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潔 周志文



摘要 試驗研究了腈菌唑、三唑酮、甲基托布津和百菌清對大葉黃楊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從栽培管理角度的探析預防大葉黃楊白粉病的有效措施。藥效防治試驗結果表明: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2.5%腈菌唑水乳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在對大葉黃楊白粉病的防治上均有一定的效果,2次施藥后各處理的防效均有所上升,其中,12.5%腈菌唑水乳劑2 000倍液在2次施藥過程中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均達到70%以上,其次為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2次防效均在60%以上。
關鍵詞 大葉黃楊白粉?。凰巹?;防治效果;栽培措施
中圖分類號:S76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9–0043-03
大葉黃楊,又名冬青衛矛,原產于日本,為衛矛科衛矛屬常綠灌木[1-2]。由于其枝葉濃密,四季常青,是北京市園林綠化中常用的綠籬植物和造型材料,在美化冬季城市景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白粉病是大葉黃楊的主要葉部病害,由正木粉孢霉侵染引發,主要危害大葉黃楊的葉片和嫩梢。目前,大葉黃楊抗白粉病育種工作嚴重滯后,病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學殺菌劑。由于白粉菌繁殖率高,且一個流行季節可繁殖多代,導致其群體數量龐大,異質性高,加之系統性殺菌劑都是單位主要作用方式,故病原菌在藥劑的選擇壓力下極易產生抗藥性,且抗性水平上升速度快。大葉黃楊白粉病的防治一直依賴于三唑酮,雖然其抗藥性還未見報道,但其防效逐年下降[3]。
通過對比近3年使用三唑酮防治大葉黃楊白粉病的使用頻次、濃度變化,初步發現白粉病菌對三唑酮已產生一定抗藥性。通過調查、了解北京市海淀區、西城區、朝陽區一些企業防治大葉黃楊白粉病的常用藥劑及其防效,與三唑酮做藥效對比試驗,篩選出其他防治該病害的有效藥劑,輪換使用,減緩白粉病菌抗藥性的產生。試驗的目的在于尋求其他防治大葉黃楊白粉病的有效藥劑,與三唑酮輪換使用,延長藥劑使用壽命,減緩白粉病抗性發展速度,降低用藥成本。
1 大葉黃楊白粉病發病規律與發病癥狀
白粉病在大葉黃楊生長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嫩葉和新梢,發病初期葉片產生黃色小點,而后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狀霉層。下部葉片一般比上部葉片多,葉片正面比背面多,發病嚴重時嫩葉畸形、老葉皺縮、嫩梢萎縮。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春、夏、秋季產生大量孢子多次侵染葉片和新梢,翌春在展葉和生長期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成為病害初次侵染源。病菌在寄主枝葉表面寄生,產生吸器深入表皮細胞內吸收養分。夏季高溫不利于病害發展,多雨季節和高濕條件以及秋季涼爽多雨利于發病,冬季以菌絲體在被害組織內越冬,每年有2個明顯發病高峰,即4月下旬至5月中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林下大葉黃楊發病重,向陽植株發病輕或不發?。恍藜舨患皶r、大葉黃楊枝葉過密及通風不良地段發病嚴重;嫩葉、新梢發病重,老葉發病輕。
白粉病是多循環氣傳病害,受氣象條件的影響較大。根據氣象條件準確預測白粉病的發生趨勢,掌握病害防控的關鍵時期,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是有效防控大葉黃楊白粉病的關鍵。目前,北京市在大葉黃楊白粉病預測預報方面的工作仍有待加強;化學藥劑防治是控制大葉黃楊白粉病的主要應急措施,但是殺菌劑濫用導致抗藥性產生的現象值得關注,因此尋求藥劑輪換使用是緩解抗藥性的有效途徑。
2 試驗背景調查
大葉黃楊白粉病是大葉黃楊主要真菌病害之一,近年來發生比較普遍,部分地區發病率高達38%[4]。目前,三唑酮是防治大葉黃楊白粉病的主要藥劑。
近年來,北京市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發生日趨嚴重。2019—2022年,金都公司一大隊使用三唑酮防治大葉黃楊白粉病的使用頻次、濃度分別為10次/年,1 500倍液;10次/年,1 000倍液;10次/年,800倍液,總體呈逐年遞增趨勢,初步判斷,白粉病菌對三唑酮已產生一定抗性。
通過調查、了解一些海淀區、西城區及朝陽區企業,發現其生產上常用的防治大葉黃楊白粉病的藥劑、濃度、施藥頻次分別為: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8~10次/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8~10次/年;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10次/年,防效基本在 60%~70%,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12.5%腈菌唑懸浮劑2 000倍液對大葉黃楊白粉病也有較好的防效,2次施藥后平均防效為 78.4%[5]。
