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而文創產品正是以與消費者進行情感交流為出發點,其文化價值取決于文化精神賦予的巧妙以及創新程度。從商周時期的青銅材質演變到宋代時期的瓷質,宋代陶瓷對先前精神文化的繼承與巧妙處理,給予現代陶瓷文創設計更多新的思路。為了促進陶瓷文創產品在市場上有很好的發展,本文以宋代陶瓷禮器為例,通過對宋代禮器歷史演變研究,分析其在造物觀層面對于現代陶瓷文創設計方案的啟示。
關鍵詞? 禮器;宋瓷;陶瓷文創產品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國內的傳統文化,不少文創產品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然而由于市場上部分文創產品追求短暫的功利,滋生出一些“貼圖式”“復制粘貼式”等創新性不足的產品。文創設計并不是簡單地將文化元素生搬硬套,而是對其文化理念的一種提取。從宋瓷禮器對先前青銅禮器模仿的案例出發,提煉出適應于現代陶瓷文創設計的理念,為今后的陶瓷文創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1宋瓷禮器歷史背景與現代陶瓷文創產品的現狀
1.1宋瓷禮器歷史背景
禮器的誕生伴隨著貴族階級的形成,被賦予“神”的旨意的它們在商周時期發揮著鞏固貴族權利的作用。隨著朝代的更迭,青銅禮器在秦漢的戰火紛飛后便隨著“禮樂制度”的崩壞逐漸淡化于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禮器的完全丟失,絲綢之路所帶來的文化交流使得金銀材質的禮器風靡于唐朝的貴族統治階級之間,而宋代陶瓷文化的興起使禮器又有了全新的面貌。
宋代統治階級將禮儒之風重新推崇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為了“修文抑武”,削弱武將的兵權,達到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從這一點來說,與商周時期是一致的。其次,南宋時期金的威脅以及“靖康之變”使得能使用的祭祀禮器被洗劫得寥剩無幾,而瓷土材質生產成本的低廉、生產技術的提高讓禮器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方向。此外,宋代文人階層與市民階層的興起,不僅加速了瓷器的傳播,所形成的“文禮”之尚也讓禮器不再只是作為祭祀用品,而常常出現在文人百姓的茶幾、桌案等可視之處。此時的禮器不僅是材質上從青銅等金屬跨向瓷土的改變,其用途也由原來貴族統治階層的祭祀禮樂向陳設日用擴展。
1.2現代陶瓷文創產品的現狀
在如今文旅融合與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文創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匯,但一旦同類商品在市場份額的比例加重,且沒有新的創意產生,文創產品的發展便開始停滯。以景德鎮陶瓷文創產品為例,近年來陶瓷文創產業已經進入飛速發展時期,且誕生了許多文創區域,例如三寶國際瓷谷陶瓷文創區、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園、雕塑瓷廠文創區等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陶瓷文創產品借助這些場地宣揚了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創業者的加入以及全球各地旅游者的消費讓景德鎮的陶瓷文創產業迅速壯大,然而行業的飛速發展也導致部分參差不齊的文創設計流入市場,擾亂市場秩序。
由于部分設計師“急功近利”,或者是對于陶瓷文化了解不夠深刻等其他因素,使得市場上的陶瓷文創產品出現以下問題:(1)“貼圖式設計”,創新能力的缺失很容易讓文創產品被同類更優質的產品所取代,尤其是對設計元素的完全照搬,例如將古人的墨畫直接打印在一件普通的衣服或者杯子上(見圖1),這種復制粘貼式的設計是很難做到引起消費者的文化共鳴,且設計的廉價感會導致產品在短時間內便會被淘汰;(2)對所設計的文化元素挖掘不深,設計師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缺失對文化元素的研究,簡單的文化元素拼接難以體現文化精神與內涵;(3)缺少市場調查研究,部分陶瓷文創產品缺乏市場調查環節,使得產品主觀化嚴重,在日常難以使用或者過于個性化的視覺效果會導致難以被市場接受。
