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 陸云霞
自2021年起,新都市公共藝術季以四川美術學院為基地連續兩年開展。兩屆藝術季都對“新都市的公共藝術”進行了深入探討,提供了學科發展所需的時代性問題研究案例。隨著城市向都市圈轉型,公共空間藝術在多維度、深層次鏈接人文、社會和城市方面不斷實踐,大眾對城市公共空間品質要求提高,藝術城市構建的功能和價值日益顯著。從國家到地方都強調藝術與城市更新的深層關系。四川美術學院響應時代需求,聚焦城市更新目標,開展新都市公共藝術季。
一、“新都市公共藝術”的量與質
在新都市公共藝術季中,第一屆以“藝術”為生發點,探索了藝術與都市生活、商業、城市更新、療愈、養老、生態、社區以及城鄉融合等關系問題。藝術與商業板塊試圖打破故步自封的界限關系,以現實為依托,以生活為基礎,以大眾為核心,在商業的資本環境里尋找別樣的學術落腳點。藝術與城市更新板塊提出讓都市文明與自然屬性和諧共處的理念,將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更新的有機板塊,著力體現功能空間和場所的歸屬感共建,并承載城市的記憶和歷史。藝術與療愈板塊通過多種方式推進對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的藝術療愈功能服務。山城老年大學藝術空間營造綜合項目為藝術與養老、與終身學習的學術議題提供了場所依托,探討如何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當代藝術形式的創新。藝術與生態板塊效法自然智慧與植物系統思維,探討面向未來的城市生態美學。藝術與社會小組以課程的方式展開,探討藝術與社區的關系。藝術與城鄉融合問題通過實驗性作品,觸發對鄉村與城市對話的愿景表達和關系討論。
第二屆新都市公共藝術季則是將“城市空間”作為聚焦點。其中,“空間·創意”板塊提出打造“街區美術館“的理念,以公共交通站點為對象,開展創意設計大賽,探尋生成新文化場域的可能性。“交往·對話”板塊針對參與類藝術療愈,建立社區藝術療愈館,通過藝術療愈形式的多樣性,構建與場域、人群的對話。“社區·更新”板塊的亮點在于以“三師進社區”的方式來探索城市更新的共建共治之路,為探索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創造新的格局提供了新思路。“虛擬·鏡像”板塊試圖利用數字技術,構建一個有效連接虛擬與現實的“多重宇宙藝術社區”,通過數字化藝術實驗模塊、數字化作品及展覽模塊、科技類教學模塊、宇宙空間模塊疊加等,使參與者實現對社區內資源和生活的共享。“走村串巷 游鄉逛街”成為“城鄉·融合”板塊的口號,以鄉村為試驗田,以街巷為展示地,推動城鄉之間的互動融合。
綜合來看,兩屆新都市公共藝術季都注重從實際場景出發,探索藝術在現實中的延伸與可能性。第二屆更加注重實踐具體價值訴求的項目導向轉變,引導出新都市所包含的質性空間問題研究。
二、從功能提升到空間驅動
新都市公共藝術季的活動致力于推動城市更新,兩屆藝術季在調動藝術和城市場域的先行方式上稍有不同。首屆藝術季嘗試用藝術項目的方式帶動和強化城市功能,用藝術的方法和邏輯思考城市問題。而第二屆則更注重發現城市的抽象生長形態,利用藝術學、社會學等知識,牽引出地域原發性的有機都市活力。
在城市更新問題上,首屆藝術季采取公共藝術作品植入、介入景觀改造的方式,用藝術手法提升景觀品質。而第二屆則從“大學城公交站臺公共藝術大賽”中可見,更強調對流動人群聚集地的場域文化關注,使身處“街區美術館”的在場者生成從“群眾”到“觀眾”的審美自覺,實踐從靜置的功能空間提供到空間驅使下的“自省式”體驗場域。
新增的虛擬空間探討板塊,關注蓬勃滋生的虛擬生活,聚焦虛擬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形態和交互邏輯,厘清虛擬藝術秩序,建立“傳送門”。在城鄉融合問題上,第二屆藝術季通過“藝起·游村逛街”的綜合藝術活動,以“游”“逛”的“軟介入”藝術行為,利用鄉村街巷的屬性特點和景觀,調動人們重新感知、追問、認識和建立與日常生活空間的意義。
從城市更新到聚焦城市空間,第二屆新都市公共藝術季在項目針對不同的空間提出“創意”“對話”“更新”“鏡像”“融合”的處理方案,不僅在項目開展的內驅力上做出調整,而且在作品方法論上也使策劃人、參與者等進一步對其進行深思和拓展。這意味著項目中的城市更新并不僅僅意味著對實體空間的物質改造,而更多涉及在人們的行為模式、互動方式、交流渠道、情感需求等諸多復雜元素影響下的城市空間生成問題上考察。只有發掘和捕捉暗涌的信息,作品在現實空間中才能實現“有矢之地”。
三、參與共建
新都市公共藝術季不僅從內容上拓展我們對都市的理解,也為后續藝術季的持續開展提供了更多可探尋的思路。第二屆藝術季更注重對新都市的共建意識,活動組織方式多樣化,如“空間·創意”板塊的大賽制,“交流·對話”板塊的藝術高校、專科醫院、街道社區、服務機構四平臺合作模式,“社區·更新”板塊的“三師進社區”理念。從活動的參與環節上看,藝術療愈工作坊中的在地創作成為一大特色,“城鄉·融合”板塊中的商家代表、藝術圈層代表以及區鎮村政府相關領導成為活動的參與人群。第二屆新都市公共藝術季通過對各行各業的人員機構的調動,擴大人群的輻射面,強調群眾在活動中的參與度,從空間受眾到參與共建的身份轉變。總的來說,新都市公共藝術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我們在哪里生活、怎樣更好生活的問題,值得持續探討和研究。
(作者分別系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雕塑系教師;項目名稱為“新都市公共藝術季”,項目號:xk-ms-ky202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