將上述藥劑做藥效對比試驗,尋找有效藥劑,在生產上輪換使用,有效控制大葉黃楊白粉病菌抗性的產生,降低防治難度和成本。
3 材料與方法
3.1 材料
供試藥劑及濃度:12.5%腈菌唑水乳劑2 000倍液(山東省青島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江蘇利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 。
供試植物:大葉黃楊。
靶標病害:大葉黃楊白粉病。
3.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種處理:①12.5%腈菌唑水乳劑,2 000倍液;②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③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④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⑤清水對照。
試驗設在北京市木樨地地鐵站 A 口綠籬帶,各個處理均設計3次重復,共15個小區,每小區3 m(5 m2),按順序排列,防治時用泡沫板阻隔。
5月26日,于大葉黃楊發病中期施藥,共施藥2次,間隔期為10 d。試驗當天天氣晴朗,溫度28 ℃。各處理都使用工農3WBD-20 型的噴霧器進行施藥,壓力為0.15~0.4 MPa,正、反兩面均勻著藥,噴液量為50 kg/667 m2。
3.3 調查內容與方法
分別于用藥前、第一次用藥后 10 d和第二次用藥后 10 d調查并記錄各處理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發病情況。調查時,每小區采用隨機取樣法選取 5點,每點選擇20片葉(中上部嫩葉為主)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0級(無病斑)、1級(病斑占病葉面積15%以下)、2級(病斑占病葉面積16%~40%)、3級(病斑占病葉面積41%~70%)、4級(病斑占病葉面積70%以上)。
3.4 數據處理
采用DPS(Data Process System)7.05
版軟件選擇Duncan,新復極差法進行試驗統計檢驗。
病情指數(%)=×100%
防效(%)=×100%
4 結果與分析
12.5%腈菌唑水乳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等藥劑對大葉黃楊白粉病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2次施藥后各處理的防效均有所上升,說明藥劑有較長的持效期。但是各藥劑的防效存在顯著性差異,12.5%腈菌唑水乳劑2 000倍液在2次施藥過程中防效最好,均達到70%以上;其次為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次防效均在60%以上,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防效相對較差(圖1、表1)。12.5%腈菌唑水乳劑2 000倍液與清水對照的田間效果見圖1、圖2。
5 防治大葉黃楊白粉病的栽培措施
5.1 選擇無病種苗
植物檢疫是預防大葉黃楊免受某些危險性病蟲害的重要措施。相關部門應該提高對植物檢疫工作的重視程度,對引進的大葉黃楊種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進行嚴格的病蟲害檢查,為今后長期養護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6]。在開展綠化工程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選苗時要注意不能引進病蟲害的種苗,從源頭避免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發生。
5.2 加強通風透光
大葉黃楊在園林綠化中無論是被用作綠籬和綠球,還是被用作綠色模塊,都需要高度密植才能達到理想的景觀效果。在園林綠化施工過程中,為提高觀感質量,一般會增大大葉黃楊栽植密度,而高度密植則會造成樹叢內部通風透光性較差、溫濕度偏高,有利于白粉菌的越冬存活,增大大葉黃楊患病概率。栽植時首先要按要求開出種植槽,種植槽的寬度應大于綠籬的設計寬度。栽植時先栽植靠外的苗木,再栽植中間的苗木,株行距要保持基本一致。栽植3排以上綠籬時,植株應呈品字形交叉狀,相鄰的3株苗子呈等邊三角形,以利于綠籬通風透光,生長整齊[7]。
5.3 合理水肥
在栽培養護過程中,合理水肥能促使根系發達,提高植株長勢,增強抗逆性,降低病蟲害的感染概率。大葉黃楊相對較喜水,要按照寧濕勿干的原則,結合降水情況決定澆水量。秋末和初春必需澆足澆透防凍水和解凍水,夏季應控制澆水量,一般選擇早晨或傍晚澆水,大雨后要及時排除積水,防止爛根。
大葉黃楊栽植前,要在種植槽內及時施入底肥,底肥最好使用腐熟發酵的牛馬糞。由于綠籬種植密度大,需要充足的肥料,除底肥外,每年春末夏初修剪后需要施用1次氮肥,入秋后施用1次磷鉀復合肥。
5.4 適當修剪
