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楊佳妮
摘要 在生態保護的背景下,湖南東洞庭湖地區漁民陸續上岸,漁民生計方式變遷帶來諸多問題。其中,生計變遷所帶來的經濟文化困境產生的主要原因除了漁民自身文化程度低、年齡偏大等因素,政府、社會提供的幫助難以滿足漁民需求也是最主要的問題。為此,分析了東洞庭湖區漁民生計現狀,指出了生計變遷中存在的困境及其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漁民轉型;生計變遷;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9–0079-02
近年來,水旱災害仍然是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2022年,長江流域自1961年以來的罕見干旱讓流域內不少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而水域的生態保護一直都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長江“十年禁捕”的推進,漁民的上岸安置成為各地的難題。湖南省地處長江中游,擁有163 km的黃金水道,且洞庭湖被譽為“長江之腎”,當地自古以來漁業發達。但隨著“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的正式實行,捕魚已經成為歷史。東洞庭湖區所在的岳陽縣地處湘北,是“一江兩湖七河”禁捕水域的“主戰場”之一,更是被湖南省確定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試點縣。東洞庭湖是我國現存東、西、南洞庭湖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水湖盆,是洞庭湖的本底湖,是我國擁有最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多樣的物種自然資源的地區之一。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其成為我國淡水魚類賴以越冬、索餌、繁殖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洞庭湖生態資源受到圍湖造田、水域環境污染、過度捕撈等因素的影響嚴重衰退,為了保持洞庭湖和長江流域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出臺各類政策促使當地漁民上岸,保護當地生態資源。將探討東洞庭湖區退捕上岸的漁民如何完成身份轉型,分析了在生計方式變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1-3]。
1 東洞庭湖區漁民生計現狀
東洞庭湖區的漁民被稱為“天吊漁民”,意為吊在天上的人。他們是一個特殊的族群,以船為家,岸上無房無地,不屬于任何村落和社區,也沒有戶籍和身份證明,因此無法享受任何社會福利。他們的來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世代捕魚的原始“天吊漁民”;二是20世紀50年代,實施集體所有制后到洞庭湖捕魚,改革開放以后才回到岸上,因戶口已經被注銷而無法上岸被迫繼續當漁民;三是20世紀70年代,江蘇、安徽、山東籍的漁民去洞庭湖捕撈生產,從此沒有離幵,他們的后代也一直在船上生活。根據調查可知,上岸的漁民普遍年紀較大、文化程度低再就業十分困難。
1.1 經濟變遷現狀
在漁民上岸之前,經濟收入受氣候的影響很大,同時存在一定的風險。長期以來,洞庭湖漁民生活艱難,他們曾認為上岸后會有穩定的收入。其實不然,洞庭湖區漁民28 105人,退捕上岸后,只有少數漁民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獲得較好的發展,大多數漁民只能做散工、雜工,還有少數漁民依靠其他途徑,如政府的救濟、社會保障、子女贍養等,收入來源較少且不穩定。其中,發展較好的并利用政府補貼款成功創業的漁民周界武,他在政府的幫助下,目前在麻塘鎮創辦了一個稻蝦供養的合作社。在訪談中,他表示用政府政策的補貼款購買設備和蝦苗,在技術員的幫助下成功創業,進行稻蝦養殖,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入。
此外,還有一類是上岸后仍然從事漁業的漁民,岳陽縣中州的專業漁民楊和平在上岸后從外湖捕魚轉為內湖捕撈,專門帶領一些漁民幫助各個漁場“起魚”。他在政府的幫助下貸款40萬元組建和平水產服務部,開展專業捕撈、運魚、銷售等服務。
然而在受訪的上岸漁民中,多數年輕漁民上岸后離開家鄉,從事農業生產等方面的體力勞動。也有漁民依靠政府的無息貸款進行創業,如貸款買農具、養殖水產等,他們缺乏水產養殖的知識和技巧,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數漁民都以失敗告終。
1.2 文化變遷現狀
在斯圖爾德看來,文化與其所處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在相似的環境下,文化基本類型的發展道路相似。但是,由于世界上存在不同的環境,因此,世界多種文化形成不同的進化道路。在基本環境和文化類型在相似的情況下,可以沿著類似的道路發展。長期的漁船生活使漁民養成了獨有的習慣和文化傳統,這些文化要素有可能有別于城市中的文化場景與邏輯。在教育觀念中,傳統漁民漂泊,經濟條件較差,對子女的教育問題重視程度不高,在漁民傳統的思想觀念中,認為掌握漁船上一系列生產技能是子女教育的核心。漁民上岸定居以后,生活更加穩定,面對新的生存環境對科學文化素質的新要求,他們更加關心子女的教育問題,并且越來越多的漁民在上岸后自主地認識到教育對子女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同時,漁民逐漸轉變教育觀念,不僅包含漁民對子女的重視與關愛,漁民后代逐漸擁有與城市孩子相似的生活和受教育經歷,他們之間的差異性逐漸縮小,也促進漁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城市生活不僅改變了漁民的習慣,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漁民的傳統文化,屬于其特有的人文風俗、群體信仰等逐漸淡化。漁民轉變長期封閉生活而形成的守舊化觀念開始向市民化思維轉變。
