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 張建平
近年來受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動日趨明顯,全球價值鏈合作面臨“脫鉤”“斷鏈”的風險和沖擊,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是我國應對國際新形勢、提升新發展階段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大力發展數字貿易,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重要方向。
10 年間,中國在建設貿易強國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中國現有230 多個經貿伙伴,與26 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19 個自貿協定,是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不僅貨物貿易總量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總量也位居世界首位。同時,中國的全球市場份額再創15%新高,外貿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高,一般貿易所占的比重上升至60%以上,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高達60%,民營企業成為第一大出口主力。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全球供應鏈報告中所展示的全球價值鏈三大核心國家之一,所有商品和服務出口的增加值已經大體與美國和德國相當。
貿易強國建設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時匯集了豐富的經驗。
第一,中國堅持開放、改革、發展、轉型相互促進,通過堅定支持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構建輻射全球的“一帶一路”大自貿區網絡及在國內建設的包含21 個省份的小自貿區網絡平臺,自主面向全球開放,通過雙字聯動,高效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顯著推進了制度型對外開放。
第二,中國堅定地推進外貿發展模式轉型,從過去外向型經濟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轉換,全面鼓勵外貿領域內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外貿企業發展,推動本土跨國公司參與國際競爭,目前已取得豐碩成果。
第三,中國高度重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全方位協同,充分發揮中國整個產業體系的比較優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新的《外商投資法》修訂出臺,利用外資保持了穩定高速增長的態勢,形成了外資企業國內企業同臺競爭的市場新格局。中國不斷吸引以成本為導向、以市場為驅動的外資在中國集聚發展,形成了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第四,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平臺,中國與伙伴國家的貿易投資額大幅增長,貿易額占比由2013年的25%躍升至目前的近35%,為推動中國外貿多元化發展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建設貿易強國,規模是基礎,質量是核心,競爭力、國際分工是重要特征,與貿易相關的產業、投資、貨幣金融、科技創新等是重要配套和保障。
第一,建設貿易強國首先要圍繞中國的跨國公司、核心全球供應鏈組織企業、產品的品牌質量和技術含量,下大功夫下大力氣。這意味著一方面要加快傳統優勢外貿行業的轉型升級,跟上時代進步和市場變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鼓勵創新加快技術進步,加快培育高科技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無人機產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第二,積極對接21 世紀的貿易投資規則體系。堅定地支持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定位和具體地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全面落實世貿組織貿易便利化協議,通過自主擴大開放,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協議(DEPA),爭取早日加入并帶動國內的制度型開放。積極主動商簽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提高自貿協定的貿易覆蓋度。
第三,在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的進程中,通過系統性的合作,繼續發揮海外工程承包國際產能合作、境外工業園的建設與貿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帶動效應,充分挖掘“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的巨大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第四,加強在質量、標準、認證和標識等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加大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相互認證的力度,積極鼓勵中國標準“走出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的支持功能,建立商品的可追溯體系。
新業態新模式不僅是中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有利于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對于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數字經濟推動中國數字貿易快速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全球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催生了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服務為核心、數字訂購與交付為主要特征的數字貿易。近年來,中國數字貿易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貿易規模達到2.5 萬億元,比5 年前增長了78.6%。中國擁有最大規模的網民數量,數據資源相對豐富,同時還創造了豐富的貿易數字化應用場景,這都為中國發展數字貿易打下了扎實基礎。當前,中國應該基于國家創新示范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的經驗,加快關于數字貿易的政策制定和法律制定進程。對標數字經濟伙伴協議的相關規則,加快國內政策法規體系的完善。
跨境電子商務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新動能、轉型升級的新渠道和高質量發展的新抓手。2015 年,中國設立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近年來,中國跨境電商綜試區模式愈發成熟,在跨境電商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22 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2.11 萬億元,廊坊等33 個城市和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至此中國已先后分7 批設立165 個跨境電商綜試區,覆蓋31 個省區市,基本形成了“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對于跨境電商,要將RCEP 中的規則要求盡快在全國各地落實到位,利用國內上百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點城市和自貿試驗區支行網絡平臺以及海南自貿港,使跨境電商與海外倉協同發展,培育壯大一批跨境電商的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
