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彬
結直腸癌是發生于結腸或直腸部位的惡性腫瘤。雖然有證據顯示結直腸癌在發達國家比較普遍,但發展中國家的病例數正在迅速上升,令人擔憂。結直腸癌沒有特定癥狀,最突出的是排便習慣改變,例如便秘。但很多原因都可引起便秘。其他癥狀包括便血、腹部不適(比如抽筋、脹氣或疼痛)以及體重減輕等,也沒有特異性。因此,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偏低。多數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是晚期階段,即第三期和第四期。
生活和飲食習慣是結直腸癌的主要風險因素。飲食方面多肉少菜,尤其是經過加工的肉類,比如含有大量亞硝酸的紅肉和香腸類,增加了結直腸癌的風險。如今,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紅肉和香腸類加工食品列為導致結直腸癌的二級致癌物。
目前診斷結直腸癌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最簡單的是每年定期檢查或測試排便是否有出血,另外一種較準確的方式則是結腸鏡篩查,即將內鏡和影像儀器置入結腸以檢查大腸壁狀況是否正常,這項檢查每隔10年即應做一次。
手術、放化療及靶向療法,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主要選項。
早期階段屬于結直腸癌最佳治療時期,治愈率可高達95%或以上。手術切除癌腫瘤是早期階段的主要治療方式。
第二期和第三期結直腸癌患者在手術后將進一步接受化療和放療,以降低癌癥復發和擴散的風險,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必須強調的是,結直腸癌的治療和存活率,除了取決于癌癥的分期,還包括其他因素,如存在于癌癥中的基因突變、患者年齡、整體健康狀況等,專科醫生將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制定適合個別患者情況的治療方案。
同樣,結直腸癌的復發率也依不同分期而有所不同。早期階段(第一期),復發率僅為10%;第二期,復發率約20%;第三期,復發率則增高到30%至40%;晚期階段(第四期):復發率幾乎是100%。
同時,結直腸癌風險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90%以上患者為50歲以上群體。但全球結直腸癌如今已呈年輕化趨勢。因此,維持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尤其要少吃紅肉,適量運動,并且定期檢查(建議50歲及以上人士每10年接受一次結腸鏡檢查),都是預防結直腸癌或是及早發現結直腸狀況異常的日常措施。
結直腸癌過程緩慢,從癌前息肉發展到癌癥,整個過程大約5~10年。在腺瘤樣息肉和結直腸癌早期階段,患者往往因沒有癥狀或癥狀不典型而延誤診治。
研究顯示,有25%的新診斷病例為轉移性結直腸癌,即始于大腸或直腸的癌細胞,發現時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肝臟。這是因為結腸的血液可直接進入肝臟。臨近腸道的淋巴結也易受侵害。腸壁出血或便血是轉移性結直腸癌的典型癥狀,至于風險因素則與結直腸癌一樣,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轉移性結直腸癌的5年死亡率超過50%!
大多數結直腸癌起源于息肉,一系列分步進行的變異,導致息肉逐漸變成癌癥。癌細胞逐漸長大,進一步入侵腸壁的肌肉層,之后再侵入至漿膜,最后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取決于疾病進展程度、受影響的器官以及患者的健康狀況。過去,化療是轉移性或局部晚期結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案,但是傳統化療的副作用大、耐受性差,預后不盡理想。在精準醫療領航時代,聯合治療是目前的首選方案,既有的選項包括化療和特異性靶向癌細胞的新型療法(單克隆靶向治療)。在針對結直腸癌的化療藥物中,FOLFOX化療(伊立替康+亞葉酸鈣+5-氟尿嘧啶)和FOLFIRI化療方案(奧沙利鉑+四氫葉酸+5-氟尿嘧啶)是屬于具有較佳療效的化療組合,也是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標準方案。
由于腫瘤耐藥性的存在,常導致治療效果不盡理想,而作用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貝伐珠單抗可發揮分子靶向作用,減少腫瘤血管生成,阻斷其生長,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可產生輔助作用。隨著醫學不斷突破,基因檢測和基因藥物在精準醫療中的使用持續擴大,在結直腸癌精準治療方面,醫學界確定了預測腫瘤行為和加速癌癥發展的基因突變的生物學特征,而這些發現促成了研發針對結直腸癌基因突變的新藥物。這些藥物,比如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進一步延長了患者的預期壽命。

根據歐洲腫瘤學家協會制定的“2016年指南”,患者在獲得適當的治療下,預期可存活長達30個月。該指南建議新診斷的結直腸癌患者接受上述治療,其中一項包括Anti-VEGF藥物。
Anti-VECJF是一種阻擋VECJF蛋白質運作、限制或破壞癌細胞血液供應、延緩其生長的治療藥物。將抗VEGF靶向藥物或EGFR抗體聯合化療,能阻止癌細胞生長及擴散,改善治療效果。而且由于抗VECJF不是針對特定突變,因而多數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都可使用這類藥物,根據患者病情,聯合使用化療和抗VEGF藥物治療,可在完成第一個療程后用以控制病情,以及治療復發性癌癥(二線治療),這對延緩腫瘤繼續生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醫學發展不斷突破,基因檢測和基因藥物在精準醫療中的使用持續擴大,在結直腸癌精準治療方面也有新進展。
RAS基因是第一個被鑒定出來的人類癌癥基因,可分為KRAS、NRAS和HRAS等3種。當RAS基因突變時,EGFR基因與VEGF結合細胞核內一些致癌基因分子,使癌細胞出現分裂和增生。當增生的癌細胞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將從量變進階到質變,最終導致癌癥并發。
在各種腫瘤靶向治療的靶點中,RAS基因是最廣泛存在的癌癥基因之一,也是最容易突變卻難被攻克的癌基因。大多數結直腸癌發病并非是因為遺傳性的基因突變,而是由于細胞人職錯誤導致的自發性突變所引起。RAS基因突變是最常見的突變類型,約50%患者出現RAS基因突變。
RAS基因在腸癌的突變主要是KRAS,大約有40%的結直腸癌患者是RAS突變型;RAS野生型檢測陽性的患者,則意味著擁有已經激活的RAS基因。因此,結直腸癌精準治療離不開RAS基因檢測。在精準治療原則下,醫療人員根據RAS基因的動態變化,調整及制定全程治療方案,個體化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迄今獲批適用于結直腸癌的RAS靶向藥物主要有兩大類,即以VEGF和其受體(VEGFR)為靶點的藥物,另一類是以EGFR為靶點的藥物。
抗VEGF藥物主要用于阻斷VEGF蛋白作用,并限制運輸到腫瘤的血液供應;抗EGFR則用于阻斷EGFR途徑。必須強調的是,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的過程極具挑戰,患者應優先與主治醫生在討論治療目標和方案,充分了解和掌握自己的狀況。
面對結直腸癌和轉移性結直腸癌,關鍵終歸一句“預防勝于治療”,避免抽煙、減少攝取加工肉類和防腐食品,是最基本的預防措施。所謂病從口入,管好口腹之欲,則能降低患癌風險。健康飲食是降低結直腸癌風險的日常預防措施。