2 生計變遷中存在的困境及其產生的原因
2.1 生計模式單一,轉產轉業困難
由于東洞庭湖專業捕撈漁民長年以船為家,居住在湖面上,不需要在岸上勞作,上岸以后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術單一、年齡大等問題,給轉產轉業帶來諸多困難。雖然政府會制定無息貸款、技術支持、轉業培訓等措施,但對文化程度不高的漁民來說,即使在職業技術培訓中心接受了短期的勞動技能培訓,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有些培訓崗位需要考核獲得相關證書,而文化程度低、年齡不具有優勢的漁民,即使掌握一定的技能也無法在考核中達到要求。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多數培訓內容為計算機的使用,他們難以掌握此項技能。因此,多數漁民上岸后仍無法達到工作崗位的要求。
2.2 社會保障落實不到位
社會保障對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體現社會公平、公正,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東洞庭湖區的“天吊漁民”由于上岸前沒有戶口,也沒有岸上生活經歷,因此不熟悉醫保、低保等社會保障制度。經調查發現,大部分上岸漁民在一定程度上擔憂自身未來生存狀況。對缺乏經濟來源的高齡漁民來說,他們缺乏維權意識、對援助機制不夠了解,同時受到經濟和精力有限的影響,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很多時候無法及時維權或者維權效果較差。在訪談中,諸多年齡較大的漁民都在社會保障援助問題上遇到了困難,但是他們難以解決這個問題。
2.3 文化適應障礙
文化的適應能力是當地人在長期適應自然與生態環境后所形成的生存智慧,能夠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東洞庭湖區的漁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隨著現在生態環境或者生活環境的變化,從東洞庭湖地區的漁民社會的生計變遷可以看出,目前,許多漁民難以適應新環境的變化,常年以船為家的水上生活使得他們不擅長與他人交流。諸多文化習俗與天吊時截然不同,漁民完成“市民”身份的轉變存在困難。
3 退捕漁民脫離生計變遷困境的對策
漁民生計變遷涉及整個生態文化系統的改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框架,是貫穿漁民產業、生活、文化的轉型,因此,在個人、社會以及政府層面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3.1 實現漁民素養觀念“上岸”
目前,引導漁民轉變教育觀念十分有必要。上岸后不管是為了適應身份的轉型還是生存的需要,都要重視生產技能的培訓,還要重視漁民群體,尤其是其后代文化程度的提高,以此縮小其后代與城市居民后代之間的差距,漁民后代能更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在就業觀念方面,漁民需要樹立就業風險、競爭就業和多樣化就業等觀念。同時,漁民要更新社會保障的觀念。在漁民上岸以后,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
3.2 助力漁民技能“上岸”
加強對漁民再就業培訓,是有效轉移上岸漁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強落實漁民子女的教育,按政策給予特困戶家庭子女就學生活補助。二是實施漁民進行轉產就業和棄捕為養的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就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要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培訓資源的功能,緊密結合湖區產業特色和用工單位需求,面向再就業漁民開展實用有效的職業指導和技術技能培訓,要長期跟蹤培訓,及時關注用工單位需求,不斷調整培訓內容和組織教學,實現政府幫扶持續化[4]。
當前,在漁民再就業培訓的過程中,既要了解不同年齡階段漁民的短期再就業情況,又要考慮市場就業競爭多樣化的需求。在充分尊重漁民生產生活習慣的前提下,可以根據漁民存在的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生產技能單一、思想觀念保守等情況,在進行轉業幫扶時,側重對漁民漁業相關產業知識的培訓指導。例如:周界武他在上岸時便與4名退捕漁民籌資10萬元,成立了合作社,承包了3 hm2稻蝦養殖基地,政府派來技術員指導其種稻養蝦,一年后就收回了成本,擴大規模,帶領漁民共同致富[5]。
3.3 加強社會保障,加大幫扶力度
2009年以來,當地為確保洞庭湖區2 332戶無房產漁民全部上岸定居。湖南省省級層面聯合湖區益陽、岳陽、常德3個城市落實安置漁民,并將6 463人納入城鎮低保或農村低保,并協助606名漁民購買社會養老保險,安排213名困難漁民子女入學。為鼓勵引導退捕漁民順利實現就業,東洞庭湖當地政府根據當地情況已開展了2期水產養殖免費技能培訓班、1期船員培訓班、1期創業技能培訓班。但在訪談的過程中,多數漁民表示自己沒有培訓班,又因為沒文化待遇不好而主動辭職。而關于政府提供的“護魚員”這類公益性崗位,則存在漁民不了解政策、崗位數量少和工資低難以維持生活等問題。因此,政府應在加大幫扶力度的同時,也要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或設立專門的宣傳小組和咨詢點,使上岸漁民可以了解政府的“惠漁”方針政策和上岸后尋求社會保障方式[6]。
