學生作品感染力的有效途徑?!耙云茷榱ⅰ贝蚱圃械慕虒W模式,嘗試建立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為幼兒教師的美育提升創造良好的環境。
有了興趣、方法和感受,還要學會欣賞,在兒童的優秀作品中體會“兒童趣味”,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貼近幼兒,更為全面了解幼兒的良好手段。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在幼兒的眼中看世界,關注世界在幼兒心中的呈現。我們可以通過崗位的實習實踐以及豐富的網絡資源來拓寬自己的見聞,當然,這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實踐崗位獲得的資料有效但有限,網絡資源豐富但良莠不齊,所以我們要結合專業特點、興趣感受和美學元素進行甄別選擇,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實踐創作。
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是學校辦學的風向標,技能大賽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展示學生綜合培養,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辦學水平的示范平臺。近些年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一直引領著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發展,也為教學改革的推進注入新機。
結合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學前教育專業組別的賽項內容,對于選手的遴選,需要學生具備均衡的能力,素質發展要全面,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這樣的學生是最理想的選手。但是在現實中,由于生源質量、學生心理、大賽政策等諸多因素,不能經常性地遇到最理想的選手。況且,再均衡的選手,都會有自己的短板和弱項,根據最近幾年的生源情況,我們發現基于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存在初中階段美術教育薄弱,高中階段美術教育缺失的現象,使得具備較高成績的高中生源,普遍存在美術基礎薄弱的情況,對美術相關技能和“美”的理解很陌生,造成了美術相關素養和技能的儲備不足。反觀中職生源由于在中職階段已經進行了專業分類,進行過相關美術技能的訓練,具備審美素養的儲備,在美術領域有一定基礎和創造力,但與高中生源學生的區別在于知識理論學習和分析能力的不足。
因此,通過全國職業大賽的錘煉,在多次嘗試的基礎上,以大賽平臺為良好的學習契機,不斷思考本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前教育專業賽項的分值結構以及比賽特點,面向大賽的選手遴選,通常意義上,都會在穩固知識理論和分析能力優勢的前提下,針對技能環節對選手進行強化訓練。如果該選手是一位美術基礎和審美能力較為薄弱的學生,如果提供一套簡便易學的美術技能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在日常課程學習和備賽集中訓練中提升相關技能和素養,掌握繪畫的基本方法,做到從無到有,從懂到會,從而在提高學生能力,補齊短板的同時,為大賽提供更為寬廣的人才遴選基礎。就需要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師和美術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實踐,從教學方法、教材選用和教師能力這三個方面進行總結提煉,嘗試創新,結合學生特點,尋找易于理解的思維方式和便于上手的技巧方法,以大賽為指引進行教學改革,通過大賽選手等尖子生的經驗積累,將方法用于課程教學,提升專業學生的美術能力和素養,以便達到崗位需求標準,因此,美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和美術相關技能的速學方法在此背景下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我國在學習和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2]職業資格證書對于職業教育的影響和作用是決定性的[3]政府部門一再強調“雙證書”制度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4]能夠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雙證書”制度的實質是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實施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5]
綜上所述,作為“雙證書”其中之一的職業資格證書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是必備的。時至今日,“1+X”證書的出現也是對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新的闡釋和發展。教師資格證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重要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就業成功率的重要砝碼。以證定標,將職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做到課程與考證相結合,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融合,使課程設置更為合理,更符合實際崗位需要。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無論是知識類型的課程,還是技能類型的課程都應遵循職業標準進行設置,對標職業標準,尋找本門課程所對應或者包含的職業標準,將其融入自己的課程標準。
針對美術課程,在嘗試教學改革創新的基礎上,要牢牢把握住職業標準的尺度,結合《3-6歲兒童發展指南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美術領域的基礎技能素養,通過授課方式的改變,通過真情實景的感受,讓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認識得到深化,不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理論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情感,形成關愛幼兒,熱愛幼教的理念,成為一名愛一行而干一行,通過干一行進而愛一行的幼兒教師。使學生面對教師資格證書考核時,不是簡單地應試,而是能以真實的感受傳達出自己的所學所悟,使教師資格證不只是敲門磚,而是一塊真正的試金石,檢驗學生三年來的學習成長。
通過對行業發展的了解,結合崗位需求標準,修改調整課程設置內容,區別諸多職業院校舊有的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方式,優化創新教學方法,嘗試更為靈活的教學手段,總結提煉簡單而易于理解的實踐方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培養興趣,樹立信心,增強創造,以全國職業大賽和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為試金石,不斷尋找嘗試新的教學改革,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為實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探索途徑和方法,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