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業銀行江蘇省分行私人銀行部副總經理 匡亞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作出重要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系統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持續提升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的匹配性,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逐步形成。為推動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任務貢獻金融力量,必須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行動指南,自覺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扎實做好金融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聚焦國家和江蘇省重大科技創新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等重點方面,健全與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更相適應、業務更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體系。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保障,推進產業金融發展和融資渠道拓寬。整合金融資源供給主體,推動信貸資源向科創領域傾斜。按照科技創新生命周期規律,提供全過程全方位金融服務。推動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強度和水平持續提升,用足用好“蘇創融”等政銀金融產品,保持科技型企業貸款持續增長。為科創企業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加強對種子期、初創期科創型企業的金融供給。
推動金融資源投向創新領域。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優化市場機制,推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實體經濟和創新領域,助力創新型省份建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框架,豐富金融支持工具,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科創金融服務產品。統籌用好金融政策,提升社會融資規模,為轉型升級、創新驅動提供充沛資金支撐。支持科技型企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卡脖子”工程等重點領域融資,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布局資金鏈,聚焦“1650”產業體系,支持強鏈補鏈延鏈,豐富創新領域資金來源。
強化重大工程項目資金支持。以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為重大工程、重點項目提供穩定的市場化資金來源。根據項目不同階段資金需求和風險收益特征,完善信貸制度安排,助力重大工程項目有力有序推進。聚焦江蘇省重大項目清單特別是已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102 項重大工程項目,完善配套金融政策。支持紫金山實驗室、蘇州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重大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加大先進制造業投資的金融支持,擴大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海工裝備等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服務,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
優化金融服務區域發展體系。融入國家和江蘇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等,持續優化金融服務供給。準確把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方向、戰略部署和目標任務,開展戰略、規劃、政策和項目對接,提升金融服務區域發展戰略能力。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堅守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立足區域資源稟賦,推動金融服務拓面、提質、增效,提升服務區域發展的精準性和適配性。
提升金融服務重大戰略水平。圍繞國家和江蘇省重大戰略、重點規劃、重點產業布局等,優化金融支持方案。發揮金融對重大戰略、規劃的支撐,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支持沿海地區發展,支持江北新區等功能平臺深化改革。緊扣“1+3”功能區發展戰略,推動實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寧錫常接合片區)方案,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提升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支持寧鎮揚等都市圈交通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建設,加大金融資源傾斜力度。
推動資金要素城鄉雙向循環。聚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縣域金融服務水平,實現金融資源配置合理有序,資金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循環。創新鄉村振興金融產品,強化對薄弱地區、薄弱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優化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加大農業中長期信貸資金投入,支持現代農業設施建設融資需求。增強金融服務“三農”合力,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三農”領域信貸投放,結合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和生長周期,創新“三農”小額貸款產品,滿足各類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
構建民營經濟融資服務體系。貫徹“兩個毫不動搖”,加大民營經濟信貸供給,創新服務模式,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完善民營經濟融資服務產品體系,加大對先進制造、科技創新、綠色低碳、戰新產業、普惠等重點領域民營經濟的信貸支持。推動惠企金融政策落地落細,推進政策直達服務直達,提高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通過單列信貸計劃等形式,強化服務民營經濟的金融資源保障。對民營經濟較為集中的產業行業實施差別化信貸政策,增加民營經濟信貸投放規模。
持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落實普惠金融優惠政策,促進普惠金融規范健康發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便捷性,擴大客戶覆蓋面。做好規模以下創新型、高成長性小企業客群源頭挖掘、白名單篩查和營銷轉化,推動普惠信貸業務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優化融資辦理流程,推進“蘇服貸”“蘇貿貸”等產品擴戶上量。精準把握貸款投向,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投放,保持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中長期貸款增長。落實監管要求和利率優惠政策,減少企業融資成本。
規范發展消費金融產品服務。加大對居民消費的金融支持力度,規范有序發展消費金融產品和服務。聚焦旅游、教育、家居等消費場景和消費客群,推進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家裝、電子等民生和消費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方式,加大對住宿餐飲、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等的綜合金融支持力度。加強真實消費行為的金融支持,加強消費信貸用途和流向監管,推動合理增加消費信貸。健全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合理優化小額消費信貸和授信額度。
健全完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統籌運用能效信貸、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及金融配套政策,推動綠色發展和低碳減排。優化授信模型和評審流程,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服務能力。探索環境權益、生態補償抵質押融資試點,依規支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鼓勵將碳排放權納入質押貸款范圍,在風險可控范圍內適當提高質押率。為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提供金融支持,推動高碳排放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減少碳排放。支持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企業貸款財政貼息。
持續加大綠色產業金融支持。調整優化信貸結構,推動信貸資源向綠色低碳產業傾斜。加大對清潔能源、綠色制造、綠色交通等領域的信貸支持,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行業企業的融資需求。創新碳資產、排放權等相關權益信貸產品,支持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相關項目的技術創新與推廣。支持依托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支持火電、石化、鋼鐵等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升級、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裝備生產。聚焦綠色技術領軍企業、綠色低碳科技企業、綠色創新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綠色金融支持。
著力加強綠色金融監督管理。穩妥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持續完善監管規則。健全低碳節能、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和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評價標準,完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依規引導金融資源支持低碳項目、綠色轉型項目、碳捕集與封存等綠色創新項目,強化信貸監管、強制披露和綠色評價。杜絕企業通過綠色優惠貸款套利,嚴防金融機構借“雙碳”之名向非綠色低碳領域違規發放貸款。細化相關產業標準和綠色項目名錄,建立相應的信息披露制度及責任追究制度。加強綠色項目跟蹤,實施項目動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