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芹 桂琴
【摘? 要】 課程體系為實現培養目標服務,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核心,課程體系建設的成效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為了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進一步強化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文章從多個方面論述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措施,以便為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借鑒,為廣大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要以“面向生產、面向服務”為理念,根據產業經濟發展需要,建設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專業課程體系,并使專業課程體系與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隨著國家信息化進程的推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對計算機應用技術人員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社會對計算機類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提高。因此,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具有一定計算機理論知識和較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一、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內容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
1. 能力培養與軟件崗位需求對接
對于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來說,其需要具有的能力表現在軟件開發、業務流程分析和項目溝通管理能力三個維度。為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以上三大專業核心能力,構建出與其對應的課程體系,明確課程群之間、不同課程內容之間存在的聯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2. 課程內容與軟件標準對接
高職院校需基于計算機行業崗位需求實際,結合計算機程序員國家職業標準。將崗位所需的技能素質要求進行細化處理,轉變為課堂教學標準及要求。讓學生可以在畢業之后,嚴格依照技術標準來完成工作內容。
3. 教學過程與開發過程對接
教師在梳理專業課程內容時,需以學生畢業后的崗位需求作為目標,對理論和實踐教學比例進行重組。構建出融合創新創業、技能訓練、任職實習、假期頂崗實習等眾多環節在內的實踐教學體系。并依托于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協同并進,校內校外知識學習的有機交互,學習和生產過程的有效銜接,讓學生可以不斷提高其綜合實踐能力,形成遞進式的人才培養體系。
4. 孵化項目與產業市場對接
通過校企合作、產業沙龍等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通過組建創新創業團隊,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計算機技術上進行創新和創業;通過支持學生的創業孵化項目,創建工作室,建立傳幫帶機制,讓學生可以參與到各種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改善學生的實戰能力,更好地適應計算機行業的人才需求。
(二)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目標在于通過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立足本地、輻射全國、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專業的計算機服務。而學生經過三年左右的實踐學習,要求其達到的目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專業素質,可以對專業知識進行熟練運用,解決未來工作崗位中的復雜問題;二是技術能力,可擁有較好的創新意識,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可進行計算機系統的獨立設計及開發,成長為項目經理或是技術負責人;三是職業素養,擁有較好的職業道德,在計算機工作崗位中擁有國際化視野,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可以在團隊項目研發中擔任重要角色;四是社會責任,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工程設計開發過程遵循工程倫理,明確需要承擔的責任。
(三)課程體系建設的內容
一是數學課以及自然科學課:課程內容主要以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知識的講解為主,該課程的建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對物理、自然科學知識的合理運用,解決未來工作崗位中的各種復雜工程問題;二是人文社會科學通識課程:以語文、思政、英語等課程內容為主;三是專業課程: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對陳舊課程進行適當刪減,例如在ARM嵌入式系統開發以及圖像數字處理技術中,加入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web開發技術等。
二、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統一規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綜合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目標,依托于ACM所發布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與院校已有計算機課程進行對比分析,明確目前在課程教學上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對目前已有課程體系進行補充。具體來說,課程內容的調整內容如下:
在數字邏輯電路的教學中,主要的優化內容為,利用可編程芯片來設計實驗,對學生進行EDA工具訓練,為后續學生的處理器實驗以及部件設計奠定知識基礎;在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內容優化上,需進一步加強對匯編語言、計算機系統結構規格等重點知識的講解,并在其中增設MIPS32指令知識點的講解;在計算機組成原理的課程內容優化上,需重點講解AS32指令系統的設計方法,可以簡單地對計算機系統進行設計,明確其實現技術要求。該系統CPU至少可以為一個MIPS指令集中的子集提供支持;在操作系統內容調整上,需實現系統原理和實踐教學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實驗中搭建小操作系統,了解系統設計的核心算法;在編譯原理教學內容調整上,須讓學生了解到編譯技術和計算機系統之間存在的聯系,明確編譯程序可以展現出來的作用,以及在計算機系統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進而貫穿計算機系統知識學習理念。
(二)統一規劃課程實驗體系
教師需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設置對應的實驗內容,隨后通過綜合性實驗實現知識點的有效集成,構建出一個更為完善的實驗知識體系。
實驗1:操作系統的實驗環境和工具使用方法。通過該實驗的安排,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系統實驗如何進行編譯,編譯的具體流程,以及如何通過硬件模擬器來進行操作系統內核的調試,復習匯編語言等基礎知識,為后續的ucore實驗奠定基礎。
實驗2:系統軟件的啟動。該實驗設置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到bootloader加載運行系統如何工作,掌握bootloader的文件組成,明確ACG如何輸出字符,以確保學生可以通過對多種工具的融合運用,發揮出操作系統的最大功能價值。
實驗3:物理內存管理。該實驗的設計目標在于,明確軟件和硬件的分頁形式,如何建立頁表,如何對頁表進行使用。在出現缺頁中斷時如何進行處理。