大葉黃楊白粉病菌在大葉黃楊上無有性階段,其分生孢子在北京地區不能越冬,病原菌以菌絲體在被害葉片組織內和葉片表面產生灰色膜狀菌絲層越冬,因此及時清理病葉,做好白粉病預防工作,在大葉黃楊白粉病防治過程中也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適當修剪可以改善大葉黃楊的生長環境,加強通風透光;另一方面,及時修剪、清理已經發生病害的枝條,可以防止病害進一步蔓延。春末夏初正值生長旺季,此時對大葉黃楊進行修剪,傷口愈合較快,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又可以在中秋前后修剪,傷口也能及時愈合,既不會萌生過多枝條,也可保證植株安全越冬。
6 結論與討論
藥效對比試驗結果表明,2次施藥后,12.5%腈菌唑水乳劑 2 0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大葉黃楊白粉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在60%以上,且持效期長,建議在生產上輪換使用。
但存在2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1)該實驗是在白粉病發病中期施藥,如果在初期施藥對防治效果是否會有影響(據了解保護性藥劑對后期白粉病的發生、發展情況有較明顯的影響);(2)試驗中12.5%腈菌唑水乳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在對大葉黃楊白粉病的防治上均有一定的效果,且2次施藥后各處理的防效均有所上升,但是試驗藥劑輪換使用時,各個組合的打藥次數還需進一步研究。
此外,栽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輔助預防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發生,在依賴化學防治的同時,應該將各項栽培措施實施到位。
參考文獻
[1] 馮紅.大葉黃楊白粉病的初步研究[J].四川林業科技,1992,22(3):57-60.
[2] 浦冠勤,毛建萍,唐奇,等.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08,36(6):125-126.
[3] 劉起麗,張建新,王洪亮,等.幾種藥劑對大葉黃楊白粉病的防治效果[J].貴州農業科學,2007,36(4):92-93.
[4] 孫雪花,高九思.大葉黃楊白粉病危害情況及發生規律研究[J].園藝與種苗, 2013,33(7):20-22,34.
[5] 李建波,鄧珂.大葉黃楊白粉病發生規律及其防治研究[J].北京農業,2015,35 (30):84-85.
[6] 高發明,于祥民,孔愛輝,等.大葉黃楊白粉病的發生原因分析與防治策略[J].綠色科技,2018,9(11):40-41,43.
[7] 莊連云.大葉黃楊綠籬栽植及養護[J].中國花卉園藝,2018,18(4):42-43.
Study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Several Agents on Powdery Mildew of Boxwood
Hao Jie et al(Beijing Landscaping Group Co., Ltd., Beijing 100088)
Abstract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control effects of nitriconazole, triadimefon, methyltobuzin, and chlorothalonil on powdery mildew of Populus euphratica. Effective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powdery mildew of Populus euphratica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on management. The results of the efficacy control experiment showed that 15% triadimefon wettable powder, 12.5% nitrile water emulsion, 75% chlorothalonil wettable powder, and 50% methyltobuzin wettable powder all had certain effect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plar powdery mildew. After two applications, the control effects of each treatment increased. Among them, the 12.5% nitrile water emulsion with a 2000 fold solution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with a control effect of over 70%, The second was the 15% triadimefon wettable powder with an 800 fold solution, and the twice prevention effect is above 60%.
Key words Populus mildew; Medicinal agent; Control effect; Cultivation 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