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清 黃勵銘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1],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9億人,占總人口的13.5%。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持續增加,慢性病、老年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文化等的需求日益凸顯,傳統的養老模式和服務體系已不能滿足當下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早在2015年,《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合作機制。因此,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是未來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康復養老人才作為養老服務機構的專業技術人才,在養老服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江蘇省蘇州市為例,調查研究當地醫養結合機構服務現狀及康復人才需求,為后續養老服務及康復人才培養提供借鑒和參考。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是在整合理念的指導下,以需求為導向,在傳統養老服務方式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充實,將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的資源進行整合以及功能進行有機融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旨在為老年人群提供日常照料、康復護理、疾病診治、健康體檢以及精神慰藉等一體化的養老服務,從而滿足老年人群多元化的需求[2-5]。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醫為主,養為輔”:醫療機構內部建設小型養老機構或開設老年康復科室。這種模式以“醫”為主,使就醫診療與養老統一在醫療機構中,為患有慢性疾病、易復發病的老年人群提供便利。如合肥市濱湖醫院,開設了無陪護老年科室。
(2)“養為主,醫為輔”:養老機構內部新建小型醫療機構、開設醫務室。這種模式側重在“養”,但除日常養老照料以外,還可以滿足老年人群對康復治療、醫療養護、疾病救治等醫療方面的基本需求。如山西省老年公寓,在自身養老服務基礎上,建立了醫療機構,以保證隨時為入住老年人群提供醫療服務[4]。
(3)“醫養協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周邊養老機構或社區簽約模式。專業的醫療團隊通過社區成為社區老人的家庭醫生,為失能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醫療服務、健康指導等。這種模式下,在基層無法保障床位或者醫療需求時,便可轉送至簽約方。如青島市李滄區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合作協議的有15家養老機構。
2020年9月—2022年2月,對蘇州市各區縣的272家養老機構進行調查研究,納入調查的養老機構均在蘇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備案。通過查閱文獻、專家咨詢等方式,確定調研內容,設計調研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康復服務在養老機構中的開展情況、養老機構中老人對康復的需求、康復專業人員在養老機構中的從業現況等。采用調查問卷線上調查和線下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研,并對調研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和統計學描述。
本次調查272家養老機構,其中公辦性質居多,占86%,其余為公建民營或民辦性質。養老機構規模有大有小,床位數在50~100張的最多,約占48%。從入住率來看,大部分養老機構入住率能夠達到60%以上,占比52%。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

圖1 蘇州市養老機構的現狀
本次調查中采取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機構僅58家,占調查養老機構的21.5%。其中以“醫”為主的有4家,主要是一、二級醫院轉型為養老機構;以“養”為主的有49家,設立部分醫療和康復科室,主要是與鄰近醫療機構合作,共同開展養老康復服務;“醫養康護”開展較好的僅有5家,能獨立提供醫療和康復服務等。
在調研的58家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中,已經建立康復科室的有31家,占53.44%,還有5家打算近三年建立康復科室、開展康復治療。在已經建立康復科室的養老機構中,健康宣教、護理與作業治療、運動療法、康復輔助器使用、日常生活能力訓練(ADL)等康復項目開展最為普遍,如圖2所示。部分養老機構還開展了心理康復治療、言語吞咽治療、水療等項目。

圖2 康復服務開展項目
康復專業人才配備方面,在已經建立康復科室的養老機構中,僅有13家配備1~2名康復醫師,僅有9家配備專業康復治療師,其中7家有1~5名康復治療師,2家有6~10名康復治療師。多數養老機構的康復服務由護理人員所提供,未配備專業的康復人才。
蘇州市現有的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分為三種。一是以“醫”為主,在醫療機構中開設養老機構,然而受到醫院等級與床位的影響,雖然享有較好的醫療資源,但床位數量、住院時間均受限制,對于養老來說成本較高,一床難求。這一類型的機構在本次調研中數量最少。二是以“養”為主,此類機構中養老配套設施齊全,日常養老照護服務細致,但醫療服務、康復服務缺乏,主要原因是專業的醫療器械成本較高,專業康復養老人才招聘困難,現從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無法滿足老年人群的醫療需求。這一類型的機構在本次調研中數量最多。三是“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目前多為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或基層“一體化”模式,面臨著權責不清晰、醫療服務提供不及時、基層醫療水平不足等問題;還有家庭社區醫療機構聯動模式,但無法準確得知老年人時刻的狀況,醫療評估可能會出現差異。
隨著“健康老齡化”概念的提出、生活條件的改善、老年人群養老觀念的轉變,在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發展的同時,人們對養老服務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然而目前,蘇州大部分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開展的服務依舊以基礎日常照料為主、提供簡單醫療診治為輔,入住的老年人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訓練、文化娛樂等方面難以獲得滿足;尚未建立與老年人健康因素相關的連續動態監測系統,對入住老年人的健康信息了解不夠全面。
