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煦



華佗五禽戲的歷史淵源
華佗五禽戲發源于安徽省亳州市,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在古代導引養生術的基礎上,依據中醫學的理論,結合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形象和動作,創編出的一套養生健身功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經過不斷傳播和傳承,華佗五禽戲的影響越來越廣泛。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把重新編排后的簡化五禽戲作為一種健身氣功向全國推廣。2011年,華佗五禽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知識鏈接
對華佗創編五禽戲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晉時期陳壽寫的《三國志·華佗傳》。對“五禽戲”具體動作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名醫陶弘景所著的《養性延命錄》一書。到了唐宋時期,華佗五禽戲已經十分流行。唐代“藥王”孫思邈繼承了華佗的醫學思想,提倡通過練習五禽戲等動作套路,鍛煉身體。宋代詩人陸游曾寫過“啄吞自笑如孤鶴,導引何妨效五禽”“不動成羆臥,微勞學鳥伸”等詩句。
( 本欄目由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稿件,欄目中的文字、圖片由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權使用。)
華佗五禽戲的動作特點
華佗五禽戲講究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動作自然流暢,通過肢體運動,達到鍛煉關節、調節臟腑、提高心肺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增強抵抗力的目的。在套路上主要分為虎戲、鹿戲、熊戲、猿戲和鳥戲。
虎戲威猛,模仿虎的伏守攻撲、攀爬跳躍、神態威猛等形態。如餓虎撲食式、搖頭擺尾式等。特點是活動腰部和四肢,即用腰部帶動四肢運動。長期練習,有益于改善腎臟功能,強壯骨骼。
鹿戲安詳,模仿鹿的撒歡蹦跳、回首顧望、性情溫順等形態。如麋鹿伸腰式、翹首遠望式等。特點是動作舒展,由四肢帶動軀體運動。長期練習,有益于疏肝理氣、舒筋活絡。
熊戲沉穩,模仿熊的渾厚有力、行動遲緩、笨拙穩重等形態。如黑熊探爪式、笨熊推掌式等。特點是動作沉穩,以肩、胯帶動軀體和四肢運動。長期練習,有益于鍛煉四肢力量,調理脾胃,強壯四肢。
猿戲靈巧,模仿猿的抓癢嬉戲、攀爬躥跳、敏捷靈活等形態。如白猿歡跳式、白猿抓癢式等。特點是動作靈巧,有抓、跳、盼、望等動作,由上肢帶動軀體運動。長期練習,有益于鍛煉身體的靈敏度,養心補腦,提高記憶力。
鳥戲輕盈,模擬鳥展翅飛翔時的各種動作。如飛鶴展翅式、搖身抖水式等。特點主要是以上肢運動帶動全身運動,以肩帶臂、以臂帶手。長期練習,有益于鍛煉身體的平衡力,增加肺活量,靈活關節。
在不斷發展傳承的過程中,華佗五禽戲已經形成了很多流派。當前亳州境內的華佗五禽戲流派主要以董派和劉派為代表。董派五禽戲共54個動作,另有相生練習法、相克練習法、靈猿戲笨熊、鶴戲對練等套路,動作古樸典雅。劉派五禽戲共有40個動作,另外還在傳統五禽戲的基礎上,結合武術元素,將武術器械引入五禽戲,創編了華佗五禽劍,共44式,其動作輕盈圓活,極具美感。
知識鏈接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生活的年代,因為戰亂不斷,水旱成災,疫病流行,百姓們生活得很凄苦。華佗常常深入民間,奔走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醫術高明,善于辨證施治,診斷精確,且療效顯著,創造過很多醫學奇跡,也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華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造手術外科的醫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麻醉劑“麻沸散”的人。如今,大家還常用“華佗再生”“華佗在世”等詞語來稱贊醫生的醫術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