推動市場采購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助力外貿保穩提質。2022 年9 月,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發展外貿新業態,培育增長新動能,商務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外匯局等7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的函》,新設了8 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新設試點分別是:天津王蘭莊國際商貿城、河北唐山國際商貿交易中心、吉林琿春東北亞國際商品城、黑龍江綏芬河市青云市場、江西景德鎮陶瓷交易市場、重慶市大足龍水五金市場、新疆阿拉山口亞歐商品城、新疆烏魯木齊邊疆賓館商貿市場。此前,商務部等7 部門已在全國設立了31 個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構建了“一劃定、三備案、一聯網”的監管體系,配套了簡化申報、增值稅免征不退等支持政策。市場采購貿易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下一步應基于風險可控的原則繼續擴大市場采購貿易的規模和試點區域,提高貿易方式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并在信用保險、金融服務和海關監管領域提升服務效率。
充分發揮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穩外貿”作用。外貿綜合服務企業作為“穩外貿”的重要有生力量,對于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商務部公開數據顯示,2021 年,外貿綜合服務企業超1500 家,貿易分工進一步細化,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型主體深受市場歡迎。為推進外貿綜合服務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高效率的方向發展,應落實落細集中代辦退稅備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收到企業首次委托代辦退稅業務申報信息后,進一步提高實地核查工作效率。針對不同外貿市場和外貿伙伴提供差異化的高品質服務。
2023 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 周年,同時RCEP 對菲律賓正式生效,標志著RCEP 對東盟及澳大利亞、中國、日本、韓國、新西蘭等15 個簽署國全面生效。
共建“一帶一路”10 年來,中國的外貿朋友圈不斷擴大。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截至2023 年8 月,我國已與152 個國家、32 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 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蓋我國83%的建交國。中國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政策溝通和戰略銜接方面越來越緊密,民心相通讓相互間的信任不斷提升,所有這些都為貿易開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通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系統性合作,尤其是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貿易、投資、基建、境外工業園產能合作等方面的相互協同,使得市場潛力不斷被挖掘,市場空間不斷被拓展。
中國不斷發揮RCEP 的貿易創造效應,大幅提升中國區域內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
RCEP 生效以來,中國不斷發揮RCEP 這個全球最大自貿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大幅提升中國區域內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程度。
從貿易角度,2022 年,中國與RCEP 其他成員進出口總額12.95 萬億元,同比增長7.5%,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0.8%;2023 年1 月至4 月,中國與RCEP 其他成員進出口總額4.12 萬億元,同比增長7.3%,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30.9%。從利用外資角度,2022 年,中國實際利用RCEP 其他成員投資額235.3 億美元,同比增長23.1%;2023年1 月至4 月,中國實際利用RCEP 其他成員投資額近89 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3.7%。
RCEP 生效一年來為充滿沖突、問題和挑戰的世界經濟帶來了發展契機。RCEP 生效后,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最終會實現零關稅,這將顯著拉動區域整體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增長,對全球貿易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商務部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35 年,RCEP 將帶動區域整體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出口和進口增量分別較基準情形累計增長0.86%、18.30%和9.63%,出口和進口累計增量規模將分別達到8571 億美元和9837 億美元,區域投資將累計增長1.47%,區域經濟福利累計增加1628 億美元。
下一步政府部門要更加透明地提供有關RCEP政策法規和相關規則,加大各項政策的落實力度,中國貿促機構以及協會要積極做好宣傳和對企業的培訓工作。同時要高度重視國內自貿試驗區平臺和自由貿易港建設,在落實RCEP 規則的過程中發揮先行先試和引領示范作用以及雙制聯動效應。
受疫情、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產業鏈供應鏈時有梗阻等因素影響,全球貿易前景堪憂。
一是全球貿易形勢趨于平穩,增速或將繼續放緩。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報告,2023 年全球貿易形勢相比2022 年難有明顯起色,增速或將繼續放緩。世界貨物貿易在經歷了2020 年的衰退、2021 年的強勁反彈之后,在2022 年的增速接近常態。展望2023 全年的全球貿易形勢,從影響因素看,2022 年世界貿易增速沒有大幅增長或大幅下降,而新冠疫情不再是阻礙世界貿易的主要因素,但與此同時世界貿易仍面臨經濟政治層面等諸多風險。
二是短期繼續加強落實跨周期穩外貿外資的政策。
短期看,鑒于全球外貿市場的需求有收縮態勢,跨周期穩外貿外資的政策要繼續加強落實。要保障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多渠道供給進口來源穩定,國家儲備要保持足夠合理水平。部分中間品和資本品進口要做好預案和合理庫存。堅定支持外貿多元化發展,以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努力拓展新的外貿空間。落實好RCEP,釋放貿易創造效應。發揮好自貿試驗區平臺和海南自貿港的平臺功能作用,提升外貿增量。
三是中長期防范化解“逆全球化”帶來的風險。
從中長期看,“逆全球化”現象日趨突出,部分國家推行印太戰略,試圖構建印太經濟框架。科技領域脫鉤斷鏈加劇。中國亟待加快自主創新步伐,通過實施雙循環戰略,使資本技術和人才按照市場機制進行高效配置,塑造新的國際比較優勢和新的國際競爭力。要穩定和鞏固全球價值鏈的協作關系,不斷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繼續支持亞太經濟合作進程和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保持制造業在中國經濟總量中的合理比重,協同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與貿易強國的建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