實驗4:文件系統。該實驗的設計需讓學生掌握基本文件系統的調用實現方式,明確基于索引節點的文件系統實現方法。可通過自主操作、拓展基本的文件系統,提供目錄和軟鏈接支持功能,進一步擴大電腦的緩存機制,以確保電腦緩存效率和性能達到使用目標。
(三)建設統一的教學實驗支撐平臺
為確保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之后的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崗位需求,需要通過教學實驗平臺的建設為其提供載體。在該平臺的建設上,要求適應課程調整之后的實驗內容。系統組成包括匯編器、編碼器、操作平臺、調試工具等,可支持指令系統的操作。為此,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師可以共同聯合開發硬件計算機系統THINPAD,將其作為教學的硬件開發平臺。并在其中配置通信程序、模擬器、編譯器等軟件系統,完成整個教學操作系統的轉移。
三、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校企合作,共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1. 專業基礎知識
為保障學生可以了解計算機專業中的測試理論和具體的實踐運用辦法,教師需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安排軟件測試、綜合應用、軟件工程等系列化課程,以優化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并利用項目化教學方法,確保知識講解的層次遞進。將在計算機工作崗位中比較常用到的測試工具,例如QTP等貫穿于教學全程,讓學生可以在畢業之后馬上上崗就業,滿足企業的工作要求。
2. 軟件編程能力
編程是計算機工作人員必須擁有的專業能力,只有確保編程能力符合企業要求,才可以勝任系統集成性設計等難度較高的工作內容。為此,高校教師需與企業資深工程師進行溝通及交流。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以Java、ASP和NET作為重點,讓學生高效學習。
3. 數據庫相關知識
在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基本所有的應用系統都與數據庫息息相關。為此,計算機工作者需要了解SQL語言,并在日常工作中對Oracle、SQLerver數據庫進行熟練運用。
(二)寬專結合,推動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統一
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在于培養出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強大實踐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在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結合這一目標,加強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確保基礎課和專業課課時安排科學合理。并以就業為基本導向,將技能培養貫穿于教學全程,構建出寬基礎、專技能的教學體系。在幫助學生拓寬理論知識學習基礎的條件下,進一步縮減與本身就業崗位無關的冗余課程,規避過度深奧的理論講解,結合崗位需求來進行知識點的統籌規劃,并組織實踐教學活動。
(三)以“雙師”素質為標準,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
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與企業合作,讓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中掛職鍛煉,讓教師了解計算機行業的技術發展趨勢、當前產品開發現狀,明確不同工作崗位的實踐需求,進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中的專業技術項目融入課堂教學,可以促進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原有的教學模式、方法,走向改革創新發展之路。除此之外,也可以讓專業教師定期參加與計算機專業實踐技能有關的培訓,例如網絡工程監理師、CW培訓與取證等。積極鼓勵和引導青年教師參加各種職業技能考試及大賽,也可以聘請當地企業中的知名專家作為兼職導師,為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教學提供輔助,創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雙師型導師團隊。
四、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成效
(一)符合“面向生產、面向服務”的職教理念,滿足產業經濟發展需求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面向生產、面向服務”的職教理念為指導思想,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社會就業崗位需求開設課程,結合計算機產業結構調整和信息化建設進程,合理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實踐證明: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設置的課程體系適應了計算機產業結構調整和信息化建設要求。
(二)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畢業生質量高
通過教學改革,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強,能勝任計算機軟件開發、網站設計與制作、數據庫應用與維護、多媒體技術、軟件測試等工作崗位,就業渠道廣,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社會認可。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遵循職業成長規律,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得到了社會認可和高度評價。
(三)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
鼓勵教師參加專業培訓、教育碩士等在職培訓,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每年選派部分優秀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同時,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兼職教師等組成,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在課程建設中,通過強化項目教學法、工學結合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形成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校企合作為主體的教學團隊。
五、結語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在新形勢下,對計算機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模式仍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通過對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研究,提出了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建議,以期為新時期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荊于勤. 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分析與策略研究[J].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3(01):49-52.
[2] 牛承珍. 高職計算機類專業1+X證書制度改革實踐研究[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29(03):92-96.
[3] 李梅. 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改革初探——以HTML5為例[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22,18(04):142-143.
[4] 李林. 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探索[J]. 開封大學學報,2021,35(0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