醫養結合專業人才短缺、專業服務能力有待提高,是阻礙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健康發展的短板。本次調研數據顯示:44.44%的養老機構認為專業人員數量不足導致難以開設康復服務項目;30.56%的養老機構認為專業人員技能水平偏低,不能充分滿足入住老人的需求。一方面,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中的服務人員(護理人員)年齡偏大、專業素質與能力不足、流動性強,而機構內康復治療師、老年護理人員等專業人才又很匱乏,導致專業的醫療護理、康復訓練、精神慰藉等較高層次的醫養結合服務項目難以開展;另一方面,缺乏系統的醫養結合專業人才培育體系,導致專業人才供需不平衡,阻礙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服務質量的提高。
現有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還是以“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并重”三種模式為主[6-7],雖然符合醫療與養老資源整合的概念,但全國各地區情況各異,各具特色,現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不能夠完全滿足老年人群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各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應結合自身特色或地域特征,在現有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中增加特色元素,探索新型醫養結合模式。如山東省青島圣德腦血管病醫院轉型,探索康復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這種模式以提供全面的康復治療訓練為發展重點,推動健康老齡化,并設置老年康復養老床位,滿足周邊老年人群的需求,也促進了機構的發展,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多方共贏。蘇州地處太湖之濱,四季分明,又是吳門醫派的發源地,地域特色明顯,養老優勢顯著。同時,蘇州教育、醫療資源豐富,政府應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鼓勵相關機構積極開展新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探索與發展。
國外許多國家也面臨社會老齡化問題,也各自探索獲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一是以入住者為中心,制定個人養老服務計劃。如英國倫敦哈羅鎮建立整合保健體系,計劃制定以入住者身份定義,服務過程利用入住者自身的能力實現目標,服務目標著重于實現入住者獨立照料自己,服務計劃、提供方式以及服務人員入住者均有選擇與參與權;美國則強調老年人群的自我意識與選擇。二是建立健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法律法規體系,從制度層面保障醫養結合養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如日本相繼出臺《老年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護理保險法》等法律法規[8],英國頒布《醫療與社會服務法案》《社會服務法》等法案[9-10],推動該國醫療養老產業穩定健康發展。三是創新符合國情、具有特色的醫養結合養老體系。如日本融合長期護理構建全面醫療與康復的醫養體系,丹麥構建以康復為核心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
考慮到居家養老仍是現階段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可積極探索“互聯網+醫養”的健康管理體系[11]。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可運用“互聯網+”體系將傳統的醫療檔案整理工作升級為以“大數據處理功能”和“社區信息搜集”為基礎的養老體系,通過收集最基本的健康數據分析、整合老年人群的行為規律、健康情況,進而能夠更好地為老年人群提供科學、合理的個性化服務。同樣,借助“互聯網+”體系完善“居家養老+醫療服務”體系,運用互聯網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群搭建線上預約診療、康復治療等服務平臺,促進醫養結合模式走入家庭。
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有效運轉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在目前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中,部分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和護理水平還有待提高;而高校相關專業的培養人數較少,如康復、老年護理專業,難以滿足當前養老機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12-15]。因此,要完善醫養結合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訓機制與培養體系。一是定期對在職人員進行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醫養結合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病,自理能力較差,這就要求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中的服務人員不僅要掌握自身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還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老年醫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與技能。二是鼓勵教育機構開設或完善相關專業,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如鼓勵高校在康復治療專業中開設老年康復專業方向,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讓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康復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對老年醫學知識的理解。通過建設更加適應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專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改善行業人才緊缺的現狀。
在“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養老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養老需求,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蘇州需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快推進醫養結合專業化服務團隊建設,構建“互聯網+”智慧醫養體系,促進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從而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