2宋瓷禮器對現代陶瓷文創產品的啟示
宋代陶瓷在禮器的設計上雖然是對于先前文化的模仿,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仿造。在宋瓷禮器的設計過程中,可以發現處處都有仿古卻“不泥于古”的精神,從對于先前文化的吸收以及對當代文化的融合這一點來看,是很值得現代陶瓷文創所學習的。
2.1造型與裝飾中的審美體現
宋代的陶瓷有一類造型與先前時期的祭祀禮器相近,其原型有青銅器的尊、鼎,爐等,例如《北宋汝窯三足奩》(見圖2)就是仿自漢代盛酒用的青銅樽形制燒制的。雖然整體造型相似,卻略去了隆頂的樽蓋和卸環的雙耳,器身僅以三組平和、簡素的弦紋為飾,相比于漢代滿飾的《鎏金銅溫酒樽》(見圖3),宋代三足奩的形制氣韻更顯古雅之風,也反映出宋代造型簡潔素雅的風格。
《汝窯三足奩》在裝飾上除去弦紋基本無其他雕飾工藝,僅以釉色和造型本身簡潔的線條表現出自然優雅的審美風格,取古之精華卻棄其繁縟,在保留形制氣韻的同時還能迎合當時的審美風格,這對于現代陶瓷文創的外觀設計上會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在現如今的市場上,大部分的陶瓷文創產品都是在產品原有的器型上進行文化元素的添加,這對于創新點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在審美上也會趨于單調。若要解決此問題,可以通過對已有文化的造型與裝飾進行提煉,例如宮廷快客杯文創產品(見圖4),對宮廷建筑的形象進行簡化,將圓形穹頂作為設計元素應用在杯蓋部分,并加以紅色與描金作為裝飾,使宮廷之風躍然于眼前的同時又不脫離現代審美;又例如冬奧會冰壺青瓷文創產品(見圖5),對于冬奧會中出現的冰壺形象進行提煉,與茶壺的圓潤相對應,并將手柄部分應用在壺的把手等部件,在保留瓷壺使用功能的同時,又在造型上很好地宣傳了“冬奧會”文化。對造型進行改造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并加以現代的裝飾元素,這樣的陶瓷文創產品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設計便不再死板,更加靈活。
2.2材質功能轉變中的文化體現
宋瓷禮器的誕生并非為了利益將銅器進行商品式地仿造復原,而是以宋代所流行的陶瓷材質將先前的文化“再現”,更具有以“今器”追求“仿古”的現世意義,因此,宋代陶瓷禮器的部件設計不僅是“禮”文化賦予的細節點所在,同時也要為陶瓷材質本身的功能性服務。例如宋瓷中對于耳部的設計,耳環相較于耳墜更為固定,不能晃動,在宋代時期的女人耳朵裝飾也常用耳環,這樣會顯得更為端莊得體,這一文化現象便映射在宋代的陶瓷器物上,汝官窯圓壺的兩個環形雙耳不同于繁瑣的青銅耳,在設計上更為簡約,自然垂肩,方便拿取,更注重于器物的功能性,這既是對先前文化很好地繼承,同時也潛移默化地體現了宋代的文化追求,這種理念放于如今的陶瓷文創設計中同樣適用。以陶瓷語言來詮釋不同材質的物品不僅是對一種文化的創新,設計過程中也能發現陶瓷更多的可能性,甚至會帶來物品功能性的延展,這樣的文創無疑會大大提升其產品的附加值。
3結語
宋瓷禮器能夠成為陶瓷史上標志性的代表,靠的是對文化全方位的審視與取舍,宋代陶瓷禮器的發展不僅是對早期文化一個很好的承接,也對現代設計思維的拓展有很好的幫助。在疫情過后的今天,餐飲、旅游等消費行業均有回暖,現代陶瓷文創產品在市場上的前景也更為樂觀,若能結合不同的文化進行創新,陶瓷文創產品將會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禮器材質的更迭、形式寓意的變化、功能的拓展不僅給我們帶來一段悠久的歷史,也讓站在上下五千年“巨人”肩膀上的我們對文化創作有更深刻的認識。陶瓷文創產品若能在設計部分吸收宋代仿古“取舍”的觀念,以及對待文化的態度,相信在未來的陶瓷市場上會占有更大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