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潤 邱云煥
(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53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此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與探索,共同富裕的內涵日益豐富。讓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充足的生活,實現物質和精神雙富裕,需要法治化建設為共同富裕提供保障。近年來“共同富裕”領域研究熱度不斷上升,但針對法治化方面研究較少,需要對該領域的研究問題進行階段性總結,把握目前的研究態勢,找到未來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采用Citespace研究工具,利用該工具聚類功能,探究當前共同富裕法治化領域的研究現狀與最新進展,為今后該領域法治現代化建設提供參考路徑。
聚類分析法是本文應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該方法是將具有同一特征的文獻歸為一個群體,然后從群體的角度去研究該領域的發展與變動,該功能可以反應某一研究群體的同質性。通過對關鍵詞聚類,可以將共同富裕和法治研究領域中相似的文獻聚類,并從中提取聚類的特征,進行針對性分析。
為了更好地展現聚類分析結果,本文還應用了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可視化分析方法。其中文獻計量分析法是指利用研究性文獻發表的規律,以數理統計等定量研究方法為基礎,客觀評價不同國家、機構或作者在某一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研究歷程[1]。可視化分析方法是采用可視化的手段,將數據通過圖像展示出來,反映出數據的發展、變化、關聯等內容。例如,本文應用到的知識圖譜分析法就是一種可視化分析方法,其由可視化生成,具有“圖”和“譜”雙重性質與功能,既是可視化的知識圖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識譜系[2]。
通過上述研究方法,可以從大量的文獻中直觀、清晰地捕捉研究熱點,進而對共同富裕法治化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合理判斷。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中的北大核心和CSSCI為數據源進行研究,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說服力。以“共同富裕”和“法治”為關鍵詞,檢索1996—2023年相關文獻共146篇,經過數據篩選,剔除其中的書評、新聞稿、會議、報告等無關條目,最終得到有效文獻131篇。
2.2.1 生成聚類圖譜
利用Citespace 6.2.R2聚類功能得到如圖1所示的聚類圖譜。當Q(聚類模塊化值)>0.3表示聚類結構顯著,當S(聚類平均輪廓值)>0.7表示聚類得到的是一個優質的網絡結構[3]。圖1中Q=0.831 7,S=0.961 4,綜合Q、S兩個值可知,其展現的聚類結果明顯,有較高參考價值。從圖1中還可以看出總共生成7個聚類模塊,每個模塊都是由多個緊密聯系的關鍵詞組合而成,均展現該研究領域各研究問題的分布情況。

圖1 聚類圖譜
2.2.2 生成聚類信息表
為進一步提取共同富裕法治化研究領域聚類圖譜(見圖1)中的關鍵信息,借助Citespace數據導出功能生成表1聚類信息表①,以便直觀分析各個聚類模塊的特征。

表1 聚類信息表
表1根據聚類模塊的容量大小由多到少進行排列,涉及聚類標簽、容量、剪影度、中間年②、關鍵詞幾個指標。其中,聚類標簽是指選取的該組中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作為該聚類模塊的標簽;容量是指聚類模塊中聚類數量的多少;剪影度是指聚類效果的合理程度,剪影度大于0.7表示聚類效果令人信服,剪影度取值為1則表示該聚類模塊與其他聚類模塊之間有明顯的界線;中間年是指該聚類模塊主要集中的大致年份;關鍵詞是指通過文獻抽取出來的,在每組聚類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領域。
從表1和圖1可知#1共同富裕聚類模塊的容量最大,總體出現的年份較近,主要聚焦在公平正義的方面;#2和諧社會出現的年份較早,主要圍繞政治公正、社會公正、農民權利的角度展開;#3依法治國聚類模塊大致集中在2017年,主要圍繞平等、公正進行展開;#4法治保障模塊主要集中在2015年,圍繞的主題是公平發展、公平治理、法治文明、文明強國、現代化;#5市場經濟模塊集中在2010年前后,其研究方向大致在以德治國、社會平衡等方面;#6鄉村振興模塊集中在2019年前后,其主要熱點集中在法治、依法治國和貧困方面;#7法治化集中在2017年前后,其研究方向主要有平等權、區域經濟等。
通過文獻計量與文獻聚類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法治化研究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96—2018年),該階段發文數量較少,總共47篇,主要原因是學術界對共同富裕法治化問題的研究起步晚、關注度低,研究焦點主要集中于經濟公正、政治公正及社會公正。第二個階段(2019年至今),該階段發文數量明顯增加,總共84篇,這一時期共同富裕法治化的理論研究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被提出。該階段的研究焦點主要圍繞公平正義、法治化、依法治國、法治文明、法治現代化展開。在聚類的基礎上再結合文獻的內容進行分析,本文將共同富裕法治化研究總結為公平公正、依法治國、法治現代化三個方面。
公平正義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與否決定了國家法治建設的成與敗,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幸福程度,還影響共同富裕的推進。根據聚類結果可以看出,無論在哪個時期,對公平正義的維護始終是學界關注的重點。
3.1.1 發展的公平
共同富裕提出的早期,其理論及內涵處在不斷地發展中,法律制度及國家治理能力的欠缺導致社會出現政治及經濟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如何公平發展及治理的問題亟待解決。學者常泓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應兼顧經濟公正和政治公正,發展社會公正思想,正確處理好分配問題[4]。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離不開經濟的公平發展,區域之間經濟的協調發展問題也受到關注。學者王作全提出非均衡發展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應當通過法治手段來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這也是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5]。學者張守文提出整體富裕、區域協調發展和均衡分配的經濟路徑,同時經濟路徑的完善也需要法治的保障[6]。除此之外,弱勢群體的發展公平問題也不容忽視。學者陳紅太提出自由發展與公平發展是中國崛起的兩大內在需求,應當使機會均等與共同富裕相結合,這不僅是制度要求,同時也是對弱勢群體的一種執政承諾[7]。
3.1.2 政治的公平