關心解決漁民的住房問題。如果一家人口多,那么他們上岸遷居的成本就越高。并且目前已有上岸漁民被分配的安置房小區出現影響居住的問題,由于地勢較低導致小區容易積水,一遇到特大暴雨,漁民就需要等待救援,同時房屋墻體出現開裂、發霉等現象,如何改善、解決漁民住房問題成為一大難題。由于漁民眾多,遷居成本過高,無法讓其二次搬遷,則要幫助他們修繕房屋。幫助漁民找到新的生計模式是根本,那么政府的補助和社會保障便是節流,如何更好地解決漁民在生計變遷過程中的困境,開源和節流兩者缺一不可。
隨著“漁民上岸”政策的不斷推進,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漁民固有的傳統觀念的問題凸顯,他們無法快速適應新的生產活動,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強漁民新村的文娛活動建設,豐富漁民的業余生活。例如:岳陽縣已有漁民新村舉辦新年篝火晚會,發揮文化的凝聚力量,有利于增強漁民的社會凝聚力,也可以考慮建立“漁文化”紀念館等,幫助漁民在新的生存環境中找到歸屬感。同時,可開設提升漁民科學文化、法律法規等知識水平的課程,幫助漁民在岸上生活時維護自身的權益,真正完成向“市民”身份的轉型。
4 結束語
為了保護好洞庭湖生態環境,尤其是水域生態,2021年1月1日開始,為堅定不移地實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湖南省對“一江一湖四水”等重點水域實施全面禁捕。從生態保護層面來看,當地取得了良好的成就。然而,洞庭湖周邊人口稠密,漁業發達,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漁民的生計模式被迫發生改變。然而在生計變遷的過程中,經濟文化的適應面臨著諸多困境。做好漁民上岸工作,就是讓漁民在新的生態、社會環境中孕育出新的生態文化。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社會體制政府政策的完善,漁民群體能在適應生計變遷的過程中,在新的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中構建起新的生態經濟文化體系。
參考文獻
[1] 翁勇平.關于“天吊漁民”上岸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 李琳.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3] 施金炎,施瀚文.論洞庭—湖湘文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4):95 -98.
[4] 郭璞.山海經[M].北京:中華書局,1991.
[5] 劉訓華,袁希平,李鴻,等.洞庭湖漁民生活現狀調查[J].漁業信息與戰略, 2013,28(2):112-116.
[6] 李威龍,成雙,胡晨靈,等.生態保護背景下退捕漁民身份轉型問題調研報告:基于江淮段大運河沿岸兩村落的實證調研[J].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 2022(6):40-42.
Study on the Livelihood Change of Fishermen in East Dongting Lak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Luo Yang-jiani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fishermen in the East Dongting Lake area of Hunan Province have come ashore one after another. In this process, many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fishermen's livelihood have gradually emerged. Among them,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ifficulties brought about by livelihood change were mainly caus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low educational level and older age group of fishermen, and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help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the needs of fishermen in the process wa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face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fishermen themselves,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grasp the main problems,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jointly help fishermen better achieve 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ivelihood change, so that retired fishermen can realize real landing.
Key words Fishermen transformation; Changes in livelihoods; Ecological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