政治是國家發展的土壤,政治公平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影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學者張書友通過剖析中性政府來論證了政治公平的重要性[8]。同時,政治公平也體現了國家的治理能力。學者劉俊祥在論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中也提到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應當注重公平問題,樹立公平的治理理念,促進社會公平治理的能力[9]。學者王敏等基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角度提出國家現代化治理是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主要途徑,在發展的同時,應當以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為價值追求[10]。
全面依法治國與實現共同富裕高度關聯,共同富裕的實現有賴于法治的護航,應基于全面依法治國,通過法治化合法且合理地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隨著扶貧及鄉村振興工作的展開,衍生出貧困問題、鄉村問題、邊疆治理及民族問題,隨之相關的法治問題也引發學界的關注與探討。
3.2.1 扶貧
扶貧是政府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經濟、開展生產,保障貧困人口的合法權益的一項社會工作。脫貧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底線任務,是為了解決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好貧困問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但其也需要法治的規范和指引。學者何平指出以法治保障為基礎,同時借鑒國外有利經驗,因地制宜地推進扶貧工作[11]。學者雷苗苗等提出了多元社會合作機制,同時通過立法來保障扶貧工作的開展[12]。
3.2.2 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8月17日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能夠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政策的落地,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該法為鄉村振興工作的展開提供了工作規范,為農村利益提供了法治保障,為農民生活提供了實際意義,為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法治基礎。姜長云[13]和宋才發[14]兩位學者在文獻中指出了該法的重大意義。
3.2.3 邊疆治理及民族事務
邊疆治理及民族事務是扶貧及鄉村振興工作中衍生出來的問題,解決邊疆治理及民族問題是扶貧及鄉村振興工作的延續。針對邊疆問題,學者肖京指出全面依法治藏,以完善的法治體系來確保西藏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15]。針對民族問題學者高永久等指出將民族治理法治化,共拓法治的途徑來強化共同富裕與民族事務的連接[1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其本質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囊括了法治現代化,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剖析,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應當重點建設的部分。
3.3.1 法治建設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法治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學者譚珩等針對稅收問題提出了稅收制度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應當重視稅收制度對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推動稅收朝著法治現代化方向轉型[17]。學者李林木等提出應加強稅收法治建設的四個方面,即加強企業稅收、自然人稅收、國際稅收法治體系,同時健全法治支撐體系,以適應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18]。另外,邊疆地區的法治問題也較為突出,這是國家治理問題中的短板。學者張明波提出應當將邊疆民族地區治理放在國家治理的重要位置,全面提升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法治化程度,提升邊疆地區現代化的治理能力,從而促進其持續穩定與繁榮發展[19]。
3.3.2 法治道路
法治現代化是由傳統法治向現代法治轉型的過程,中國未來法治建設的方向決定了走什么樣的法治建設道路。學者張文顯提出了中國式法治化新道路,應當建設法治強國,推動中華法治文明的發展,創造人類法治文明的新形態[20]。學者陳柏峰提到應當拓展多維度的法治道路,即拓展方向維度、內涵維度、價值維度、世界維度等,讓法治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21]。
3.3.3 數字法治
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在賦能社會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同時也帶來不公平現象,數字法治的問題顯現。數字正義是傳統的正義問題在數字時代的新體現,兩者本質上是相同的,數字時代的公平正義更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學者趙勇提出數字經濟時代法律體系建設問題,應當從立法、執法、司法三個方面著手,加強反壟斷執法水平,維護數字時代的公平正義[22]。
與公平公正相關的研究從共同富裕提出的早期一直持續至今,不同的時代面臨不同的公平問題。由早期傳統的發展公平、政治公平問題到數字化時代出現的數字公平問題,可見公平的矛盾在不斷解決,也在不斷產生。在未來共同富裕法治化領域的研究中,要時刻警惕社會不公正問題是否存在,守護好共同富裕的法治建設成果。
公平公正、依法治國、法治現代化三個研究焦點體現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法治化逐漸得到完善。法治文明是文明強國的標志,而文明強國的建設離不開法治建設。法治文明的提出意味著對法治中國的建設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此,今后的研究應當重視共同富裕與法治文明的結合。
應當認識到貧困問題、鄉村問題、邊疆治理及民族問題的嚴峻性,是國家共同富裕法治化建設中的短板。補齊共同富裕法治化建設的短板問題,應當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法治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從而促進各地區的持續穩定與繁榮發展。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應當著力于此。
法治現代化是法治與現代化的結合,是對未來法治方向的定位。共同富裕法治化研究將朝著這個嶄新的方向發展。應當積極探索法治現代化發展新道路,規劃發展路徑,為建設法治強國,實現共同富裕貢獻力量。
注釋:
①該表格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準確地識別聚類圖譜中的關鍵詞分布。由于聚類圖譜在調整的過程中為了美觀、清晰,可能存在部分關鍵詞無法顯示的問題,因此聚類信息表能夠對聚類圖譜起到補充的作用。
②中間年是指該聚類模塊中主要集中的年份,其中具體到某個關鍵詞時可能早于這個時間,也可能晚于這個時間,各個聚類模塊的內部年份跨度大小不等,中間年的概念可有助于理解聚類模塊的整體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